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平成時代|“韌實力”是怎樣煉成的?

劉迪/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生院教授
2020-04-09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每個國家多多少少都要面對自然災害,但像日本這樣一個災害頻仍的國家,并不多見。觀其領土不足全球陸地面積0.3%,但卻承受了全球里氏6級以上地震的18.5%(2004年-2013年),另外全球7.1%的活火山在日本(2014年數據)。臺風、山洪、泥石流、海嘯這類災害,構成日本生活的“日常”。 所以日本也有“災害大國”之謂。

對日本人來說,有生之年遭逢大災害是大概率事件,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成為“防災民族”。在日本,上至公權部門下至普通家庭,都時刻“防備”著。 我家門口就有個“備災袋”,其實是一個舊雙肩背包,里面裝壓縮餅干、水袋、手電、換洗衣服袋、保暖袋、罐頭食品等,當然,還有少許現金,因為災害時信用卡銀行卡可能因停電而無法使用。

日本人常常不安,所以“三安”,亦即“安全”“安心”“安定”,成了全社會的訴求,在二戰后的選舉體制下,也成為政客官員們施政布局的主要考慮。各種機構團體均設有災害防治部門,專人負責,定期演練;各地方政府均指設避難場館——多為學校、廣場、體育館等,以便災害發生時民眾逃生有路。

法律

這一整套的防災體系,是由法律法規來保障的。早在1947年,日本便制定了《災害救助法》,相繼又推出了《水防法》、《建筑基準法》等。1961年的《災害對策基本法》是日本關于災害對策的根本性法律,對防災指揮系統、各級防災計劃、應急救援、以及財政應對等等都做出了規定。比如該法設定“中央防災會議”,由首相領銜,是政府應對災害的常設指揮機構。成員除了各部官員、銀行總裁、紅十字會長等政商名流,還必須包括至少4名有關災害防治的專家。

大災之后,日本政府均會對相關法律做出修訂和補充。目前,日本有關災害防治的法律法規共200多部,可謂細致周全。各級防災專員對相關法律也很熟悉,基本做到應答如流,很少看到“一問三不知”的官僚。

平成三十年,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兩次地震:一次是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另一次是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前者造成的房屋倒塌、火災導致6434人死亡;后者引發大海嘯,更造成核電站泄漏的次生災害,最終導致15899人死亡、2529人失蹤、6157人受傷。

災害的傷害有多深,日本的“韌性”就有多強。“韌性” (resilience)這個詞,是相對脆弱性(vulnerability)而言,有自愈力、恢復力的意思。“韌性”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實力”有關,但卻不完全一致。一個社會乃至一種文明可以盛極一時,卻又十分脆弱,例如突然消失的龐貝文明,又或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城。韌性是一個社會乃至一種文明面對生存危機不斷迎戰的能力,其著眼點不在輝煌的高處,而在腳踏實地的生存。日本社會的特質之一,便在于“韌”。

地方自治

在中國,我們有大政府,哪里地震或是洪災了,政府救援很快會在中央的統一調度下,從四面八方涌來。日本雖然也是“單一制”國家,但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權力很大,當災害來臨,很多應對決策是第一時間在地方上做出的,人們并不會坐等“解放軍”。

日本有47個“廣域自治體”,也就是47個都、道、府、縣;此外,還有1718個“基礎自治體”,亦即市、町、村。兩類自治體分管不同的業務,“廣域自治體”負責道路基建,制訂廣域城市規劃,設置促進公共衛生的保健所,設立高中并任免公立中小學的教師,等等;“基礎自治體”則負責國民健康保險,扶貧救濟,垃圾分類及收集,城市消防、排污,設立中小學校,發放住民票,等等。可以說,與日本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地方決策管理的。

地方自治體之內,又有“自治會”和“町內會”,會員對象是居住在該區域的所有家庭,但并不強制。這種居民自治組織的居民參與率很高,它們沒有西方語境下那種反政府的意味,跟我國的居委會也不同——自治會/町內會與政府是合作關系,獲得官方認可甚至資助,但并不聽命于官方;其會長由社區居民選舉產生,并非上級任命;在具體的社區治理中,自治會/町內會居于主導地位,政府只扮演輔助性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日本的地方自治是通過居民自治來實現的,用時髦的話來說,讓“權力下沉”了。

有人對比美國的聯邦制度,認為日本的地方自治很“有限”,比如地方在財政收入上高度依賴中央,換言之,中央可以通過錢來“卡”地方。話是不錯,但日本的地方自治恰恰也體現在“錢”上,日本財力的大部分用于地方, 2016年日本中央財政支出22萬億日元,地方支出58.5萬億日元;地方是中央的2.5倍。

國民

基層夯實了,一個國家的韌性就上來了。好比一幅織錦,只有經緯交織編密實了,才會結實耐用。當然,織線的材質也很重要,在一個國家,便是其國民的素質。

明治時代的精神導師福澤諭吉說,“一人獨立一國才能獨立”,日本人亦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防災減災是每一個人的事情。面對災害,市民要有“自助能力”,先能自救,才能救人。所以日本許多辦公機構及公共場所都會在玄關放置消毒酒精。每年流感季節,市民也都會自覺戴上口罩,教育孩子勤洗手多漱口,做到自我保護。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在東京。整個東日本地區的交通都癱瘓了,上下班時段,工薪族們排隊行走在街道上,如同一支沉默的軍隊。氛圍沉重,的確是;但沒有慌亂,更無混亂。許多外媒對此感到驚奇,但生活在日本的人都知道排隊是日本人的習慣,近乎“天性”。

說是天性,其實還是教育的結果。日本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接受遵守秩序的訓練。我的孩子一歲多上保育園,就開始接受老師的排隊指導,“排隊”是日本國民訓練的第一課。年歲稍長,防災教育的內容就更豐富了,不少學校還開設“防災道德”課,鼓勵學生們討論災害中人們的道德行為準則,如救災食品如何發放,避難場所是否可攜寵物入內,如何避免搶購以及購買量應控制在何種限度,是否應考慮罹難者家族心情而中止慶典,等等。

除了學校,居民社區也經常組織居民防災訓練。我居住的小區每年都舉辦防災演習,其間還會請消防隊員前來傳授防災知識和急救常識,并面對面實際操演。此外,文部省以及各級政府、市民團體編撰了大量防災書籍,如《學校防災手冊(地震海嘯篇)》、《培養生存下去的力量;防災教育的展開》等等。

東日本大地震后,海嘯沖擊巖手縣釜石市,造成1000多人死亡,而釜石小學184名小學生均幸免于難,被稱為“釜石奇跡”。該市此前連續八年請防災專家到中小學,對孩子們進行防災教育,全市3000多名中小學生的絕大多數都在災難中活了下來。

天皇

災害造成的傷害,并非都看得見摸得著;許多問題也不是“舉國之力”就能夠解決的。我讀過一本《母子防災手冊》,記錄了3·11地震后812位母親的避難體驗,每一位碰到的具體困難都不一樣,創痛感觸也各自不同。孤獨感在災難中油然而生,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和分擔就變得很重要。平成三十年,每逢災難,明仁天皇總會出現在災區,身著便裝,往往跪坐在臨時的避難所,與災民平視,聽他們訴說,與他們交談。

作為世上傳承最久遠的皇室,日本天皇曾“統治權總覽”,根據戰后日本憲法,天皇是“國民的象征”。如何理解這個規定,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明仁在位三十年,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低姿態——不僅僅是行事低調,更是放低身段,關切國民的苦難。每年元旦,天皇發表新年講話,都會提及上年發生的災禍并對受難者表示哀悼,這三十年,很少聽到他贊嘆盛世,似乎總是在撫恤傷痛。有人評論說,昭和天皇與日本國民是家長與子民的關系,而平成天皇與國民則是“人與人”的關系。天皇的姿態越低,他對日本社會的治愈能力就越強。

前面的專欄里,我們也提到過日本社會的高“共感力”,這種共感力建立在對每一個個體體驗的尊重之上,而孩子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急人之所急”。“3·11”地震后,我家熱水器跳閘了,我在走廊上查看設備,也許樣子頗為慌張,引起一對年輕夫婦的注意,他們停下腳步,主動上前幫我復原了電閘。這實在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在那時,卻給我莫大的慰藉,覺得自己并非孤立于災難之中。

志愿者

當災害降臨,日本國民會自動形成一個“抗災共同體”,支撐這個共同體的思考核心是“共生”,人們自發地分享食物和水電。這一切不用政府來號召,也無需輿論做引導。事實上,日本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災禍中的表現,往往不盡人意,但整個社會卻顯示出非常驚人的耐受力和復原力。而這又是與志愿者們分不開的。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時候,我兼任國內多家媒體的駐日記者,寫了很多報道,印象最深的就是志愿者。當時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損壞,成千上萬的市民被埋在廢墟下,政府救援卻遲疑不至,迅速填補這個空白的是來自各地的志愿者,前后多達130萬人。根據2010年的一份報告,廢墟下的幸存者有八成是為市民及志愿者所救。后來,那一年也被稱作日本的“志愿者元年”,而地震發生的1月17日則被確認為“防災與志愿者日”。

日本的志愿者組織1960年代就有,但成為一種社會力量則要到1990年代,也就是平成時代的開端。隨著繁榮幻象的破滅,日本人重新思考個人存在的價值,志愿者漸漸成為一種身份認同。日本人做志愿者,很少大張旗鼓,都是悄悄在做,除了在幫助他人中自我實現,他們別無所求。

阪神地震之后,志愿者精神呈燎原之勢,各種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不斷涌現,涉及災害救助、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方方面面,被媒體稱為“志愿者革命”。對于這場革命,日本官方采取了包容的態度,也可以說是樂見其成的。1998年日本頒布《特定非贏利活動促進法》(即“NPO法”),做強做大民間公益組織;在東日本大地震兩年后的2013年又修改了《災害對策基本法》,要求各級政府在尊重志愿者組織自主性的同時,盡量與其合作,配合其行動。至此,日本政府徹底退出了全能政府的模式,畢竟面對災害,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

韌實力

在高密度、全球化的城市空間里,如何防災抗災?一個社會怎樣保持不斷應對挑戰的持久力?這不光需要政治學,也需要社會學、人類學的考察。

對于生活在火山口上的國家(如日本)來說,重要的或許不是堅船利炮的“硬實力”,而是建立在個人獨立、基層自治基礎之上的“韌實力”。

-----

作者劉迪,系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生院教授。

    責任編輯:單雪菱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壁市| 沂源县| 涿州市| 都江堰市| 东港市| 大英县| 巴林右旗| 巴林左旗| 凉城县| 隆子县| 吉隆县| 阿图什市| 鹿邑县| 饶平县| 神木县| 凌源市| 邢台县| 乐亭县| 芒康县| 乌拉特后旗| 浦北县| 黎城县| 凉山| 南郑县| 北碚区| 深州市| 衡水市| 敖汉旗| 巍山| 三河市| 泽普县| 石城县| 江山市| 寿阳县| 镇坪县| 双鸭山市| 隆尧县| 招远市| 峡江县| 清徐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