- +1
西北望︱中俄關系:走出俄烏沖突的迷霧(下)
中俄關系在中國的戰略格局中居于特別地位。不管喜歡不喜歡或承認不承認,大國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客觀存在,它對國際格局具有最大的塑造作用。
在大國關系的構成中,中俄美歐印以及日本是基本要素,它們之間可形成多個三邊或四邊互動關系,乃至五邊或六邊框架。不過,在所有的大國中,中俄美關系無疑最為突出。中國、俄羅斯、美國是當今國際政治中三個最具獨立性的支點,歐洲和日本仍有一定的依附性,印度雖奉行獨立外交,但它更多是被拉攏的對象,尚不足以成其為獨立的中心。
中俄美關系以冷戰時期的“大三角”最為知名。大三角的核心含義是三大國均相互對立,其中蘇聯均被中美看作是最主要威脅,中美為應對頭號目標,實施和解,并聯手對抗蘇聯,從而使戰略態勢發生有利于中美而不利于蘇聯的重大改變。
通常認為,中美俄大三角已經一去不復返。確實,與冷戰時期一模一樣的大三角不會再現,但這不意味著大三角的形態不會重返。縱橫捭闔、合縱連橫在國家關系中古已有之,至今不絕如縷,中美蘇大三角不過是其一種表現,但不是國家關系的例外形式。換句話說,大三角作為大國關系的常態而非例外形式,是可能重復的,問題只在于是否具備其產生的條件,如果條件具備,則新大三角的再現不是毫無根據的想象。
當然,大三角的形式可以重復,但具體內容不會相同。如新大三角出現,它的敵對性質、對立程度、影響范圍都會比冷戰時的大三角弱,或許可稱之為弱化版的大三角。
新大三角形成的前提條件是中俄美相互對立。中國無意于傳統的地緣政治游戲,既不準備與俄羅斯結盟,也不希望與美國對抗,但在美國已把中國作為最主要戰略對手的情況下,如果中俄關系逆轉,則三國相互對立的條件齊備,新三角關系就有可能出現。
在新的三角關系中,中俄的角色和位置發生變化,中美是最強的兩極,俄羅斯是相對較弱的一方,中美是對立的主角,俄羅斯游弋在兩者之間。考慮到中俄特別的政治地理條件、復雜的邊界和歷史問題、急劇拉大的國力差距、中國在中亞和高加索等地區影響的快速增長等等,在兩國關系走向負面時,俄羅斯更易于把中國作為主要壓力來源。這樣,就會出現美俄都視中國為主要戰略挑戰的情形。當然,這是一種最壞的假設,但如果把中俄關系搞糟,則無疑是為這種假設變為現實創造條件。
從長遠來說,中國需要未雨綢繆,其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保持中俄關系的友好與合作,這是最有利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此,即使出現中美兩極對峙——當然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出現,俄羅斯或許選擇居中角色,左右逢源,但只要不站到美國一邊,對中國來說就是戰略成功。現在俄羅斯與美歐尖銳對立,看不到雙邊關系根本改觀的可能,但現今世界變化快速,“黑天鵝”頻出,一俟時過境遷,國際環境也會為之一變。唯有兼顧局部和全局、短期和長期,才能立足于不敗之地。
中俄關系一旦由好變壞,那它就會真正成為中國外交的負資產,俄羅斯對中國將從“資源”變成“問題”,一正一反,得失巨大。中國在國際上將失去最大的戰略伙伴,中俄共同參與的重要地區機制將趨于渙散,如上合組織和金磚集團,中國北部的邊界安全穩定將重新成為中國的擔憂,中俄兩國相互戰略安全保障措施將不再牢固,中亞等地區將從兩國的合作之地變為競爭對象,歷史問題將舊賬再起,刺激兩國民眾的相互惡感。尤為重要的是。兩國關系一旦沉下去,要再恢復就談何容易了。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中俄關系時好時壞,經常是大起大落,沒有過保持長期友好穩定的記錄。從1996年兩國宣布為戰略伙伴算起,現在的友好關系已經26年,這在中俄400年歷史中絕無僅有,是持續時間最長的。
這一結果來自于兩國對過去痛苦教訓的總結。中俄/蘇關系在1950年代曾熱極一時,但在1960年代卻快速變友為敵,直至發生邊界軍事沖突,瀕臨全面戰爭的邊緣。兩國用了25年直到1989年才使關系恢復正常,又用了7年到1996年才將兩國關系提高到戰略合作水平。
有句話說,沒有什么比信任建立起來更困難,而毀掉起來更容易。中俄友好關系來之極為不易,但要毀掉它卻非常簡單,只需一個譴責聲明和加入對俄制裁,中俄幾十年來積累起來的友好與信任的基礎就會坍塌。
俄烏沖突后,一些原本雖近西方但與俄羅斯也保持正常甚至是友好關系的國家被俄列入“不友好國家”名單,雙邊關系發生性質的變化,可知這不是憑空虛構。如果中國進入這個名單,俄羅斯的感受甚至會比美歐對它的打擊更加銳利,它會把中國的行為看作是背后一刀,并將長期留在其記憶中,兩國關系要恢復到原有水平將需要多年時間。根據對中俄兩國政治心理的理解,這不是夸張。當然,這不是說因對這個因素的顧忌中國要自縛手腳,而是因為這樣做不符合中國自主的判斷和利益。
中國和西方與俄羅斯的關系有很大不同,俄烏沖突只是使西方與俄羅斯的關系從壞變得更壞,雙邊關系是同向程度的加深而不是性質的改變,而中俄關系如果逆轉,它們的關系將是從好變壞,性質改變。這將是以26年的戰略伙伴關系為代價,1950-1960年代中俄關系的不幸歷史將在一定程度上重演。相對來說,中俄關系更易受損。美歐與俄羅斯本來就不是朋友,相互期望值低,雙邊關系的修復相對容易,而中俄是友好國家,兩國關系變壞后修復起來將困難得多。這并非不正常,峣峣者易折,這是自然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認為,即使中國站到西方一邊,中俄關系也不至于嚴重損壞。或許存在這種可能,但國家關系承受不起這種輕率而且沒有意義的試驗。
保持中俄關系不僅符合中俄的利益,也有助于國際和地區穩定。在歐洲與俄羅斯已經處于激烈的對抗的情況下,中俄關系的惡化將使整個歐亞大陸陷入動蕩和不確定狀態之中。良好的中俄關系至少可以保證半個歐亞大陸的基本穩定,也使半個歐亞大陸保持著正常的秩序。這符合中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中國采取不結盟政策,不主張與美歐對抗,不希望形成兩大集團,不追求摧毀國際秩序,中國的政策和思想也會體現在中俄關系中,并影響到中俄關系,因此,中俄合作不會加劇國際秩序崩潰,不會強化與美歐的對抗,不會加深國際社會的分裂。
特別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保持合作關系不意味著支持對方的所有行為和政策,這本也是國家關系的自然之理。就俄烏沖突而言,保持中俄合作不意味著支持俄羅斯的所有行為和政策。中國沒有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沒有承認克里米亞、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獨立,主張保持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已經清楚地表達了中國政策的含義。
把保持中俄關系視為支持俄對烏軍事行動,或者認為不贊成俄的政策就應站到俄羅斯的對立面,這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思維。即使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說,它的效果也只會更差,不會更好。友好關系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渠道,在保持友好的條件下,中國能夠更容易地與俄羅斯溝通,向俄羅斯提出建議,也更有可能居間調停,而在兩國關系轉冷的情況下,中國與俄羅斯的溝通將變得困難。美國發動的戰爭也經常招致它一些歐洲盟友的嘖言,但這并沒有上升到它們的國家關系上。
保持中俄關系不是對俄羅斯搞“例外”,它適用于中國所有的雙邊關系,也就是說同其他國家的關系也應如此,同時,保持中俄關系不是針對西方,不意味著不與美歐發展關系。面對各種挑戰,也要努力保持和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這應是對待國家關系的基本政策。事實上,中國也是這么做的。當年美國以虛假的理由發動伊拉克戰爭,甚至連“歷史經緯”也沒有,中國并未因此叫停與美國的關系,而這也不意味著支持美國發動戰爭。如今美國對中國實施遏制和制裁,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步步緊逼,歐洲則追隨于美國之后,即使如此,中國仍希望改善與美歐的關系,盡量使雙邊關系回到正常。俄羅斯并未侵害中國的核心利益,那為什么要把一個友好的關系主動去毀掉呢?毀掉之后必然要再花費巨大的努力去修復,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
趙華勝,系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