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O專欄丨全球海洋捕撈漁業與可持續發展
關于FAO專欄
從本期開始,數說漁業將基于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2020年4月出版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SOFIA),針對相關數據與熱點議題,進行大約八期的系列專題推送。
你知道嗎?
人類捕撈的魚類約有90%都來自海洋!
海洋孕育了無數的生命,更可以說承擔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海產品供應。但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海洋的魚類資源被捕撈殆盡了,我們將何以為生?在前幾期文章中,我們向大家詳細介紹了遠洋漁業的故事(戳我),咱今天就把關注點移至全球,談談當下人們是如何在保證捕撈產量的同時,還可持續地發展海洋捕撈漁業的故事吧!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全球捕撈漁業總產量長期趨勢一直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FAO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捕撈漁業總產量約964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點,其中海洋捕撈漁業貢獻了絕大部分產量。近三年內,海洋捕撈量占比一度高達87.4%(下圖為海洋捕撈中的各物種組成),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來源:糧農組織
在"FAO全球海洋捕撈數據庫"包含1700個物種的漁獲信息中,有鰭魚類在海洋捕撈總產量中的占比最高(約為85%),主要以中上層小型魚類為主,鱈型目、金槍魚和類金槍魚次之。
快看上圖,2018年有鰭魚類漁獲量最多的物種為秘魯鳀,產量超過700萬噸(它們主要用于生產飼料,而非直接食用)。報告中指出,2018年秘魯鳀對漁獲量增長的貢獻最大,原因主要是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的影響,而此前幾年秘魯鳀的漁獲量一直處于低位。鰹魚作為六種主要金槍魚之一,則表現得相當穩定,連續第九年漁獲量排名第三。
各國在海洋捕撈方面表現如何呢?
2018 年,排名前七的國家在海洋捕撈總量中占了50%以上的比例,按排名分別為中國(15%)、秘魯、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聯邦、美國、印度和越南。從下圖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和美國等捕撈大國都在逐步減少捕撈產量,俄羅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產量也與往年保持持平,增長率控制在1%~5%以內。關于各國捕撈信息的詳細內容,可以看一看《迫真!五分鐘成為大專家:暢談全球捕撈漁業》(戳我)呀~

注:圓圈的大小表示各個國家的平均海洋捕撈產量,顏色代表增長速率的快慢;綠色圖標的國家捕撈產量增長速率處于減緩狀態(<1),橘黃色圖標表示增長速率相對持平(≈1),紅色圖標的國家產量增長速率增加(>1)
作為世界上海洋捕撈量最大的國家,中國近年來嚴格控制捕撈行為,保持著捕撈量持續下降的趨勢,從2015–2017年的年均1380萬噸下降至2018年的1270萬噸。"十三五"規劃(2016–2020)期間,開展了漁船"雙控"和海洋捕撈產量限額兩項工作,通過壓減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馬力,逐步實現捕撈強度和資源可捕量相適應,都體現了我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發展可持續漁業的決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的海洋捕撈量還將進一步下降。
和我國類似,各國海洋捕撈產量增長速率的降低,一部分原因也來自于國際社會對于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的日益關注和積極應對,主要通過在國際、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采取行動,保護或恢復可持續捕撈的關鍵內容——生物多樣性。
海洋可持續捕撈 —— 生物多樣性
報告指出,1974-2017 年處于生物可持續水平的魚類種群(魚類豐富度處在或高于最大可持續產量)占比從90%急劇下降至65.8%,在海洋漁業中有24.2%的魚類種群處于過度捕撈狀態。
下圖繪制的14個主要捕撈海域在生物可持續性捕撈的種群百分比中,我們根據百分比將不同海域分為了優異、良好、待提升三個等級。其中,中東太平洋、東北太平洋和中西太平洋在生物可持續捕撈方面表現最為優異,可持續性捕撈種群百分比達到了78%-87%。然而,地中海和黑海的表現則差強人意,占比僅有37.5%。

數據來源:糧農組織
在這些海域中,中東太平洋從2015年起一直保持在86.7%,表現最為良好??赡艿脑蚴窃搮^域捕撈的漁獲有很大比例是中小型上層魚類,這些壽命較短的物種種群更容易恢復;不過這類物種易受到海洋條件變化的影響,盡管保持在可持續水平捕撈,產量也會有所波動。
可持續水平同樣優異的東北大西洋,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實面臨著極大的捕撈壓力。不過在資源枯竭的情況下,各國降低了捕撈強度,以期恢復過度捕撈的種群。在不懈的努力之下,2015 年之后部分種群已不再被列為過度捕撈種群。2017 年,東北大西洋 79.3% 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捕撈,這也或將成為其他海域改善過度捕撈問題的良好范例。
各個海域到底有哪些過度捕撈的物種呢?
1905-2017年間,捕撈量最大的十大物種之一的遠東擬沙丁魚(又名斑點莎瑙魚)依然處于過度捕撈狀態,并且其所在東南太平洋在生物可持續捕撈方面也有待提升。

數據來源:糧農組織
從上圖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光遠東擬沙丁魚,作為很多海域的重要漁獲,其他幾類的沙丁魚也都被列為過度捕撈物種。
報告指出,中東大西洋重要的小型中上層物種-圓小沙丁魚自2001年起便呈現總體下降趨勢,2017年上岸量約為22萬噸,僅為峰值水平的50%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過度捕撈。東南大西洋的南部非洲沙丁魚種群也出現了明顯的退化,需要納米比亞和南非漁業管理部門對其采取特殊的保護措施。另外,地中海和黑海的沙丁魚和東印度洋的長頭小沙丁魚也處于長期的過度捕撈狀態。

圖源:Dreamstime
世界海洋漁業重建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捕撈除了會造成魚類減產,還會降低生物多樣性、造成海洋生態系統損壞等一系列影響。
一項研究估計,重建過度捕撈種群可使漁業增產1650萬噸,年收益增加320億美元,這將增加海洋漁業對沿海社區糧食安全、經濟和福祉的貢獻。而報告通過兩個研究案例也證明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生態系統層面的效率,在養護和漁業生產方面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共贏結果。

圖源:搜狐
然而,目前漁業可持續性成功案例分布不均,部分發達國家在不斷改進漁業管理方式,而一些發展中國家仍存在產能過剩,種群狀況每況愈下。
與漁業管理措施較強的區域相比,管理較為松散的區域平均漁獲量高出3倍,已評估的種群豐富度也少了一半。這些管理松散的現狀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十分普遍,當前全球過度捕撈的現狀依然存在,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用成功的政策和措施,有效的落實可持續漁業的政策和管理規范。
▍參考資料
[1] 糧農組織《2020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可持續發展在行動》
轉載聲明:本文由智漁原創,圖表均由原作者制作,如需轉載,請后臺留言獲得授權。
編 輯 | 張 影、楊家琪、陳光輝、韓玉明、張子柔、羅一鳴
排 版 | 羅依純、黃曉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