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化的邏輯|雄性欺騙:看吶,麻雀的花拳繡腿!
上次我們談到,特里弗斯不同意費希爾的觀點,他不認為孔雀的長尾巴是進化失控的結果。既然批評了人家,當然是要給出自己的解釋的,那么,特里弗斯是怎樣解釋那些奇奇怪怪的雄性性狀的呢?
特里弗斯認為,雄性發出性信號是為身體做廣告。雌性不能不看廣告,又不能盲目相信廣告,因為所有廣告都有注水的嫌疑,誰能保證雄性不在性信號中造假呢?事實確實如此,許多雄性性信號都具有欺騙性,動物學家稱之為“雄性欺騙”。有時雄性炫耀和雄性欺騙幾乎就是一回事——當你搞不清對方炫耀的內容是否屬實時,離受騙也就不遠了。
雄性欺騙的常用套路是制造虛假廣告,干擾雌性的評估結果,以此騙取難得的交配機會。一旦得手,它就能讓雌性為自己生下一堆小騙子,欺騙事業后繼有人;就算失手,損失也不大,畢竟動物界沒有法庭、也沒有輿論壓力,雄性何樂而不為呢?
就連外表淳樸的昆蟲也不例外。有一種名叫盜蛛的蜘蛛,雄性在向雌性求愛時,會送上一個大禮包,里面本包裹豐盛的食物。禮包越大,就越容易獲得雌性的交配許可。但攢個禮包并不容易,有些雄性索性就送個空禮包,里面沒有貨真價實的食物,只有一些棉花或者昆蟲外殼,再用蛛絲緊緊纏繞起來,然后一本正經地獻給雌性。當雌性滿心歡喜忙著拆禮包時,雄性就可以趁機成其好事。
明星動物雄性招潮蟹也是行騙高手。它那只有名的大螯其實不太實用,真正實用的是那只不起眼的小螯,那是招潮蟹進食的工具,就像筷子一樣,可以把食物送進嘴里。大螯太大了,就像太長的筷子,用起來不方便,所以就只剩下一個功能,就是和其他雄性展開雄性競爭,還可以用來守住海螺殼的入口,不然就可能無家可歸。
只有占據了海螺殼的雄性招潮蟹,才能得到雌性的青睞。有了大螯,房子才有保障,對雌性才有吸引力。既然如此,雄性招潮蟹就有充分的理由利用大螯展開軍備競賽。
在平坦的海灘上,大螯看起來十分顯眼,雄性只要揮舞大鉗子示愛,就很容易得到雌性的關注。可有些雄性的鉗子并不大,很難吸引雌性,怎么辦呢?這時它們會耍小聰明——站在小沙丘上,奮力揮舞大螯,這讓它們并不大的鉗子看起來頗為威武,輕輕松松就能騙到雌性以身相許。
吃過龍蝦的朋友,都會對淡水龍蝦的大鉗子印象深刻,其實那也是雄性欺騙的工具。從理論上說,雄性的鉗子越大,夾擊的力量也就應該越強。但科學家最近才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雄性龍蝦的鉗子雖然型號很大,力量卻很弱,有時甚至不到雌性的一半,因為鉗子內部的肌肉并不多。雄性龍蝦只是在用空殼大鉗子欺騙雌性,讓它們誤以為自己很強壯而已。
許多身披外骨骼的節肢動物都會玩相同的花招,因為外骨骼很容易制造假象,真實的內部到底有多少肌肉,從外面很難判斷。比如甲蟲就是雄性欺騙的重災區,許多雄性甲蟲都會以夸張而無用的外骨骼來騙取雌性的芳心。
魚類也有雄性欺騙的舉動,只是方式略有改變。
在波羅的海淺水區域有一種雄性刺魚,是混水摸魚的行家。它們在交配季節會先占據一片水域,用海藻筑巢,然后等待雌性前來視察。要是雌魚感到滿意,就會在巢中排卵。
如果水體清澈,四下一覽無余,雌性刺魚會認真比較,挑選一條最強壯的雄性,并在它的巢中產卵。但在海藻生長旺盛的季節,或者水體因污染而變得渾濁時,雌魚的判斷會受到影響,很難作出全面和準確的對比。
這就給了雄魚騙子可乘之機,它們會專門選在渾水區隨便筑一個簡陋的巢,雌性前來視察時,由于無法看清其他巢穴,甚至也不知道附近是否還有其他巢穴,很容易得出“就是它了”的判斷——為了避免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雌魚只有勉為其難,在簡陋的巢穴中排卵。雄魚騙子就此大功告成,投機取巧的基因也因此代代相傳下去。
鳥類也存在大量雄性欺騙行為,特別是一些小型鳥類,比如麻雀,它們本身實力不濟,雄性尤其需要特殊手段來博取雌性的好感,聚擾行為就很能說明問題。
所謂“聚擾行為”,就是當大型鳥類捕食者、比如貓頭鷹或紅隼等猛禽出現時。小型鳥類會主動聚集在一起,通過飛舞吵鬧等方式群起騷擾對手的現象。一旦威脅解除,吵鬧的小鳥就會恢復平靜,戰斗小隊瞬間瓦解,大家各自覓食,互不相干,就像無事發生一樣。似乎剛才的表現純粹就是針對天敵的勇敢者行動。
動物學家對聚擾行為的一般解釋是:這些小鳥盡管種類不同,各不相干,但為了對抗貓頭鷹的捕殺,不得不臨時合作,用集體的力量趕走天敵,降低被捕殺的風險。當大量小鳥展開眼花繚亂的騷擾式攻擊時,會把貓頭鷹弄得暈頭轉向,很難鎖定捕殺目標,最后不得不放棄捕殺。這對所有參加聚擾活動的小鳥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這個解釋雖然漂亮,但它對于小鳥動機的假設同樣缺乏說服力——如果只是為了躲避捕殺,小鳥為什么不四散逃跑呢?它們何必冒著巨大的風險對著貓頭鷹大吵大叫呢?那只會讓自己陷入不可預測的危險之中。學者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參加聚擾行為的小鳥絕大多數是雄性。如果只是為了生存,雌鳥為什么不參加聚擾呢,難道它們就沒有被捕殺的風險嗎?
聚擾行為需要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小鳥要想從聚擾行為中獲利,至少得確保自己不被吃掉,否則就會血本無歸;所以它們不會奮不顧身地沖到了貓頭鷹面前單挑,而只會在外圍盤旋騷擾。但就算在外圍騷擾也有風險,所以小鳥必須設法自保,它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制作了兩種貓頭鷹模型,來測試小鳥的聚擾行為——一種貓頭鷹捕食小鳥,叫作食鳥貓頭鷹;另一種只吃昆蟲,叫食蟲貓頭鷹。測試的結果很有意思。無論是哪種小鳥,幾乎都會采用相同的策略,它們會避開食鳥貓頭鷹,而只攻擊食蟲貓頭鷹。
那么問題來了,食蟲貓頭鷹根本沒有威脅到小鳥的生命,為什么要攻擊人家呢?答案是,因為炫耀,這才是聚擾行為秘而不宣的動機。
那些一擁而上的雄鳥的醉翁之意從來不在酒,它們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勇敢行為。而炫耀的對象,當然不是食蟲貓頭鷹,而是旁觀的雌鳥。每當有異性在場時,雄鳥的聚擾行為就異常活躍,而且更為大膽、叫聲更響、飛行動作更夸張,甚至敢于接近食蟲貓頭鷹。而當面對食鳥貓頭鷹時,它們只會四處逃散,從來不敢爭強好勝舍我其誰,因為那樣真的會把命送掉。
這個驚人的發現徹底推翻了此前對聚擾行為的解釋。也就是說,在聚擾行為中,強大的貓頭鷹只是一種道具,能否趕走它們,并不是雄鳥感興趣的事情。它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讓雌性看到自己的表演,為自己生下更多的后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聚擾行為就是徹頭徹尾的雄性騙局。
特里弗斯認為,諸如此類的雄性性狀其實都在向雌性傳遞欺騙信息,以此獲取遠超預期的生殖收益。
對于上述特里弗斯的解釋,動物學界同樣沒有全盤接受——雄性欺騙可以用于解釋部分雄性性狀,但并不能解釋所有雄性性狀。相反的觀點認為,雄性性狀的根本價值并不在于造假,而在于誠實。
那又是一種什么樣有趣的理論呢?
-----
史鈞,生物學博士,專注于進化論領域的科普寫作,已出版多部科普作品,其中《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獲得第十六屆文津獎,并入圍2020年中國好書。生命的進化是符合邏輯的過程,底層邏輯就是自然選擇,在此基礎之上,又衍生出了許多其他邏輯,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本專欄將對這一理論體系進行深度梳理,詳細介紹其中的各種邏輯關系,討論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