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務勞動補償,能保障全職媽媽權益嗎?

海報設計 郁斐
近期,上海普陀法院發布案例,介紹了一起“喪偶式”育兒引發的離婚經濟補償案件。
宋女士與王先生結婚后,宋女士于2012年誕下一子。由于王先生長期在外,宋女士辭去高薪工作,全職在家照顧孩子、操持所有家務。隨著兒子逐漸長大,王先生沒有改變一年只回來兩次的習慣,“喪偶式”育兒讓宋女士身心俱疲,最終訴請離婚。
經法官調解,雙方自愿解除婚姻關系,就子女撫養及撫養費、探望權進行了明確約定,并就夫妻共同財產進行了分割。在此基礎上,王先生自愿支付宋女士離婚經濟補償10萬元。
法院援引了《民法典》第1088條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該條例俗稱“家務勞動補償制度”。
隨著2021年《民法典》實施,家務勞動補償制度開始在婚后共同財產所有制之下推行,家務勞動價值得到了法律認可和支持。
有媒體統計,從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公開可見的離婚案中支持家務補償金的有27起。2023年以來,見諸報端的此類案件也有數起。
總體來說,此類支持家務勞動補償的案件具有幾個特點:
第一,被支持補償家務勞動并非一般清潔、烹飪的家務勞動,而是家庭照料勞動,尤其是育兒?!睹穹ǖ洹穼⒖色@補償的勞動定義為“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這是為照顧家庭成員而產生的勞動。
第二,被支持的家務勞動獲補償的對象大部分為全職母親或有全職母親經歷。
雖《民法典》對性別、承擔義務的差別程度均未作限定,上海普陀法院發文提到:“為家務勞動付出明顯較多義務的一方均可以提出該項請求,并不局限于全職主婦、全職主夫,也同樣適用于雙方都是打工人,下班后一方回家躺平,另一方為家務忙到焦頭爛額的情況?!钡珡膶嶋H案例來看,被支持補償的對象大都為全職母親,說明全職母親權益保障問題具普遍性,或者家庭補償勞動制度的推廣仍然有限。
第三,被支持的家務補償金額不高。
有媒體指出,從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公開可見的27起支持家務補償金的離婚案中,一半以上的案子補償金額不到5萬元;而家務補償金額較多的案例,則存在補償方自愿、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撫養子女人數較多等特點。2023年來的案件中,有兩名上海媽媽分別獲家務勞動補償10萬、2萬。江蘇鎮江一全職媽媽離婚獲補償200萬元,實際是在“共同購買的一套商品房”歸男方所有的背景下的綜合補償,家庭照料勞動補償僅為其中一部分。
第四,法院支持家務勞動補償的案件數量在離婚案中占比低。
據《202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法院判決、調解離婚69.8萬起案件,可見的支持家務補償金的離婚案僅數十起,比例為萬分之一。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輸入“離婚”作為關鍵詞,搜索得378萬件裁判文書,而輸入“離婚”“家務補償”僅獲得24件。
可以說,家務勞動/家庭照料勞動補償制度體現了平等、注重個體權益的現代社會精神。因被要求承擔無償家庭照料勞動責任的家庭成員(往往是女性),不僅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收入或沒有穩定收入,在離婚后重新回歸社會的過程也存在極大的難度。因此,對此弱勢群體進行政策援助是現代國家的普遍做法。
在家庭成員之間進行轉移付償(即勞動補償制度),是對家庭照料勞動承擔者的保障政策之一,它強調家庭照料勞動是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體現了生兒育女等照料勞動的家庭屬性。
同時,家庭照料勞動并非只有私域價值、家庭屬性,還具有公共價值、社會屬性。生育、教育、養老均關系社會福祉,是社會保障的核心關切。因此,對家庭照料勞動承擔者的保障,不僅應有法律支持其從其他家庭成員獲得補償,還應實行更多家庭支持政策,使其客觀上受益。
例如,日本針對全職媽媽等“撫養家屬”(經濟方面援助無生活來源的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直系親屬等),有所得稅和社會保險費用扣除/減免優惠保障政策。這體現社會(不僅家庭內部)對家務勞動價值的認可,以及“家庭”作為勞動力生產、再生產社會單位的地位。
家庭支持制度中,一些發達國家普遍施行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這在國內也呼吁多年。目前,國內采取個人所得稅的單獨申報制,強調收入為個體所得。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則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方式,這部分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扣除也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
從家庭支持角度出發,按家庭征收個稅,更能體現對家務勞動承擔者社會價值的尊重,以及家庭成員收入的“家庭性”。通過支持政策讓利于家庭,也更有利于家庭撫育、消費,在生育率處于低谷的當下,更具提振信心的效果。
此外,由于家務勞動補償主要指涉育兒等家庭照料,因此通過社會性措施緩解家庭養育、照料壓力,使全職媽媽等家庭照料勞動承擔者更便于在家庭外從事有償工作,緩解其弱勢地位,也有意義。家庭的良性運轉,也將促進社會良序發展。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