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后疫情社區·融合|鄰里有償互助能否助力社區經濟
在無差別的新冠病毒攻擊下,聚眾性線下服務產業遭到重創。實體商場及街頭商鋪零售經濟,在經受了近年來電商網購沖擊后,又迎來了疫情的重擊,街頭小經濟體不得不自生自滅。
在當下城市生活中,大中型社區的居民規模往往超過萬人,號稱中國最大的北京天通苑社區,常住人口更是超過了60萬。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社區取代了過去基于地緣和親緣的村落和集鎮,然而這些社區卻存在功能單一化和社交陌生化的問題。社區周邊通常會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商業服務,而社區內部也有個別住戶開辦親子教育、美容理發等服務,但社區基本上是一個松散、沉默的聚居性群體。然而,此次疫情讓我發現了社區經濟的新方向。
我住在北京東城區的一個大型小區,總居住人口規模超過萬人,本人也是一個近兩百人社區生活群的群主。前段時間,我驚喜地發現,有個業主在群里推薦自家老人包的手工餛飩,食材取自超市,無論是品質還是性價比都優于餐館和外賣,由此快速獲得了鄰里青睞。

社區群里的手工餛飩。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為測試,我在群里發布了自己新蒸的山東發面饅頭,面里摻上了我在北京郊區親自采摘的榆錢,這不失為一種獨特的鄉土風味。我在群里展示廚藝,沒想到收到了多位鄰里的預定,并得到了他們的肯定。

作者制作的榆錢饅頭。
受此啟發,我在社區群發出公告,動員鄰居們各盡所長,報名參加社區有償互助計劃。我將有專長和服務意愿的業主匯總在一個表格中,并發到群里共享,并表示后續將持續更新。
目前已有十多位鄰居報名登記,服務主要分三大類:一是廚藝餐飲,包括餛飩、饅頭、烘焙等;二是育兒教育,包括書法繪畫、育兒咨詢等;三是家庭服務,包括攝影、布藝、保險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即使沒有此次疫情,社區周邊的許多商鋪也會面臨挑戰,它們都存在三種剛性支出:一是人工成本,外地經營主還需要支出食宿等生活成本,而北京對低端產業的限制也減少了服務業的便利性和豐富度;二是房租成本,尤其是臨街店鋪成本較高;三是店鋪的裝修和設施配置等固定投資成本。這些成本都會附加到產品的價格中。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此做一個引申解釋,線下的臨街經濟體一旦沒有足夠的流動人口和消費支撐,“棧道”就會廢棄。因此經營者、創業者要有低成本的生存發展方案,而“陳倉”就是就業謀生的新模式。
疫情會不斷考驗個體、家庭、社群和區域的極限生存能力和生存策略,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社區的自身功能和價值。我認為,社區的經濟空間有待發掘,而社區居民自身能夠成為社區經濟的主角。
社區,首先是一個人群聚集的集合體。有人群,就有消費,就有市場。社區經濟,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的經濟模式,社區內部會衍生出自發的居民市集和百業百態,而居民是社區經濟的主角。
雖然疫情造成了再就業壓力,但社會的內在消費需求以及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沒有因此減少,疫情后社區內部的服務需求會進一步突顯。
一方面,城市中具有勞動力的空閑人群主要有六類:一是以育子育兒的全職媽媽(或爸爸);二是退休活力老人;三是以看護孫輩和家務為主的長者及親友;四是走出校門不久的待業青年;五是失業、半失業成年群體;六是業余時間較豐富或處于創業規劃期的成年群體。而疫情下,社區出現了更多失業人群,有了更多勞動力。
另一方面,社區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五個領域:一是親子育兒;二是家政勞務;三是餐飲外賣;四是大健康服務;五是家庭功能性服務。
在社區內部,勞動力供給和家庭服務需求都是剛性和明確的,只是缺乏有效的管道和平臺進行連接。
概括起來,社區服務的提升可以有三大路徑:一是大商業體系的介入,比如電商、生鮮類企業采取的人傳人式微信直銷模式;二是社區基層組織和物業牽頭的業主創業活動,該模式優點是資源足、力度大,挑戰是組織方的執行能力和積極性難以保障;三是業主自發組織的有償互助活動,該模式具有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力,挑戰在于前期受眾和經濟規模有限,需要有創業精神的團隊進行拓展和推進。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社區業主參與創業,是社區經濟的重心。簡而言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認為社區有償互助模式有五大優勢:
一是信任,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有一道基于互信的服務品質保障,減少了信息成本;
二是便利,外賣最快也要10-20分鐘,而社區內部的服務三五分鐘足矣,我以“田老師山東饅頭”為店號,最快物流配送記錄為3秒,是對門鄰居下的訂單;
三是用工靈活,很多人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兼職做;
四是沒有房租和用工成本,這個優勢未來還將進一步碾壓和壓縮街頭經濟空間;
五是社區中的各領域人才廣聚,能夠滿足需求的多樣性。
我與一些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基礎的朋友們進行交流,探討如何開展有償社區服務聯盟,得到了不同的反饋。
一個朋友表示,自己的社區微信群是具有半官方性質的物業管理群,很排斥各種業主創業的想法,貿然發布信息甚至有退群風險。這個朋友有個祖傳的燒雞秘方,我品嘗過她媽媽的手藝。我鼓勵她說,如果現有社區微信交流群不友好,要么與群主坦誠交流獲得支持,要么自己做一個新的能提供互助服務的社區群主。也可以通過給各家發送小廣告便條的方式,積累初始客群。最近,這位朋友的媽媽很希望與我合作,共同推出私房秘制燒雞。
還有一個朋友,是我孩子同學的媽媽,在一次家庭郊游聚會中,我品嘗到了她分享的蛋撻和蛋糕,口感很好。她說是自己做的。很多高手不僅在民間,而且就在自己身邊。我說,這么好的手藝為何不分享給周圍的鄰里朋友呢?作為一個社區群主,我可以幫她在群里做推廣,她欣然接受了這一提議。
群策群力,結盟協同
在社區經濟方面,首當其中的挑戰是健康安全。食材來源和衛生條件最為大家所關心。
在微信群里,有個群友提到了食品健康問題。一位媽媽的回復很有代表性:第一,所有食材都來自大超市,其中肉食為知名有機品牌,所售制成品全部手工制作、即時送達;第二,全家都是醫生,單位會定期體檢,疫情之后,會安排家人第一時間辦理健康證。
社區經濟的第二大挑戰是產業規模,我的妻子就有疑問,在小區做包子饅頭、鐘點家政能作為職業嗎?一個微信群的消費群體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我想,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考慮:
一是努力爭取街道和社區的支持,在小區內不影響交通生活的開闊地,開辟潮汐早晚市場,以備案審核制方式支持小區業主創業;
二是通過小區宣傳欄等宣傳平臺,定期、長期發布業主的創業項目信息及聯系方式;
三是如果社區和物業不愿意參與,可以由社區創業者構建聯盟體,統一整理和發布服務信息,比如利用上下班高峰時間段在社區出入口宣介,建立服務微信群;
四是家庭創業有空間和消費群體的局限,但社區經濟的價值不在于盈利多少,而在于以微小的成本和代價,進行市場定位、試錯和優化,為后續創業事業打好基礎。
社區有償互助服務,實施的起點是社區微信群的信息共享空間,然后可以逐次實現全社區、周邊社區、街區和更大范圍的擴展。比較理想的路徑是,基于單一社區的創業可以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聯合體,以抵抗資源和信息的局限,后續再實現不同社區間的聯盟。
通常來說,任何一個社區至少都可以發掘出數十個積極的創業者,有的擁有一技之長,有的可以提供富裕勞動力。如果能和周邊的社區實現互動和共享,那么就能夠倍增社區經濟和創業者的市場空間。
在全世界范圍內,家庭和家族都是最穩定的創業機構。將一件服務做到極致,都有機會立足于世。這個世,首先就是社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尋求創業者,尋求同盟者,從家庭和社區起步,這也許是后疫情時代值得探索的方向。
(作者田志系中國投資協會城投委副秘書長、北京三角地文旅創始人)

關于“后疫情社區”
2019年,“社區更新觀察團”走進上海5個社區,聽社區實踐者分享在地經驗,與關注社區議題的人,一起漫步、觀察和討論。2020年,社區成為了抗擊疫情的一線,后疫情社區將有哪些變化?社區治理會有哪些轉向?我們將在“融合”、“治理”和“數據”三個主題下,繼續觀察,探討社區的未來。

海報制作:尹惠璇 攝影:周平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