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促動科技助殘,需要更多數據開放,更多群體參與
2024年5月19日是第34個“全國助殘日”,主題是“科技助殘,共享美好生活”。那么,城市應當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支持身心障礙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從中生發出更多創新成果,令所有人的福祉提升?背后的問題是,“無障礙城市”的建設能否貼合身心障礙者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真正為其去除一路上的阻礙。

2021年春,孤獨癥少年岳岳在家讀繪本。周平浪 圖
2023年9月,《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下稱“無障礙法”)正式實施。此前,深圳2021年發布的《深圳經濟特區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是中國首個“無障礙城市”的地方立法。近期,深圳大學殘障研究中心、公益慈善研究院周林剛教授團隊正醞釀“無障礙城市指數”,準備采集相關大數據以及問卷數據,并申請相關信息公開,以便持續評價不同城市的無障礙服務和設施。
對此,近日在京舉行的“中國無障礙指數編制專家論證會”上,來自不同方面的專家,提供了諸多建議。實際上,結合我們自身在城市中的見聞和感受,不難體會到,開展這項工作時面臨的一系列難點,也正是“科技助殘”需要突破的。
無障礙意在支持人的自主生活
與30多年前相比,中國創建無障礙環境的工作,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在這次論證會上,1960年出生的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回憶,自己小時候上下坡,還得靠小板凳支撐挪動;到了1980年代末,“無障礙環境”的概念逐漸為人所重視,比如,建筑需要設置坡道和扶手,門的寬度也要便于輪椅進出,等等;其后40年間,包括《殘疾人保障法》在內,各種法律法規和政策逐漸完善,而無障礙法的出臺,進一步從法律上確認了殘障人士應有的權利。
“無障礙法的最大價值,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夠自己生活。宗旨是八個字:生命尊嚴,生活自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黎建飛強調。

2024年春天,上海和平公園,坐在輪椅上的傅小米參加 “好點子游園會”。 王昀 圖
這種權利落實在城市之中,體現為一連串細節。中國盲文圖書館數字資源部主任唐李真提出,公共場所及其設施,需要有基礎信息提示的無障礙標準規范。比如,圖書館的盲人閱覽室,可以設在離門較近的位置;從大門到閱覽室,有盲道以及聲音引領。
在當下的媒介社會,“信息無障礙”顯得更為重要。這恰是科技可著重發力支持的。2024年3月,在北京西城區民政局,一對視障新人全程無障礙辦理了婚姻登記手續。二人通過摸讀盲文的文件,可以齊聲共同宣誓,而不再如以往同類情況那樣需要第三人幫助宣讀誓言。可以自主完成自己的儀式,這層支持的意義十分重要。
與此類似,不僅是身體障礙者,心智障礙者也需要能夠融入城市、自主行動的一系列支持。但因為障礙的存在,這類需求往往難以被看見,需要更多社會層面的撬動。
另外,一些技術應用又給某些群體造成了新的障礙。比如,當下很多在線公共服務要經過人臉識別。而盲人、失能失智老人等無法通過人臉識別的群體,則需要其他的辦法。但服務于這類群體的信息無障礙通道,目前付之闕如。
如何盡可能消除這些障礙,關乎未來每個人的生命狀態。身心障礙者當下在城市中的需求,正與未來老齡社會所需的保障和支持一致。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建軍指出,少子化、高齡化和區域人口增減分化,是未來客觀上必須面對的狀況。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口2022年凈減少85萬,2023年減少208萬;而當下中國老齡人口已有三個億,“十五五”期間將達四個億,2050年前后會有五個億。在這層意義上,無障礙法可視為城市更新建設以人為本的引領。

2024年春,深圳,老人騎著助動車,帶著兩個孩子出行。 王昀 圖
多年來,呂世明都會坐著輪椅,去各個城市調研,體驗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狀況,并提出問題和改進意見。他指出,無障礙法已明確提出“要積極構建無障礙環境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無障礙環境認證和信息評測制度”,因此,城市的基礎設施、信息以及社會服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無障礙”,應該有系統性的評測。如果說巨額處罰當下并不適宜,那么可以結合信用體系進行反饋。根本上,要讓“無障礙”這部分的披露,帶動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這事關所有利益相關方,是否感受良好和愿意為之投入。
為各方賦能,需要數據更多開放
呂世明也提到,在過往的技術條件下,缺乏可公開利用、經得起檢驗且系統完整的大數據。同時由于力量有限,如果只靠做抽樣調查,難以撐起“城市無障礙指數”。最后便做成“城市無障礙政策指數”,即評估每個城市各自發了多少政策文件。當下,作為第三方政策研究者,制定一個經得起推敲的“無障礙城市指數”,可謂恰逢其時,但仍要一點點推進。
實際上,針對“無障礙城市”的倡導和實踐,在法律政策、統計數據和真實體感之間,往往存在很大差距。
在此,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在前述地方立法之外,深圳還制定和落實了不少具體措施。產業引領方面,作為具備創新基因的城市,深圳2017年被列為首批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地區。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繼2018年發布創建無障礙城市行動方案后,深圳2019年發布了無障礙城市總體規劃,2024年則細化制定了無障礙城市專項規劃。
但是,只通過財政投入和基建成果等方面的數據,恐怕難以衡量城市真正的“無障礙”程度。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在城市中可去到的地方、能收獲的人生經驗,會受到城市中的短板限制。這些短板未必能被廣泛知曉和有效覆蓋,甚至還會被表面上的數據所掩蓋。

2024年春,深圳,電動二輪車的騎行者常在人行道上行駛。 王昀 圖
這意味著,在“無障礙”方面,關鍵要看城市還沒有做到什么,以及為什么沒有做到。就拿記者在深圳的出行感受來說,由于馬路上并未設置自行車道等原因,電動二輪車的騎行者常在人行道上行駛,其中不乏快遞和外賣騎手。加上人行道往往寬度有限,就連健全人步行也常覺心驚膽戰,用盲杖的人、拄拐杖的人以及輪椅使用者,更是難以下決心出行。這意味著,盡管公交汽電車專門設置了無障礙踏板,以及可刷盲人智能手機的售票設備,改造與采購所耗不菲,但要讓殘障人士能享受相應便利,因為路上環境復雜,仍然障礙重重。
與此類似的是,盡管城市修建了5000多公里盲道,但視障群體走在人行道上,也會因電動二輪車駛過身旁感到不安全,且盲道往往被其他物體占據,另有部分盲道畫在相對偏僻的地方,無助于支持視障群體暢通穿行城市。以上種種,令城市“無障礙”的真實體感與一系列公開數據之間形成差距,也讓“無障礙”相關投入的效用降低。

2024年夏,上海嘉定客運中心,路上的盲道被電動二輪車占據。 王昀 圖
不只是深圳,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這類狀況。周林剛也提到,要編制這項無障礙城市指數,難點就是數據公開。比如,每個城市可取得的數據不同,即便是看起來同樣的數據,其口徑也不同;針對不同的殘障類型,現實中又需要提供不同方面的支持,其效果難以通過統計數據衡量。
也就是說,這項工作還需要更多部門的開放數據,以及更多社會層面的連接渠道,通過不同層面的大數據來梳理。只有以實際使用的過程進行反饋,才能推動相關產業圍繞未來城市空間的無障礙設計進行,以最大程度使城市的無障礙實現落地操作。
或許,新組建的國家數據局,這方面可以有更多作為。“數據要素X”大賽正在舉辦,或許可以推動更多部門、更多維度的數據開放,讓更多數據要素可以為研究者、實踐者所用。
專業主導,持續擴大公眾參與
“無障礙城市”關系到所有人的未來。要推動城市進一步“無障礙”,在條例實施和產業發展之外,還需廣泛納入社會公眾參與的維度。
上海的傅小米是一位二級肢體殘疾人士,有行走能力,但外出需要電動輪椅支持。在不同情境下,他對科技支持的需求也不一樣。比如,在居家環境中,需要考慮如何獨自做飯、洗衣服和清潔身體;而在公共環境中,因室內場所無法精確導航,不知前方能否容許輪椅通過,他往往感到十分困擾。傅小米認為,需要明晰什么是“障礙”,才能對“無障礙”有深入的理解。

2024年春,深圳一處路面。健全人習以為常,或許很難意識到其中存在的障礙。 王昀 圖
“在解決方法的邏輯層面,尋求軟件硬件配套是可行的。開發者一定要深入了解殘障人群的需求,多去田野調查,才能獲得真實的資料。”傅小米主張,如果創業者選擇殘障主題,那一定需要殘障群體深度參與,甚至是作為合伙人一起創業。
這讓人聯想到,服務聽障人士的音書APP,創始人石城川就是一位從小在無聲世界中摸索的聽障人士。作為創新和創業的課題,這種對障礙的察覺和支持,也可以擴展到更多感知覺領域。

聽障人士使用的門鈴感應器,會發出刺目閃光。 沈丹麗 圖
“無障礙”的關鍵在于對人的關懷。王建軍指出,2000年之前所建的房子都不適合老人,適老化改造的投入會非常大。這意味著,需要轉變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考慮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以往更多考慮對物的投入,現在要更多投資在人的服務上。
在城市層面,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認為,城市能否推動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達成“無障礙”最為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無障礙城市的指數,需要考量一個城市是否讓足夠多的專業人士——既具備無障礙的理念,又懂得相應的辦法和技術標準,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來做包容性的社會建設、環境的改造和服務的支持。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件事就成功了一大半。

2017年,上海,一場盲人電影。周平浪 圖
“無障礙的理論和實踐要與時俱進,包括硬件的無障礙和軟件的無障礙。中國人常說的祝福,是‘祝平安’。平其實就是無障礙,無障礙才能確保安全。”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俞可平總結,無障礙的指數能體現社會文明的程度,這事關每個人能否更加幸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