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軍祁觀|脫掉玄學的外衣:一份關于多域作戰的祛魅宣言
10月13日,拜登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俄烏危機可能長期化的背景下,美軍不改戰略側重,繼續將大國軍事競爭和所謂的“中國挑戰與威脅”置于中心地位。為此而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和調整也穩步推進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環便是多域/全域作戰構想。這一構想已經從最初那個未來向產物,逐漸落地成為瞄準當下的體系規劃。
10月11日,美陸軍多域作戰條令——新版“FM3-0野戰手冊”,正式問世。相較于2017年的版本,新版本在技術、兵器、戰術之外,突出了戰略、政治、后勤等因素,從早期強調微觀的“多域戰斗”(battle),演進至“多域作戰”(operation)對宏微觀連通要素的要求。和一些觀察者追捧的一味求新和技術萬能論不同,美國陸軍希望將新的作戰理念建立在更為成熟可靠的技術和能力基礎之上,并將關注點鎖在了當下和近期可能發生的沖突上。相比早先的“玄學向”和“忽悠向”,多域作戰的規劃正在變得越來越務實。在這個意義上,新版FM3-0可以說是對作戰思路創新的祛魅宣言。
聯合武裝的擴展
多域戰從來都不是單純關于技術的。作為對未來作戰式樣的構想,它會考慮具體作戰的時間、空間、場景、需要和預期。不論是最初“多域戰斗”還是現在的“多域作戰行動”都包含在印太地區打破線性沖突以及突破當代版塹壕戰的思路,都要求迭代戰區內不同軍兵種部隊聯合作戰的指揮方式和信息、火力支撐。新版FM3-0也明確提到陸軍在西太通過岸/島基中遠程攻防能力,以內線存在的方式對??哲娺M行支持。多域作戰不是未來主義的迷思,而是應對現實需求的轉型嘗試;其要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多個作戰領域連通和依賴的基礎上順水推舟,進一步打破“煙囪”結構和降低節點依賴。
在10月9日的美陸軍記者招待會上,陸軍參謀長多次強調了“聯合武裝”的概念。這也是新版FM3-0的關鍵詞之一。聯合武裝也并不新鮮,古戰場上騎兵與步兵的配合、輕重步兵的協同是一種“聯合”;近現代以來,從拿破侖戰爭至一戰,由二戰戰場到越南、海灣,諸軍兵種協同與合同作戰也是“聯合”。海灣戰爭之后,聯合武裝的范疇逐漸擴大——信息本身、信息賦能載體以及信息構成的虛擬空間,都納入其中。人類沖突由基于能量實現機動、殺傷和防護的“焦耳戰”,逐漸演變為信息賦能與加持的“比特戰”,而技術樂觀或激進派更認為“智能戰”、“認知戰”也在呼之欲出,當然“顛覆”二字總還是慎用更穩妥些。
這些不同沖突特征的每一個演變周期都存在兩條主線:其一是對冗余的追求,再就是對冗余管理的追求。對能量冗余的追求創造了遠遠過剩的能量使用可能,究極發展便是核武器。但這一冗余的過度化卻也強化了“武力潛在使用”這一戰略邏輯,使威懾、脅迫一度幾乎成為戰略本身。同時,能量冗余的過度發展也催生了冗余管理水平的提高,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有協調對彼此殺傷能力的最系統的妥協、控制與管理。
當前,對于信息冗余的追求仍在持續。人工智能及其相關技術在傳統統計路徑基礎上的發展,使得對信息、數據的渴求成為一只吞金獸。但與此同時,冗余的管理出現了問題——大量的戰場數據如何轉化為有效、有用和高效信息?是指揮與控制來主導數據與信息,還是相反?是技術為王還是戰略至上?諸如此類都是非?,F實和困難的問題。
高效使用數據和信息,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將其視為作戰子環境、次領域,基于不同軍種甚至兵種的獨立煙囪模式,需要有效的系統應對信息飽和。這樣更是對指揮和作戰體系在金字塔與扁平化兩個方向取得平衡的必要的前提。
多域作戰將信息作為獨立作戰域,而與其他軍種相比,美陸軍在信息、網絡作戰力量方面做的工作只多不少。新版FM3-0更是強調了物理、信息和人這三個共存維度的相互影響與共同作用。此外,在破除單純的技術依賴迷思方面,美國陸軍也一直走在??哲娗懊?,在面對新技術和非技術要素時,FM3-0至少紙面上體現了一種平衡的態度,堪稱美軍中的清流。
多域作戰特遣隊擴軍
新版FM3-0本計劃于今年6月發布,由于美軍對烏克蘭戰事的評估而推遲。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TRADOC)將這場戰爭視為檢驗未來多域作戰方案的試金石,而數年北約化訓練的烏克蘭在北約支持下的戰場表現,俄軍的表現,則成為美軍觀察缺乏體系完備支撐下局部新戰法和裝備使用的試驗場。
俄烏雙方戰場態勢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決于哪一方擁有所謂更先進的體系,而是看誰能在戰場博弈中完成一些軍事行動的基本要求,包括充足且可到位的后勤保障、相對統一協調的指揮、不同軍兵種的基本協同作戰能力、軍心士氣等等。而在這些方面,美軍無疑也可以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用于規劃和準備新質新域作戰能力。
在技術和裝備之外,編制和部隊組成也是美國陸軍對多領域作戰能力規劃的重要部分。根據2018年12月的《2028多域作戰中的美國陸軍》,原有旅戰斗隊(BCT)的地位被削弱,新的師一級調整現在已經啟動,雖然相關人員和裝備的未來到位率以及新編制能否順暢運轉還有待觀察。而更具實驗性質的多域特遣隊(MDTF)已經通過初步驗證,并開始逐漸成軍。就在最近,美軍第三支多域特遣隊豎旗,這也是太平洋區域的第二支多域特遣隊。
作為美軍戰區機動部隊,多域特遣隊主要為所謂反“反介入/區域拒止”行動提供精確信息和火力同步統籌的支持,屬于在戰區前沿存在的內線部隊。它專注于信息、情報和數據戰,通過下轄的全域作戰中心(ADOC)保障相關行動區域內各作戰域的優勢。
美軍首個多域特遣隊成立于2017年,基干是第17野炮旅,最早是個純粹的試驗單位,駐扎在華盛頓州,專注于印太方向。隨后,第二支特遣隊以第41野炮旅為基干成立,聚焦歐洲。在過去幾年,這兩支特遣隊參加了一系列試驗和演訓,并針對兩個戰略方向的不同要求分別設計制定和優化了人員、單位、裝備和戰法整合方案。
根據官方規劃,由于多域作戰將存在于“和平-沖突”光譜的不同階段,多域特遣隊的任務也分為三個環境:競爭、危機和沖突。在競爭階段,多域特遣隊需要具備并保持快速向下一階段切換的能力;在危機階段,多域特遣隊需要向作戰指揮官提供靈活的應對選項,對敵人進行威懾并塑造有利環境;沖突爆發后,多域特遣隊的任務則是抵消對手的所謂“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網,以確保美軍聯合作戰行動自由的展開。
一般而言,多域特遣隊下轄四個單元模塊,四個營,分別是“效能”、“火力”、“防護”和“保障”。具體到不同的特遣隊,因為部署和作戰區域不同,兵力和裝備未來的到位情況不同,構成和設置可能存在差異。

來源:美國陸軍,2021年3月16日
在這四個模塊中,“保障”單元為旅保障營,“防護”單元為防空營。在多域特遣隊組建中,這兩塊是相對次要的部分,但大國軍事競爭和潛在的沖突場景也對美軍的既有能力提出了挑戰。比如,在靈活內線部署和大型基地存在被打擊風險的前提下,如何維持后勤醫療等保障;在空中優勢被削弱的前提下,如何實現有效空防能力等等。
“火力”單元為戰略火力營,是美國陸軍未來新裝備投放的重點之一。這個營將配屬“海馬斯”(HIMARS)火箭炮連、“中程能力”(MRC)連和“遠程超高聲速武器”(LRHW)連。美陸軍強調陸上中遠程打擊能力,既是為大國軍事沖突做準備,也是在軍種政治層面上試圖與空中力量爭奪戰場主導權,當然,還有軍費。目前,MRC和LRHW還沒有成為陸軍的固定單位,相應裝備尚未到位,時辰已到但尚未正式開啟的2023財年(又一次持續決議下的財年預算政治問題)是該項規劃的主要時間節點。
“效能”單元為“I2CEWS”營(讀為I-Two-Cues,即“情報、信息、網絡、電子戰和太空”),是多域特遣隊的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第一個I2CEWS營成立于2019年1月,被視為是美軍對中國建立戰略支援部隊的一種反應,旨在將情報、信息、網絡、電子戰和太空這幾種作戰能力統一配屬、集中使用,并對原有的戰區指揮框架提供支持和完善。該營下轄五個連,分別為陸上和太空情報連、一個通信連、一個增程感測連,和一個信息防護連。
陸軍計劃建立五支多域特遣隊:兩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一個在歐洲,一個專注北極地區,最后一個作為全球應急響應部隊。上述四個模塊單元只是基本設計,具體的特遣隊構成將基于戰區指揮官的需要進行規劃和調整。因此,隨著新的特遣隊逐漸成軍,部隊規模和配屬都會發生變化。
不確定的確定性
關于多域特遣隊的具體要素,特別是剛剛成立的印太地區第二支特遣隊,我們以后詳談。不過有幾個大問題需要先拋出來,涉及到多域特遣隊乃至整個多域作戰力量構成的走向。
首先,規模和人員。以首支特遣隊為例,成立時約1500人,陸軍高層曾表示存在擴充至2200人的可能,其中800人為固定人員,其余為靈活配屬,但那是特遣隊最初的摸索階段。再看最新成立的第三支特遣隊,指揮官大衛·津恩上校此前的職務為第四步兵師第二步兵旅戰斗隊指揮官、陸軍參謀長協調小組主任;特遣隊配屬四個營,具體規模與首支特遣隊近似。未來走向成熟的多域特遣隊會是怎樣的規模?在最近美軍征兵不理想的情況下,多域特遣隊的長期發展是否會造成其他部隊的人員人才流失?這些還不確定。
第二,資金和裝備。中遠程火力單元的裝備需求是否能夠如期在2023財年啟動?是否還會有新的火力、防空和后勤保障部隊被納入未來的多域特遣隊?信息戰和指揮能力是多域特遣隊的重中之重,相對“不重要”的攻防和保障部分資金裝備是否能充分滿足?尚不確定。
第三,戰區和盟國。作為明確劃為各戰區和作戰指揮部掌握的機動部隊,在多國聯合行動時,多域特遣隊將如何使用?如何支持聯合部隊?如何支持美國的盟國和伙伴國?在過去幾年的環太等演訓中,多域特遣隊已通過前指、臨指和投入實際作戰力量對聯軍行動有所演練,但仍很初步,前景同樣不確定。能否為美軍的大國軍事競爭和體系對抗環境下提供更為靈活有效的支撐?技術與行動前景均不確定。
不過無論怎樣,對未來主義和技術決定論的祛魅已隨著FM3-0的頒布而部分完成。美軍多域作戰正在逐漸脫掉“玄學”的外衣。
-----
祁昊天,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