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更新觀察團:把想要一起完善社區的人集合起來
“空間正義”和“社區賦權”,是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一向關注并為之鼓呼的城市思想與實踐。
面對大量老舊住區的改造需求,近年來,上海出現了各種社區規劃、社區微更新、社區營造等實踐。這些實踐往往從老舊住區改造面臨的具體問題出發,不僅關注空間品質提升,更關注鄰里關系的構建,并激發居民對社區生活的參與。
一定程度上,我們愿意將這些社區更新項目視為讓“空間正義”與“社區賦權”落地的實踐,并希望研判:它們為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切實的變化,其中涉及哪些城市問題,有哪些經驗可以普遍應用。

為此,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在此發起“社區更新觀察團”計劃,以深入了解這些社區更新實踐。
一方面,我們將對上海五個不同類型的社區更新實踐深入考察;另一方面,我們將邀請這五個項目的參與者,加入“城市漫步”活動,分享在地經驗,并與關注社區議題的更多人,共同探討社區的未來。
被譽為日本“社區設計第一人”的山崎亮,對社區有這樣的理解:community來自拉丁語的“com”(一起)和“munitas”(任務),所以,社區就是“想要一起完成任務的人的集合”。
而我們在此發起的“社區更新觀察團”,就是要把積極從事社區更新實踐,想要一起完善社區的人們集合起來,一起觀察,一起漫步,一起討論。
我們選擇的五個上海的社區更新實踐各具特色:
有的聚焦居民自組織的潛力,借助空間改造的契機,重建居民的鄰里關系;有的側重政府角色轉變,用“政府引導、居委共治、業委自治”的新模式,解決了安裝電梯難、電動車充電難的問題;有的則借用設計節的事件,由在地社會組織撬動不同的社會資源,實現了多方參與并共贏的社區更新;有的關注舊的社區建筑如何改造成多功能公共服務空間,通過“多元共治”的模式運營管理;還有的基層工作人員在積極探索,如何建立更綜合的社區規劃團隊,統籌和協調不同類型的社區更新項目。
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五個不同模式、不同參與主體的社區更新實踐的深度觀察,呈現更豐富全面的社區更新維度,并通過線下活動,讓更多關注這一議題的人加入觀察漫步和討論的行列。
“社區更新觀察團”要展示的第一個案例,是一個完全由居民自己發起、自己動手改造的項目——金友里弄堂改造。

城市中的“私”是關閉的,除此之外的才是“公”,因為與“私”沒有交集,所以就沒有“共”的誕生,更不會產生“公共”。于是“公”靠近“官”,“官”長期承擔著大部分的“公”。可是,“官”已難以持續承擔“公”。因為稅收源在縮小,而人們又開始尋求新的關系。我們必須再度團結“私”,一起來創造“共”,并通過對外開放的方式建設“公”。
——山崎亮《全民參與社區設計的時代》
以上這段話是山崎亮對 “公、私、共、官”之間的關系的闡述。他認為,社區不僅需要空間設計,更需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而金友里的實踐,正是對山崎亮提出的“公、私、共、官”關系的具體闡釋。金友里的居民團結起來,在街道居委的自治項目資金支持下,一起創造了新的弄堂公共空間,并借助空間的改造契機,重新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將金友里變成了一條會定期聚餐的上海弄堂。
本周我們將展示金友里弄堂改造的案例,4月21日將在金友里舉行城市漫步及討論活動。由于城市漫步活動場地大小有限,現場參與的人數報名已滿,我們會對城市漫步的活動進行直播,敬請關注后續信息。

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發起的“社區更新觀察團”,希望把積極從事社區更新實踐,想要一起完善社區的人們集合起來,一起觀察,一起漫步,一起討論。“社區更新觀察團”將對上海五個不同類型的社區更新實踐深入考察;相關實踐者將以“城市漫步”的形式,分享在地經驗,并與關注社區議題的更多人,在 “空間正義”與“社區賦權”的框架之下,共同探討社區的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