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后疫情社區·治理|公共緊急事件中,社區基金會能做什么

口述:諸昳 馮小娟 整理:李思妤 馮婧
2020-09-22 14:12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2020年8月4日,上海定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團隊的醫護人員在社區內幫忙搬運物件。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疫情期間,社區是主戰場。過去幾個月,我們一直關注著中國社區基金會的行動,也在同步觀察國際社區基金會的行動,并做了一個調研,試圖去看見社區基金會在應急實踐中的表現。

目前,全球有記錄在案的社區基金會有1876家(數據來源:克利夫蘭基金會,社區基金會地圖),而根據我們的爬蟲數據,中國的社區基金會有210多家,其中包括名字里有社區基金會,或名字里沒有但實際上在行使社區基金會職能的組織。

在中國和西方的不同文化環境下,社區基金會的運作方式是不一樣的。中國也有不同類型的社區基金會,基于其背景、發起方、服務對象、所在領域等。目前,中國的社區基金會仍處于發展初期,還面臨很多挑戰。

此次調研,我們找到了22家社區基金會做訪談,調研還在進行中,以下是截至目前的一個初步信息分享。

抗疫期間的基金會行動方向

第一類:物資資金的募集和捐贈

社區基金會在疫情期間,為醫院、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社區等抗疫一線捐贈防疫物資以及部分生活必需品。這是最常見的一個功能,募集資金和物資,然后對接到一線。

第二類:社區抗疫的資金支持

通過開設公益項目、設立專項基金的方式,為缺乏資金的社區抗疫一線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很多基金會都在做面向自己社區服務對象的資助類項目,背后涉及基金會的資源整合能力——在應急狀態下快速籌集并展開一個資助的專項基金。

第三類:社區抗疫志愿活動

通過召集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抗疫一線,為社區工作者減輕負擔,以及通過舉辦相關活動慰問社區抗疫工作者。上海有好幾家社區基金會都在組織人做翻譯志愿者,也有的組織社區成員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

第四類:線上公益活動

通過舉辦各類線上公益活動,包括一線工作人員助力以及緩解隔離期間的心理壓力等。比如宅家運動會、線上講故事之類。盡管其他平臺也可以辦類似活動,但對于社區基金會來說,這是一種建立信任的手段,可以通過特定的推送去維系自己的社群,比如捐贈人的社群等等。

第五類:配合性防疫指揮

通過建立行動網絡或成立專項基金的方式,聯合社區行動者,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提升社區應對安全健康問題的能力。這一類行動更多是配合性的,比如支持政府和街道的工作,幫忙傳達政策、進行社區排查,展開這類行動的是以政府發起類的社區基金會為主。

從以上不同行動可以看出,社區基金會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社區基金會更加關注社區發展(不在具體某一個領域),強調本地資源、本地利益相關者、本地解決。

社會基金會發揮的作用

1)資源鏈接,提供服務

社區基金會所提供的服務,在社區內部和外部資源之間充當了一個橋梁作用。比如抗疫前期的物資類募集與捐贈,也有一些社區基金會和專業機構一起做了高質量的在線心理咨詢。

2)社區組織的培育和支持

支持社區組織發揮專業解決本土問題,開展專項資助,支持社區去做事,充當一種培育支持組織的作用。在疫情中,有社區基金會除了資助社區組織,也會對個人項目進行資助。

3)動員社區力量

動員社區積極分子去參與社區互助和志愿活動。

4)社區困難人群資助

對某些困難人群進行支持,比如給低保人群送食物包。從全球經驗看,這都是很需要的,因為困難人群進行買菜等日常活動都不方便。 

非公募基金會如何籌錢?

我們看到的大多數社區基金會都是非公募的。非公募基金會不能上街籌錢,也不能在微信上公開募捐,那么非公募基金會怎么籌錢?        

途徑1:爭取大額個人捐款,與企業或其他基金會合作。

就目前看到的情況來說,以幾家資金體量相對較大的社區基金會為例,他們的基金來源于企業,或者跟其他基金會合作,當然也有大額的個人捐款。

途徑2:與公募基金會合作。

也有一些基金會,如蛇口基金會,他們在疫情期間跟公募基金會合作,上了騰訊平臺,動作很快,公開透明也做得很好。今年慈善會和紅十字會在騰訊及公益寶平臺(注:公益寶平臺是慈善會系統的常用工具)上的籌款信息也很多。 

途徑3:將非公募身份轉為公募。

如果已經拿到慈善組織認定,而且在財務情況不錯的條件下,可以考慮把非公募身份轉成公募基金會。當然這需要時間,需要理事會同意,也需要跟上級民政部門取得協商一致。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將社區居民理解為一個特定范圍內的群體,這樣一來,募集就算是正常業務。

這里需要主要的是,街道辦事處可以接受捐贈嗎?

根據中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十一條規定,“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或者境外捐贈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受贈人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接受捐贈”。

今年的防疫捐贈,尤其是免稅的相關規定也強調,如果捐贈者想拿到免稅抵稅,必須將款項給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

因此,街道辦事處是不符合這個要求的,所以沒有基金會或其專項基金去支持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雖然可以直接收一些錢或物資,但無法抵稅,這對于一些捐贈人來說會有損失。

同時,法規里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將受贈財產轉交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也可以按照捐贈人的意愿分發或者興辦公益事業,但是不得以本機關為受益對象。”

也就是說,如果街道辦事處把捐贈的物資或錢用在其工作人員的防疫上是違規的。

然而,如果街道辦事處下面有社區基金會,那么基金會可以提供免稅的相關文件,而且對于捐款物資如何使用,也會有更多協商的空間。

中美社區基金會對比

這次紐約不幸成為了疫情風暴的中心點,有很多復雜的變化。紐約州大概有21家社區基金會,而上海目前注冊的是81家。紐約市注冊登記的非營利機構有4.6萬家,而上海有1.7萬家,這包括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及民間團體。另外,根據去年的一個數據報告,上海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是43萬人,而紐約為60萬人。其實在從業規模上,上海和紐約是比較接近的。

但我也發現,上海市有公開募捐資格的非營利機構只有21家,但紐約的很多公開慈善團體都可以直接走上街頭募款,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 

美國的社區基金會籌錢力度也很大,但他們花錢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們花錢主要不是買防疫物資,而是以資助的方式給到各種組織,尤其是幫助弱勢群體的一線草根組織和社區組織。例如給流浪者發盒飯的食物銀行、為受虐待的婦女兒童提供的庇護所、幫助癮君子戒斷、幫助各種病患和自閉癥群體做康復性治療的組織。

紐約有一些社區基金會并不是以地域范圍來劃分邊界,而是根據一些特定人群進行劃分。比如,有一家2018年成立的餐飲工人社區基金會,針對紐約市餐飲行業的工人,直接給他們個人救濟金。同時也會給餐飲機構一些無息貸款,幫助他們度過疫情。此外,他們也會資助那些幫助餐飲工人的非營利機構。

另一個例子是石頭墻社區基金會,專注于LGBTQ,關注性少數人群社群的生存發展問題,他們也都第一時間成立了抗疫基金,然后跟關注的社群和非營利組織一起工作。 

紐約的一些老牌機構疫情中做得很好,比如紐約社區信托基金,它有近100年的歷史,當年在911事件的第二天就成立了災后復原基金。這一次,他們在一個月的起步時間里,聯合了18家大企業,以7500萬美金為基礎來推動防疫專項基金的成立。目前為止,已經募集到1.05億美金,并發放了6900萬美金的資助款,資助了500多家非營利機構。 

這樣的放款速度,其實在以前也是很難想象的。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工作流程和規則,從背景調研到修改項目書,再到放款,都是快速運行。他們的放款中,并不全是捐款,也有的是提供無息借款,給一些社會服務提供資金周轉,這跟他們以前的工作流程完全不一樣。 

可以看出,疫情中的對標資助很考驗原本資助體系的成熟度,紐約已有百年的積累,而上海的社區基金會歷史才10多年,能快速制定出針對疫情的專項資助,已經做得不錯了。

社區基金會的捐贈如何用在刀刃上?

短期大額資助能馬上產生效果,但不一定能解決根本問題。

曾經有官方背景的社區基金會小伙伴來問我,說領導覺得錢給個人才放心,給組織不是容易出問題嗎?

這就是信任的問題,不信任中間組織,但是專業公益組織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的捐贈能夠通過中間組織,也許可以放大你的資源,同時帶進其他資源。比如,幫助一個殘障人員的家庭,可以直接給一個月1000塊的補助金,也可以在給補助金的同時,提供其他技能培訓,解決生計問題。或者也可以給他一些伙伴扶持,讓他看到希望,幫助他慢慢走出困境。這就要引入第三方的專業組織,光靠錢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社區基金會與居委會合作,可以用靈活身份進行社會資源募集。

社區居委會不是政府基層部門而是群眾自治團體,他們了解社區情況,老百姓對他們的信任度也高。很多人以為居委會不缺錢,事實并非如此。居委會一年的資金是申報制,所有項目活動的資金開銷都是固定的,使用時要走行政資金流程,所以用錢不方便,靈活性較差。 

而社區基金會作為第三部門,可以以社會組織的方式在資金上提供一些靈活性,并且第一時間去解決社區的需要。其實,居委會是社區基金會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只是沒人去走這條路。我們一直在說基金會在中國的發展要跟政府多互動,居委會就是一個切入點。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上海梅隴三村的綠主婦,就是居委會成立的一家社會組織,跟居委會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背后就有很多空間。有很多地方政府領導去參觀綠主婦,從一個新角度來看社區治理,繼而撬動更多社會資源。 

還有一個老話題,以往基金會的錢只能資助一些非常規范的注冊登記組織,如果是還沒注冊的草根組織,就不能給錢。但如果他們本身要做的事用不了太多錢呢? 

其實,社區的每個社群總會潛移默化形成一些帶頭人,如果這些帶頭人能組織大家去幫助殘障人解決買菜、口罩等防疫生活需要,就應該得到支持,哪怕沒有組織。只要他非常明確地知道,要服務哪些人,需要提供什么,需要多少錢。就像這次武漢的快遞小哥,他也是一個人,沒有成立組織。 

小結

這次疫情對基金會的考驗在于幾點。

首先,考驗基金會有沒有一個靈活應變的機制解決當下的需求,能否及時回應并作出判斷。對社區里的需求,有沒有敏感度和快速反應的能力。

其次,考驗社區基金會原有支柱體系的完善問題。

最后,考驗社區基金會跟社區的鏈接和信任度。包括社區內部的信任,以及外部資源對基金會的信任。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積淀,就沒法建立這種信任,也沒法快速集中資源。

因此,我們建議社區基金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視你的財商。

怎么看錢就決定了怎么花錢,花錢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非常考驗基金會背后的價值觀。作為社區基金會,面臨的社區問題很多。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還是要拉著大家一起去解決問題?一個人去做是一種做法,跟政府合作也是一個做法,而拉著更多的人一起去解決問題,便是另外一種做法。 

2、關注“人”。

很多社區基金會的微信公眾號上,信息里只有冷冰冰的數據,沒有“人”。很少看到背后的故事,別人為什么捐錢,捐錢的人是怎么想的,因為什么樣的經歷才愿意來捐錢。這些都可以幫助建立大家對基金會的信任。

3、關注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對象。

社區基金會都關注居民區,可是除了居民區,還有街頭的小商販,還有流浪漢、流浪動物。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 

4、增強靈活性。

在應對緊急事件時,靈活性意味著可以去嘗試原本不擅長或不太專注的一些事情。當社區有新需求,但基金會自身沒有對應體制時,能不能只靠原本的信任積累去解決問題?或者為了當下的需求,從捐款和受益者利益的角度考慮,能否嘗試突破現有系統? 

總之,怎樣看待錢,怎樣看待人,如何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去靈活處理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考驗社區基金會工作最終成效的重要指標。 

(講者諸昳系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顧問,馮小娟系正榮公益基金會禾平臺項目經理。本文根據“看見社區”欄目5月24日的直播分享整理而成,“看見社區”欄目小組每周邀請社區一線從業人員分享社區實踐,致力于聽到不同聲音,看到真實視角下社區的樣子。)

關于“后疫情社區”

2019年,“社區更新觀察團”走進上海5個社區,聽社區實踐者分享在地經驗,與關注社區議題的人,一起漫步、觀察和討論。2020年,社區成為了抗擊疫情的一線,后疫情社區將有哪些變化?社區治理會有哪些轉向?我們將在“融合”、“治理”和“數據”三個主題下,繼續觀察,探討社區的未來。

    責任編輯:張俊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和县| 葵青区| 珠海市| 海宁市| 建昌县| 卫辉市| 隆回县| 洪洞县| 高淳县| 西昌市| 华安县| 上林县| 贵德县| 古田县| 丰顺县| 富裕县| 剑河县| 巢湖市| 安泽县| 南澳县| 龙门县| 武宁县| 钟山县| 林芝县| 东源县| 泽库县| 永济市| 炎陵县| 民勤县| 梅河口市| 铜鼓县| 江油市| 疏附县| 溧水县| 遵义县| 富源县| 高要市| 伊吾县| 额济纳旗| 亚东县|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