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布式能源進社區,是適應氣候變化挑戰,更要連接各方力量

必須從身邊的社區開始,以氣候韌性的視角評估軟硬件設施,并為相應創新應用營造試點環境。近年來,面對因氣候變化而頻發的自然災害,從預警、處置到善后,城鄉基礎設施標準不足、社區應變能力差、各方條線協調調動不暢等問題逐漸顯現和暴露,加重了生命財產損失。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提出要創新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探索建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運作機制和商業模式。
社區可以采用怎樣的切入點去推進,會遇到怎樣的狀況和阻礙,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專業人士以及社區各方如何嘗試合作和突破?在此,圍繞具體技術應用在社區運行的現狀,尤其是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GEF)小額贈款支持的“上海梅隴三村應對氣候變化、新能源系統提升項目”,并結合2024年秋冬對北京、上海等地其他社區的走訪見聞,澎湃研究所研究員歸納相應的經驗教訓并總結建議。

上海徐匯區凌云街道梅隴三村,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GEF)小額贈款支持的光儲直柔設施。 王昀 圖
中國城市社區引入分布式能源:可行性、必要性與難題
放眼全球,分布式能源設施是未來城市韌性的重要一環。一個典型參照是,經歷了2011年“3·11”福島大地震引發海嘯和核事故之后,日本加速能源轉型,鼓勵建設分布式能源項目。這不光是為避免依賴核能,防止發生類似次生災難,還能使城市級別的能源網絡因災害崩潰時,基層社區單元仍可憑借分布式能源設施應急。在歐洲,各種分布式能源基礎設施的支撐愈發普及,甚至俄烏戰爭也未打斷這一進程。近年來,中國相關企業出海,去往歐洲或日本,諸多項目正在這一方向開展。從城市技術應用發展規律看,能源系統向分布式演化也是勢所必然。
光儲直柔(PEDF)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應用。光(Photovoltaic)即建筑周圍的分布式光伏,儲(Energy storage)是蓄電池儲能,直(Direct current)是直流配用電系統,柔(Flexibility)是彈性負荷柔性用電。在中國,為減污降碳并回應ESG的要求,諸多光儲直柔項目已在商業綜合體、工業園區、辦公樓宇以及鄉村郊野等處落地。而在城市居住社區,電網及相關企業也在探索其市場潛力,但社區利益相關者多元,且片區發電量與可用空間有限,難以找到有力的推進路徑,更多是概念性嘗試。
這需要與去中心化的社區治理配合,即協調各種相關力量,令硬件的建設和運維被社區共同體接受,并共同推進相應的目標和愿景。

梅隴三村,居民的電動二輪車正在車棚里充電。其中有十個光儲直柔的直流電接口。 王昀 圖
2024年12月初,研究員來到上海梅隴三村,見到一套20kw的光儲直柔系統正在運轉。這套系統落地已有月余,因發電體量太小,無法與電網并網,而是在社區內部消化。二輪車的停車庫棚頂上有大片光伏板,裝有固態電池的儲能電池箱安置在綠化帶與車棚之間,三部直流變電器掛在車棚一側的墻上,共有十個直流電使用接口,居民的電動二輪車正在車棚里充電,其充電樁連接的正是這套系統。
該項目是由社區孵化出的社會組織申請而來。申請方是上海凌云綠主婦環境保護指導中心(下稱“綠主婦”)。項目的執行經費,在GEF小額贈款約35萬元現金之外,還包括凌云社區基金會、綠主婦、凌云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長三角人類生態科技發展中心、長三角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等機構的人力和現金捐贈,經費共計150萬元。除初期硬件投入外,三年維護成本也包含在內。另外,該項目得到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電力大學等高校團隊的技術支持,也自然成為相關專業人士的研究對象。
雖然硬件工程改造在2024年10月開始,11月完工,但項目早在2023年8月便已啟動。其間,經歷多次可行性探討、系統調研和對外交流,綠主婦鏈接各方資源并動員居民,社區的共識逐漸形成。比如,首先考慮屋頂適用的、有承重性且產權明晰的區域試驗;根據實際用電情況,倒推需安裝的光伏數量,以減少不能并網而產生的浪費;電池選用要兼具經濟性和安全性;要實際運營3個月后,測算系統運營效率,等等。最終,方案得以確定并獲批。該項目計劃收集實際用電量數據,并與社區其他綠色裝置和設施一起,用于市民及青少年的氣候教育。

小區中有一片綠色相關創新應用的展示區,既是科普也是休憩之所,為居民共同參與營建。

小區中有一片綠色相關創新應用的展示區,既是科普也是休憩之所,為居民共同參與營建。
該項目之所以能推進,社區居民的支持最為關鍵。據研究員此前了解,在社區搭建儲能設施,通常會引起安全方面的疑慮。但相比停在一旁的新能源汽車中的鋰電池,這類穩定安置的固態電池,其安全性遠遠更高。其關鍵還是解決信任問題,并有主體能真正負責。原梅隴三村社區書記、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代表尚艷華是綠主婦的理事長。此前十余年來,尚艷華在社區進行綠色低碳創新、公益行動以及相關國際交流等工作,令社區先后在科普、低碳、自治等方面得到諸多榮譽,居民對其十分信服。
不過,該社區的活力老人正在老去。社區既要團結年輕的租戶,也要照料老去的人群。未來還要凝聚更多人的共識,形成可持續的機制,才能對系統進行建設和維護。綠主婦尚需吸納居住者中的青年力量,令多元主體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更好地抵御氣候變化的風險——不光是對光儲直柔等分布式設施的維護,還包括極端天氣下的及時互助。

綠主婦會議室的墻上,貼有該組織在社區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示意圖。 王昀 圖
另外,項目原先計劃積累三個月的數據,以量化得到其節能降碳的效用。目前這項工作面臨瓶頸。理論上,用電者支付相應款項,收款方就可以掌握數據。但這筆錢總量不大。業委會如果要收錢,還要組織業主為此展開討論,時間精力成本太高。而物業公司是國企,難以為此開啟收款通道。由此,社區產生的公益性收入,面對無人認領的情況。居民在此充電目前免費,項目難以全面掌握維護和使用的成本。對此,綠主婦方面還在想辦法協調,讓市場價格和相應數據能夠體現。
以社會力量,延續社區孵化創新的特質
未來需要怎樣克服這些問題?這需要回顧社區以往的積淀,并與城市系統相連接。
首先,需要聯通相應資源,孵化可持續的創新。
項目執行需要透明可見,形成贏得參與者信任的有效循環。從2011年4月,梅隴三村社區就在動員居民做生活垃圾源頭減量。一方面,鼓勵居民在廚房間對垃圾進行再利用,盡可能變廢為寶,形成酵素,用于小區種植等;另一方面,與社會組織、企業等做資源對接,居民看到,低值可回收物全被拉上車回收,也感到自己垃圾減量的勞動獲得尊重,其循環意識也逐漸養成。社區中的衣食住行,均有這類循環潛力。比如,該社區廢舊衣物的回收循環,也經由綠主婦方面對企業進行考察,其回收和循環過程向居民全程匯報。居民自然配合并格外信任。

社區鼓勵居民從廚房中進行減量,酵素工坊由此而來,并延續下去。 王昀 圖

梅隴三村社區的垃圾箱房,其中有一套就地處理廚余垃圾的系統,但幾乎沒有什么異味。 王昀 圖
這類循環令各方得益。2017年,該社區已形成垃圾四分類,并整合社會資源,請循環企業將處理濕垃圾的機器放入社區,就地處理濕垃圾,居民志愿者又將一桶桶產物送到奉賢的農場,放在沼氣池里發酵,形成沼氣和肥料。社區與農場加強連接,居民可購買農場的蔬菜,或去農場用沼氣做燒烤等,既鼓勵居民更好地分類,也為農民增收;相關企業也在社區摸索經驗,尋求更適合的技術和物流方案等。研究員在梅隴三村也看到了處理濕垃圾的設施,雖然有淡淡的味道,但居民不以為意。這仍然是社區資本的體現。
其次,需要更好地依托這類新的項目,發動社區中的青年力量,并做好全周期的計劃。
該社區有過此類孵化青年有生力量的經驗。2009年迎世博期間,該社區為新能源汽車裝了兩個充電樁,有四個充電頭。幾年來,小區中從七八部新能源車車發展到四五十部,就要排隊充電。其中一位80后車主,建了新能源充電群。基于青年車主群體,社區中“有為青年服務隊”也逐步成型。但近年來,充電樁數量增加,發起該群的車主也搬家離開,社群失去了有效連接,變得不再活躍。

社區的綠色低碳宣傳牌上,提到“我出力,我管理,我能行”的車主充電位自治群。 王昀 圖
社區公共空間中,需要協調各種工程項目。比如,2014年,梅隴三村曾用全國科普社區的獎金和配套資金,在小區公共道路邊做了高低臂太陽能燈。根據前后電費對比,每年能給業委會節省十多萬元。幾年后,由于小區大修搭建腳手架,路燈大多被破壞。因時間久遠而缺乏有效維護的這類社區設施,還包括花園空間的太陽能板、辦公樓太陽房上的風力發電機等。這些都需要有生力量支持。
最后,單個社區的韌性,需要置于城市系統之中審視。比如,需要獲得更多數據,打通更多條線,盤活資金來源,做好全周期運維,才能支持項目的持續運作。這正是以多元和靈活的策略提升社區韌性。比如,在災害面前,水的二次利用、三次利用等,亦需要社區級別的分布式設施。在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經驗基礎上,社區其他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成本將更低,甚至可引入巨災保險等力量,令各方能夠獲利,有持續運轉的動力。
實際上,在系統性的指標和方案方面,澎湃研究所介紹過上海長寧北新涇街道的社區實踐,但在社區與城市系統之間,要打通的地方還有很多。過往,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推行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將現代化的便利帶給更多地方的人,既是盡到托底責任,也是取得規模效應。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必須探討分布式的基礎設施,與防災減災、應急工作的關系。這類建設與維護機制,也適用于中國更多城市社區,尤其是更易遭受臺風侵襲的沿海地區。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