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社區更新·談|社區公共空間要交還給居民運營

口述:秋華 整理:李思妤 馮婧
2020-05-14 11:08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我是秋華,90后,福建大田人,大學剛畢業時,沒有按爸媽的意愿回家鄉做公務員,而是進入一家地產公司的基金會,成為一名社區從業者。去年我離開這個基金會,進入另一家地產公司工作。關于社區公共空間如何營造,我想分享一些社區一線工作的經歷。

基金會與地產公司眼中的社區

對于基金會來說,社區是一個可進入,可以有所作為的場域。我曾工作的基金會的基本想法是,應該積極進入社區,理清社區中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改變社區中的居住和參與體驗。

這個基金會的資金,一部分來自地產公司,一部分來自理事長的個人資源,他很有野心,想在社區里做一些具體改變。所以基金會偏理想主義,進入社區的動機源于興趣,而興趣衍生出項目,等到有了足夠的資源,就能以非盈利的方式開展運作。

而地產公司眼中的社區,更像一個金融工具。地產不懂社區,但懂錢、懂運作,所以它進入社區的核心目的是運營,讓這個社區變得更好賣。地產對于社區的“建設”,通常局限于給出一些觀念和噱頭,而不會去深耕,本質上是在販賣對未來的想象。地產公司還會把自己的物業公司拆分,然后獨立上市,所以不管是社區還是物業,都是地產公司獲取穩定現金流的工具。

但與基金會相比,地產公司更有參與社區事務的優勢。一方面,它擁有小區物業,可以協作建設社區;另一方面,地產是最早和居民接觸的主體,很容易在社區里做成一些事情。

如何讓居民下樓

從2014年畢業到2019年5月離職,我一直在基金會做社區公共空間的營造。我們通過前期的調研、居民協商、設計、工程等一系列流程,考慮如何讓居民從樓上下來,在公共空間里產生連接。

對于社區營造,我們的目標首先是把空間活化和運營起來,之后會把空間交還給居民做可持續的運營。

長沙某小區的公共書吧項目基本滿足了我們的期望,垃圾房和室外雜物堆在改造之后,變成了戶外活動空間和圖書角。運營一段時間后,有的居民會捐錢贈書,晚上也開始有小朋友來做作業,還會有社區的居民來當輔導老師。總之,很多居民開始主動參與書吧空間的建設,讓空間里的交流活躍起來。

在社區營造過程中,青少年通過前期的討論和后期的參與共建,可以回歸社區生活,關注社區變化。在一個項目中,一個高中女生的家人自愿貢獻出一樓的一個倉庫,我們將其變成了一個半開放的公共練舞房。改造后,這個女孩主動當隊長,成立了小區青少年舞蹈隊。

社區書院小志愿者整理圖書。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社區的小木工體驗課

戶外空間的營造,比如,在空地做種植園為小朋友提供種植教學,也是吸引青少年參與的機會。而戶外的空地總會有一些熱愛跳舞的老人,就需要為他們建造專門的活動空地。比如另一個項目里,老年人組建的舞蹈隊在社區舉辦的第一次燒烤節上亮相,他們自己準備了服裝和跳舞節目。

社區的鄰里餃子宴

社區內的信息通暢非常重要,而社區報是一個很好的實現途徑。我們在全國很多小區都推廣過社區報,它會告訴你最近可以參加哪些活動,貢獻哪些資源,小區發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上面還可以發布組隊申請,比如找人一起上培訓班。社區也可以通過小報廣告位出租的方式,為之后的活動拉到周圍培訓機構、健身房的贊助。

社區報雖然打印粗糙,但包含了很多資訊,充滿了人情味,可以迅速把小區的社會網絡組織起來。這樣的關系渠道規模小,但精準,對于居民來說,其中流通的信息有價值,也和生活需求十分契合。

如何運營

社區公共空間建設完成后,要通過組織化的嘗試和空間變現來實現運營。公共空間要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組織和社群,因為零散的個體不是活力的制造者,只有在關系網絡中,公共空間的活力才可以最大限度被激發。

在管理層面,我們設置了負責人、財務、線上群組和協調管理員。在居民層面,我們會基于公共空間的不同功能成立一些小組,讓居民基于興趣各自形成組織,進行自我管理。比如,在社區舞蹈隊里,我們會設置領舞和分隊長,再把大家納入線上群組管理。這些相對組織化的公共空間組織者和參與者,才是社區公共空間真正的馬達。

同時,組織內部的規則也非常重要。我之前理想化地嘗試過用“世界咖啡館”的形式來組織社區活動和制定討論規則,分年齡進行了兩次。第一次,小朋友們很活躍地參與,他們會說“我們的公共空間不許人隨地大小便,不許打架”。第二次,大人來暢所欲言。最終,我們把這些意見做了梳理,形成一個小章程,并且約定定期組織章程的修改討論。

雖然我已經離開這個項目一段時間了,據我所知,這19條章程并不會每條都完整地落實下去,但因為規則的核心來源于社區的共識,所以這個規則還是可以持續下去,發揮作用。這就是組織化和共識的力量。

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不需要社區工作者,居民組織也可以獨立地運轉起來,因為他們真實的需求已經被發掘出來了。

社區志愿者彩繪的社區墻

如何變現

資金是公共空間運轉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資金可以來自居民捐贈,但我們還沒有探索出居民捐贈的可持續模式。其實在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可以變現支持自身的持續運轉。我也做過一些公共空間變現的探索。

1)場地租借運轉

很多社區公共空間會有閑置時間,可以將其租借給小區周邊的商家舉辦活動,比如健身房的免費訓練宣傳。當然更多的時候,可以直接租給居民辦生日會之類的活動,就像圖書吧一樣可以去運轉變現的。

2)居民參與變現

在公共空間進行組織化的運營后,居民之間會產生共識和信任。很多居民可以來賣自家做的小零食。還有社區市集、社區菜場等形式。總之社區公共空間中的資源是豐富且有待發掘的。

公共空間變現也有好處。我在疫情期間有了很深的體會,在一些公共空間的志愿者小組里看到前同事的討論,他們的社區公共空間去年的盈余還有五六千元,就可以用這些錢去買些消毒水、口罩送給物業。平時節日期間,也有余力進行居民組織的評選,發禮物,辦活動。所以,公共空間的資金除了維持日常運轉外,還可以做很多有利于社區整體的事。

在公共空間的組織化運營和變現上,基金會做的是前期的組織工作,而居民們會做得更好,因為他們生活在社區,知曉其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只要有效利用,就可以使社區公共空間持續運轉起來。

為何失敗

當然,我也經歷過讓人沮喪的失敗案例。這個例子中,小區已經建成10年,雖然有些老舊但整體環境不錯,物業費是每平方6毛錢,相比之下是很少的。2018年,我們和物業、地產公司一起對小區進行了升級改造,把原本破爛的小區空地變成公共休息空間,我們和一位熱心居民合作進行設計,也找到了資金,但最后投票沒通過,于是項目擱淺。

當時,居民覺得光是改造可以接受,但無法接受改造過程中摻雜的其他項目:比如物業想漲物業費,地產也想加建一些設施。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其實建立、營造一個空間不難,關鍵是如何應對改造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下是這個項目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利益相關方復雜,存在歷史矛盾

我們拉到的資金部分來自地產公司,剩下的來自物業,但居民不信任物業和地產,他們擔心物業費漲價,地產要做一些不利于居民的事情。在公投過程中,為了達到《物權法》所規定的2/3贊成率,我們用各種方式拉票,掃樓式一層層敲門介紹公共空間改造計劃,讓居民在意見征集上簽字;還在社區的小廣場和小區入口處宣傳。對于沒有住在這里的居民,我們就打電話征求意見。這個“戰斗”持續了很長時間。

但居民和物業、地產公司的矛盾很激烈。在我們進入時,地產公司沒有完全坦誠,也對我們隱瞞了私心。從意見征集到宣告失敗,持續了半個月,其實我們這些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接觸率已經達到了八九成,但最后支持率只有57%,項目就此終止。

2)居民的指責和不理解

這個過程中有個小插曲,我們向小朋友進行了宣傳,收集他們的簽名,掃樓時也會讓他們幫忙發宣傳單。但我們的信息被誤解了,一些居民開始對項目有抵觸情緒,覺得我們在利用小朋友的天真,把他們當成了工具。

其實,對于改造的意見征集,不同的組織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地產公司可以很容易進行公共空間的后期改造,因為地產公司和住戶簽的合約里“同意進行公共空間改造”這一條是默認包含在內的,但這肯定會忽視居民的意見。

這次失敗也讓我開始疑惑:社區真實的生活是否需要這么多我們想象中的美好東西?公共空間到底有沒有跟居民的生活發生連接?

反思

其實我在基金會的工作環境很好,但是漸漸有點想離開,因為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

第一是需求和有效性的問題。

我們跑遍全國各地去做社區營造,一直非常積極地想為居民做實事。但當我們把整套空間運營理念落實到各個社區時,有沒有考慮過居民的真實需求呢?我們總是想著如何有效改造空間,但實際上,對于居民來說,和小區樓下的降價甩賣相比,改造空間不是特別重要。這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價值危機。

第二是持續性的問題。

我們一直找不到嵌入社區的最佳方案,雖然調研都在認真做,但真正進入社區后,會發現調研無法反映真實需求和社區里的隱性關系。

我做過的一些項目是成功且持續的,后期可以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靠居民自己運轉。但也有很多項目,需要持續投入,變成產出不明顯的負面資產。當時基金會也不成熟,很多項目運營過于理想化,沒想到會有這么多波折,也無法對一個社區進行持續三五年的投入,好多事情就無法持續下去。

最后,是自己夾在地產和居民之間,無法獲得定位和認可。

我發現,很多社區的地產公司和業主一直處于長期對立的狀態,居民覺得我們是地產和物業的人,地產和物業又覺得我們是無關的第三方,他們都不認為我們是專業工作者,沒有以客觀的態度應對我們的工作。處在這樣的位置非常焦灼,一方面覺得自己是社區的人,但是背后的出資方又是地產或基金會,自然就難以調和關系。

我在社區做得很艱難,有時會和居民成為朋友,除此之外沒有留下更多東西。但社區滋養了我,讓我看到了人跟人之間連結的重要性。我覺得社區公共空間營造非常有前景,也會持續關注下去。

(本文根據“看見社區”欄目3月8日的直播分享整理而成,“看見社區”欄目小組每周邀請社區一線從業人員分享社區實踐,致力于聽到不同聲音,看到真實視角下社區的樣子。)

關于“社區更新觀察團

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發起的“社區更新觀察團”,希望把積極從事社區更新實踐,想要一起完善社區的人們集合起來,一起觀察,一起漫步,一起討論。“社區更新觀察團”將對上海五個不同類型的社區更新實踐深入考察;相關實踐者將以“城市漫步”的形式,分享在地經驗,并與關注社區議題的更多人,在 “空間正義”與“社區賦權”的框架之下,共同探討社區的未來。

    責任編輯:吳英燕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巴东县| 泰来县| 孝感市| 博客| 弥勒县| 慈利县| 洛隆县| 岳阳县| 无为县| 霍林郭勒市| 高邑县| 澄城县| 无锡市| 台中市| 静宁县| 阜阳市| 固原市| 文成县| 永靖县| 吴堡县| 康定县| 苏尼特左旗| 岚皋县| 西贡区| 闽清县| 崇信县| 黄骅市| 永定县| 麻栗坡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东乡族自治县| 广昌县| 泸州市| 浮山县| 星子县| 铜梁县| 武安市| 潞城市| 南通市|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