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養老護理員:照護老人的人,也需要關照

在上海這座重度老齡化的超大城市里,有許多因服務長者而沒法回家過年的人。
今年52歲的楚晴,2018年從吉林來到上海——那是上海全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試點的第一年。作為長護險養老護理員,她連續五個春節沒能回老家過年,眼下將是第六個。
一種流行算法是,考慮到1962年后的出生人口數量,2022年起,每年會有約2000萬新增老齡人口。該趨勢將持續到2035年。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
依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的數據,全國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約有4500萬人,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只有50萬人。假設每位養老護理員為6位老人提供服務,意味著有1500萬老人請不到護理員。隨著老齡化深入,這個缺口或許還將擴大。
養老護理員人才數量短缺、流失率較高的情況持續存在。調查顯示,養老護理員平均從業年限較短,年輕的養老護理員伺機轉崗的人數較多。對此,“銀發經濟”政策文件也提出,鼓勵開展養老護理等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及評價。
如何才能提升這份職業的吸引力?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近日走訪了業內規模較大、在上海最早從事長護險業務的一家公司,并訪談了其中的養老護理員,得到一些可行的公共政策方向。
促進商業面向,搭建起職業前景
整體而言,長護險養老護理員工資水平較低,與家政行業并未拉開差距。從業者普遍年齡較大,以五十歲左右的女性居多。
一位長護險養老護理員,每天的工作安排是:每天上門服務八位老人,每位服務1小時,大約早上五點開始,先后去四家,中午休息,下午再去四家。護理員需要在場打卡。這些服務家庭是固定的。公司根據養老護理員的技能和特長,與老人的身體和家庭狀況,以及空間鄰近性,進行智能匹配。加上路上時間,護理員有時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這份工作需要全年不間斷進行。如果想要休假,則要請其他同事代班。

居家養老模擬場景。 王昀 圖
護理員不在的時候,理想狀態下,智慧養老也可以提供幫助。比如,運用門磁信號,可以知道老人出門之后是否回來;發生溢水或煤氣煙霧時,可以報警;用智慧床墊可以看到臥床時間,還可針對心率異常等進行警報;智能藥箱可管好老人多重用藥需求。但只有硬件設備發出信號還遠遠不夠,更需要有人去現場干預。
這類針對性的照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其中人的技術含量不低。但人社部、民政部聯合頒布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中取消了學歷要求。從業門檻低意味著,要做好服務失能失智老人這件事,養老護理員自己需要學習,公司也要提供培訓。
養老護理員楚晴和郭艷梅說,剛上崗時,無論打交道還是服務,都感到完全陌生。除了公司的培訓課程,她們還去上開放大學讀專科,在清潔洗浴、排泄照料外,也能夠關注到溝通,在老人意識不對時及時處理。有護理員在老人噎食時,能用上學到的海姆立克法,情況最終緩解。
很難直接通過這些學習成果提升收入。依照目前的等級評定,收入提高需要比較嚴格的條件,如更長的工作年限等。因此,這樣努力學習的養老護理員已然十分難得。但有些技能掌握起來更為復雜,未來的需求也會更強。比如,針對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要由專人進行24小時監護。但這類個性化需求的成本較高,無法由長護險覆蓋。要讓從業者去掌握這些技能,就需要有更強的動力,打開相應的市場。
居家長護險服務有統一采購價格。以公開數據粗估,其支出每人每年14000元,每月約1000元。也就是說,一位養老護理員服務8位老人,每月大約拿到8000元。倘若公司的業務以此為主,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養老護理員的薪酬上限,也限定了這份職業的吸引力。
為此,需要擴展商業的面向,擴大從業者基數。只有讓人們有更多選擇,才能讓上述技能有更高的溢價。
楚晴與郭艷梅所在的公司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以內部星級評定,搭建專業晉升機制,把相應養老護理員委派給服務綜合需求較多的家庭。讓收入與技能匹配,才能增強職業認同感,提升職業尊嚴。
但商業化的部分也遇到瓶頸和障礙。相應的負責人說,目前無法按照潛在的溢價去對這些服務進行推廣,有技術含量的服務,必然涉及部分醫療屬性內容,要受醫療廣告法約束。他認為,這類監管方式應該針對性修正,否則會讓企業處在只能依靠國家補貼的位置。如果能夠推出一些高客單價的產品,從業者的收入就很容易上來。
對此,坐在旁邊的郭艷梅也回應道:“我們的工資好像好多年沒變過。”
創造相應環境,讓各方更好地尊重從業者
要提升養老護理員作為職業的吸引力,還有其他需要關注的要點。
大部分從業者都認為,這份工作有獲得感,因為失能失智老人在自己的幫助下,生活狀態變好了。實踐中,養老護理員與被照顧的老人也形成了更強的情感聯結。

一家養老機構中,陽臺上的老人。 周平浪 圖
“有的老人子女不常來。我們去和他講講話,談天說地,像朋友一樣交流。他們會在陽臺上早早等著我們,特別開心。”由此,護理員往往會超時勞動,或在非工作時間也陪著老人電話聊天,等等。
但這個職業的社會認知還遠遠不夠。比如,長護險養老護理員楚晴,在向親戚介紹自己的工作時,一般只說做養老行業,“長護險”是個陌生的名詞。因為上門服務,養老護理員進入老人家庭,也要處理與老人家屬的關系。有的老人子女會產生疑心。這可能是最令養老護理員煩惱的事情。
另外,養老護理員的工作環境中存在各種潛在風險。比如,護理員幫助老人放洗腳水時,老人扶在其他東西上忽然摔倒,護理員很可能要擔責。這類“看不住”老人的情況還有很多,需要公司通過購買保險等方式來妥善處理。
某種程度上,更好的社區支持可以化解此類風險。在更早開始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日本,其經驗是在社區中開展一些講座,讓鄰里之間能夠知道哪些老人需要怎樣的關懷,怎樣才能減緩退化的速度。有了非正式照料者的力量,養老護理員的壓力也得以減輕。
更長遠來看,養老機構還可以增加可見度,向更多的學校、社會團體開放,增強彼此的聯系。老人與更多孩子連結,可以消除孤單;而青少年從小也可見到老人如何被護理,對這個行業有更深的認識。這種耳濡目染十分重要。研究員在訪談中發現,年輕的養老護理員,大多是曾有照顧家人的經歷,才走上這一行。
緩解員工壓力,旅游團建是常用的辦法。但養老護理員全年無休,哪怕短途游也很難安排,最多只能聚會唱歌跳舞。養老護理員楚晴就說:“還是想去短途游,覺得在上海沒有白待一回。比如周邊一些古鎮。”如果能為養老護理員群體開展這樣的城市漫步,這個職業在社會的可見度、從業者對職業的認同感,也會提高些許吧。
運用公共福利,凸顯對職業的認可
城市還有更多可以在公共層面著力的工作,來凸顯對養老護理員職業的認可。
比如,可以創造一些與職業有關的節慶,比如“養老護理員節”。在“銀發經濟”的主題之下,這不失為拉動經濟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可借此開展與養老護理員相關的活動,讓更多人能夠尊重和理解養老護理員,也讓養老護理員與城市更親近。
養老護理員更為實際的訴求是,獲得與住房有關的補貼。當下,上海正推行“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提供從一套房、一間屋到一張床的保租房,讓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類重點行業的從業者能夠安居。從工作性質看,養老護理員也應在其中。不過,護理員們的住所,需要鄰近各自的服務對象,不可能形成集體宿舍。這類住房補貼可視為城市對這份職業的公共性的認可。實踐操作中則可由政府與企業分擔。
當下的養老護理員多半為人妻母。某種程度上,她們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城市可以考慮,創造條件,讓養老護理員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在本地入學讀書,不至于成為留守兒童。
在上海,申請和享受長護險的人群中,很多是輕度失能失智者。在與照料對象形成長期陪伴的過程中,養老護理員也融入了這座城市。研究員體會到,前面提到的養老護理員楚晴,其自我提升和不斷學習的動力,也與所服務的老人有關。她服務的區域在復旦大學附近,很多服務對象就是老一輩知識分子。
城市中的人,理當這樣相互支持。楚晴說:“現在感覺,我回到老家有點不習慣了。不是我們忘本,我們老鄉都有這種感覺。現在,在上海,沒有在外地的感覺。”所謂海納百川,這無疑正是城市應該珍惜的。
本文請教了以下師友,特此致謝:
楚晴 養老護理員
郭艷梅 養老護理員
胡如意 浦東新區社會工作協會秘書長
梁博文 養老行業從業者、公司品牌負責人
劉海濤 養老行業從業者、公司戰略拓展總監
龍芳 養老行業從業者
王勇 上海市浦江社會組織促進中心理事長
張善斌 養老行業自媒體人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