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自修城市|城市字體觀察:店招考現(下)

厲致謙
2020-02-13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本文來自2019年4月10日厲致謙在澎湃新聞12樓咖啡廳所做的同題分享,經由作者訂正。作者從路上觀察學,講到招牌設計的字體、材料與工藝、制作與安裝三個維度,又講到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日本所見到的招牌。

本篇主要講述的是港澳臺地區和日本的店招故事。即便對招牌設計不感興趣,也可從指間重新體會城市的風景。

香港故事

我想給大家分享一點其他地區的案例。先說香港。我給大家讀一下香港某個展覽上的介紹:

“香港街道狹窄,加上混合用途的建筑,各方各業混處,各式招牌廣告此起彼落,成就了「城市字海」。城市里的文字除了是空間的視覺訊息,也是文字工匠的工藝呈現。文字工匠的工藝,體現在他們熟練的手藝,更見于工藝「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單純按要求「交貨」,而是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使用者和其他工匠的需要。細心留意及比較,這些文字都各有特色和風格,歷史越悠久的,文字風格及工藝元素便越豐富,也更能凸顯出店鋪和行業的性格。以西營盤為例,這個早于1850年代開始發展的老區,有著不同時期、特色各異的建筑、商戶落戶于此。往日,店鋪老板會請來欣賞的文人雅士或寫字匠執筆為店鋪招牌題字;而像海味、藥材或金行等重視商譽商標的行業,就會找木雕師傅著作金漆招牌。近年新開業的商店,則較趨于用新款、速成的物料制作招牌。區內新舊交錯的文字景觀,其實是濃縮了多年社區發展軌跡的寫照。多變的文字構成了香港一種以人為本的城市美學,更令街道多了一份人文氣息。「城市字海」最好的展場正正在社區,我們想呈現的不止于此展廳內的工藝展示、收藏的社區文獻,更希望你踏出展廳后走進西營盤,以文字為中心觀察社區,探索香港的城市美學。”

西營盤在香港島的西北面,靠海灣。那個地方以前有駐軍,所以叫西營盤。現在是招牌比較密集、比較老的一個街區。

這差不多是香港街道的景觀。橫向懸挑的、看起來懸浮在空中的巨大招牌,是香港的城市特色。

我們前兩年組織了一次去澳門、香港、深圳的字體旅行。在香港時,我們去了香港理工大學的信息設計室。這是信息設計室的負責老師,叫郭斯恒。

墻上貼滿了密密麻麻的照片。這張照片只是這一面墻的五分之一,從門口到最里面,全是他們拍攝的香港各種招牌照片。

這些照片按照街區和道路歸類。邊上還有一些小的字,是同一個字在招牌中的不同異體字寫法。比如說咀、面,可能有三四種寫法。

我們看的墻上是黑白照片,其實拍的都是彩色照片。他說,所有招牌都會拍兩張照片。香港招牌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霓虹燈,現在可能用LED,但只要是招牌,一定會設計晚上發光的效果。要分別記錄白天和晚上招牌不同的樣子。

這些照片是香港的典當行。香港的典當行會有一個統一的“押”字。上面有各個典當行的不同行號,但下面有同一個“押”字。這些招牌是多年來行業內部形成的規范。任何人要開典當行,都要按照這個行業規范,上面寫自己的名字,下面是個“押”字。

香港今天還有少數民間寫字檔,提供寫字服務。可以幫你寫一封信,也可以幫你寫一個招牌,比如“不準吸煙”。另外,還會幫你鏨字,鏨刻的鏨。通常是一個硬紙板或一塊鐵皮,做成鏤空的一個模板。當你把這個模版蓋在一個表面上再噴漆,就可以把這個字印上去。提供“字”服務的這個行當,在香港屬于臨時攤位,但政府是給執照的,可以營業。

這是他們工作的另一個部分。他會抽取所有招牌的元素。比如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文字在上或在下,或者不同形狀,長條的或圓形的。他會進行分類。

此外,他們還會做招牌工藝的研究,研究當時用什么工藝,然后用同樣的工藝去做一個新的,看看是不是有一樣的效果。

他們還有很好的招牌設計收藏。這只是一部分。還有一大柜子,都是過去手工繪制的香港霓虹招牌設計稿。

可以看到,這個叫玄妙觀小吃部,當時是完全手繪的。

這是一家海鮮面,這樣的設計有兩層,上面有一張透明紙,透明紙上畫白色、藍色,或粉色、紅色的線條。這是霓虹燈管的位置。其實就是手工的PS分圖層。

當時專門做這些霓虹燈管招牌的公司叫光管公司。郭老師說,據他了解,這些所謂霓虹燈招牌,或者這些光管,其實都來自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霓虹燈招牌景觀最好的地方,其實是上海,很多香港的光管公司,都是從上海搬過來的,或是上海的分公司。他問我,有沒有上海光管公司的資料,是否知道這方面的歷史?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回答他,很慚愧。

這個是他們收集的一些招牌上的字。受到房租漲價或經濟周期的影響,很多老店會關門。并不是所有百年老店都可以持續,一定會有一些經營不善的,或需要改變經營方式的。當它們要歇業或更換招牌時,會有這樣一個學校——香港理工大學,去收集這樣的東西,用來給城市的視覺記憶存檔。

當把實物的字拿在手里時,你會發現它其實很大很大,可以想象它們掛在四五米甚至更高的地方。細節也非常考究,材料有很多種:木頭的、石膏的、金屬的。

這個是他們出的一本書。

他們還做過一個項目。是郭老師的前一任譚智恒老師,和香港的M+博物館合作的,叫作香港的霓虹燈招牌。這個網站現在還有。我覺得,有趣的點在于有互動,可以上傳你在香港拍到的霓虹燈招牌照片。

網站里有個地圖,大家根據顏色濃淡,一下就可以知道香港哪里能看到最多招牌。每一個招牌地點都標出來。還有一些歷史照片、一些書,1960年代的香港霓虹燈狀態是怎樣的,照片情況是怎樣的,在哪里分布,等等。2018年我看的時候,已經收集到了四千四百六七十張照片。還有關于霓虹燈制作的一些視頻——消失的霓虹燈招牌。

對香港城市字體的研究來說,譚智恒是最重要的人,也是最早的發起人。譚智恒是香港理工大學信息設計室的前一任主任,教出了很多學生。他是最早關注西營盤地區北魏楷書的人,寫了很多文章。這是他的一篇博客,叫《追尋香港的北魏楷書招牌》。他還寫了很多其他文章,例如《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斜體的故事》,等等。

譚老師是第一位去英國雷丁大學讀專業字體設計碩士的香港人,有很多年的海外教學經驗。最近他回到香港,進行教育設計工作。我覺得,正因為他有國際視野,才會對香港本土的城市招牌或城市文字特別關注。

這也是譚智恒的學生,叫陳濬人。這是他們去年出的一本書,叫《香港北魏真書》,是從譚智恒那篇文章開始的。陳濬人在理工大學讀書做畢業設計時,就受到譚老師影響,想去認真了解和發掘這個書體背后的故事,甚至把它發揚光大。他做了很多研究和設計,這本書也是他研究設計的集成。這本書當時挺轟動,得了設計的獎。

北魏真書是在香港招牌上最多出現的一種書體。它主要是由香港的一個書法家區建功,以及他的很多學生和模仿者來寫的。這種字本身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不像隸書或楷書,那么正統——或者說正經,的確很適合用來做招牌。

這里有一段影片。片頭“設計日常”幾個字,就是陳濬人根據北魏楷書的風格重新做的現代化的字體設計。

陳濬人用自己研究的北魏楷書字體,做了很多當代藝術裝置。比如,在香港K11做的展覽,他把字放大做成裝置或燈箱,他還把這個字體用到自己的各種商業設計中。他本職是平面設計師,所以在重新設計和運用這套字體時,相比單純的字體設計師,會有更完整的考慮。

今年5月,我們去香港時,也找到陳濬人,讓他再帶我們拜訪一下楊佳——香港大部分貨柜車身上都是楊佳做的字,他自己說,有百分之八九十。這是楊佳本人,看起來精神很好。楊佳的工作室特別偏僻,靠近深圳,交通很難到達。要乘香港地鐵到上水站,再打車大約40分鐘才能到達。

楊佳有一個輸出的機器,上面插一支圓珠筆,圓珠筆可以把字畫出來。他電腦里有自己寫的字。用一個很奇怪的格式,儲存在一臺很老的電腦上。那個電腦是用3.5吋軟盤的。 操作的軟件是專門用來做廣告字的。一旦這個系統、電腦或磁盤壞了,所有的字就都沒有了。

當時去的時候,陳濬人跟楊佳交流了一下,他讓楊佳把他那個字的文件轉成pdf發給他。再嘗試導入他電腦里的字體軟件,結果證明可行。期待以后有人能幫助楊佳,把他的字做成一個真正的通用字體文件。

他現在雖然有六七千個字,但每個字是一個單獨的文件,并不是字體文件。而特殊的文件格式,只有他那個軟件可以打開。還有一個問題是,他那些字完全沒有曲線,雖然看起來好像有很多弧線,但實際上,每個筆劃都是很多小的折線組成的。最早期的數字化字體,因為受到技術限制,沒法做出曲線,只能用折線段表示。

除了歐建功那一派寫的北魏楷書,香港還有另一款比較常見的字體。我們5月去香港時,也碰到了這個字體的傳人。

這是這兩年出現的李漢港楷。旺角一帶,有一個做招牌的店,傳承了父子兩代。這家店只是做招牌的,店主不會寫字。一直和一名叫李漢的寫字師傅合作。

店主兒子叫李健明,小時候在家里幫忙,在自家店與李漢之間跑腿。當有新的招牌訂單時,他就跑到李漢伯伯那邊,給他需要書寫的字單。李漢寫,寫完以后交給他,拿回店里,再制作成招牌。

1992年,李漢把一麻袋東西交給李建明。李健明不知是什么,拿回家一看,發現有幾萬個李漢寫的漢字。李漢不久后就過世了,他知道招牌店與他緊密相關,也希望招牌店能繼續經營下去,所以把自己寫的所有字都給了他們。麻袋里,有幾千個這樣的楷體,幾千個隸書, 三四種字體,每個字都很大。

這就是他寫的很大的字。幾年前,現在的店主李健明,接觸到了Glyphs這個造字軟件,想到自己可以把李漢的字都數字化,變成一個字體文件。所以他就開始了數字化的工作。今天他們家招牌店的字體,就是用李漢寫的字做成的。

左邊是李健明,右邊是他的父親李威。

李健明暫時只選擇了李漢寫得最多最好的楷體做了數字化,也沒有公開銷售,就是給自己用。他想在合適的時候銷售,但怎么做也還沒想好,他也擔心,害怕發布之后,立馬被人盜版。

這是他們招牌店的一角。他有很多機器設備,可以做霓虹燈字、立體字、亞克力刻字,也可以做不干膠,等等。因為自己有加工設備,他還做了很多小的文創產品 。有些李漢寫的店招,不一定是李家做的,因為對李漢寫的字非常熟悉,李健明就利用業余時間,跑遍香港角角落落,自制了一份李漢招牌的地圖。此外,他還在業余時間做附近社區的城市字體導覽,帶大家去看周邊的店家都有寫什么招牌,哪些招牌又是李漢寫的。

他說,李漢的字和其他字的最大不同在于,所有筆畫全是連在一起的。這么寫并不純然為了美觀,而是為了招牌制作而專門改良,甚至是專門去創造的。我們經常能在路上看見一些招牌,文字筆畫位置擺錯或擺偏了。如果一個字所有筆畫都連在一起,那就免去了工人在安裝過程中不知這一點或這一豎貼在哪里的問題,整體直接貼上去就行。

這是李健明做的一個示意圖。最左邊的是李漢港楷,中間和右邊是別的電腦楷體。區別非常明顯,當然,李漢本身寫得也挺不錯,每個筆畫都連在一起,雕刻制作都比較方便。

澳門的故事

說完香港,我們再去澳門。在澳門機場,可以看到五種語言。一個是中文,第二個是葡萄牙語,第三個是英文,左邊是韓文,右邊是日文。

這只是澳門一個比較有名的吃椰子冰淇淋的地方。 在澳門大街小巷,我們能隨處看到這種書法字體搭配葡語的無襯線拉丁字母。

但也有自己的風格。因為是南洋的騎樓,招牌往往直接自然地和柱子融為一體,再加上門面上橫向的招牌,特別像對聯。

這是澳門非常有名的一個典當行。在上海PSA邊上的世博園區,有個完全一樣的復制版本。

澳門也有跟字體有關的事。這是一個澳門的年輕導演拍的紀錄片,名叫《字里城間》,得到了澳門市政府文化基金的支持。

澳門也有很多北魏楷書的招牌。比如說,澳門最有名的李錦記總店。柱子上一排巨大的“李錦記”,每個字都有半個人那么大。

今年5月,我們去澳門時,又去找了導演,給我們放了一遍《字里城間》。導演本人也有收集少量跟字有關的實物。

我們這次去澳門,還碰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鄧寶誼。他自封為澳門字體設計協會會長。澳門地方很小,任何人都可以自封為一個什么。我問他,這個協會聽起來很牛逼,一共有多少人?就他一個人。 因為沒有人做這事,你就可以自封一個稱號。

當然,他也在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比如說,在澳門開設字體設計課程,教別人怎么用軟件造字。他還跟一個叫林榮耀的招牌師傅緊密合作,嘗試把林師傅寫的字變成數字化的字體。

這就是林榮耀師傅,他的店邊上有個美發屋,招牌落款“林榮耀書”。 一般寫招牌都不落款,這是少數幾個有落款的招牌。他的風格有點像香港的李漢港楷,也有點像北魏真書。他本人其實也是招牌制作的師傅,集書法匠人、招牌制作者于一身,是復合型人才。

這就是他們嘗試數字化字體的過程。他們也為它做了一個小的展覽。他們現在在給林先生拍攝紀錄片。

這個字也做得不多。最后是否會做成一個字體,怎么賣,也還沒想清楚。

臺灣地區的故事

看完香港澳門,再去看一下臺灣地區。就臺北街景來看,相比大陸,手寫招牌很多。

臺灣島的招牌比較像日本。它有特別多的側向垂直的招牌,甚至在一些小巷中,也有很多側向的招牌。好處在于前面說的,側向伸出來的招牌,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小巷里有一個藥房,或者批發飾品的店。

這是在臺南的一條比較熱鬧的街。有很多側向的——不管是大的小的——很整齊的招牌。

這是在臺灣金門。因為臺北的朋友推薦說,去金門可以看到很多更古早味、形式更傳統的招牌。2018年春節,我就去了金門。的確覺得很不一樣。金門作為戰略前線,更加封閉,也保留了很多傳統工藝。

比如說這個店,一樓是店,二樓是住宅,二樓陽臺上有一個神位,神位里有一副對聯,邊上還有一些花,復雜而精巧。外立面又是店面,招牌用了一種比較少見的、馬賽克瓷磚鑲嵌的手法。 這個建筑,把商店、住宅、神位三者結合在一起。

這也是金門的一個店,招牌是用非常特別的鐵板,上面是用油漆寫的美術字。

還有很多是在瓷磚上寫店招的店。

鐵皮上寫的這些字,也有民國美術字的感覺。

在臺灣地區,也有一款字體,讓人一看就想到臺灣。

它叫劉體楷書,是民國時期的書法家劉元祥寫的。他出版了一本書,叫《商用字匯》。這本書很厚,里面有上千個商業常用字。很多招牌的制作者,都是從這本書里,把字復印下來,然后放大,做成自己的招牌。

因為,第一他字寫得比較好,第二他出版了這樣一本書,所以,這個字體在臺灣地區非常多見。哪怕進入數字化電腦時代,很多臺灣字庫廠家,文鼎也好,華康也好,還有大陸很多廠家,都推出了劉體楷書的數字化版本,使得它今天繼續被人們使用,甚至會用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比如說“請勿停車”。

日本的招牌

我們再進入日本。日本是更值得被探討或借鑒的地方。

日本也有很多豎向招牌,其密集的程度或疊加的層次,比臺灣強上百倍。這是在東京新宿的歌舞伎街,可以看到十分熱鬧,充滿了煙火氣。

可以從日本的招牌中,獲得很多新鮮的靈感。比如說,把整個建筑立面都變成招牌。

這是一家居酒屋,叫筑前屋。看到這個面,可能會覺得,這是典型的日本居酒屋,也挺有特色。門頭上有很大的字,檐下有一串小燈籠的裝飾,外面有一個小亞克力板,上面有菜單。

再往上看,我們會發現,整棟樓的立面都是筑前屋。這就令人非常震撼。每一層上,它都會寫上店內的特有美食,還有兩個超大燈籠。

這是在大阪的心齋橋,室內的一個購物街。我們可以看到,好多的店鋪,都把整個建筑的外立面利用起來,用來展示店內的特色。

有用雕塑的,有各種字體的,還有活動的招牌,從二維到三維、從靜止到活動,所有這些豐富的元素組成為超級招牌。

這是在新宿,可以看到,建筑整個立面完全被巨大的招牌和廣告覆蓋住了。根本看不到任何窗戶,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變成了招牌。

這是京都的一家小文具店。可以看到,這個建筑也是從上到下布滿了文具店的招牌,在面向道路的各個方向、不同高度上都有展示。

這是東京另一個店,也是一座非常現代的建筑,把窗戶去掉了。整個建筑的立面全變成了吸引眼球的界面。

這是在越后妻有的湯澤小鎮。它沒有把建筑作為招牌,但在建筑的每一個細節上,無論玻璃窗也好,門也好,紗窗上的金箔字也好,還是門口的道具,所有建筑的細節,都體現出了美發店的一種獨特質感,吸引你進去瞧瞧。

此外,還有很多具有空間質感的招牌。

這是在京都的商業街上,也有很多懸挑招牌,但統一處理成小型、很規則化的橫向細條。麥當勞、賣電子產品的、兌換外幣的,都在這一小條里。同時在上面做了統一的屋檐,與環境做了適當隔離,夜間還可以提供良好的照明。

站在馬路對面,我們可以看到,在統一的屋檐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招牌。這種手法可以保證,處在不同的觀看距離的人,都能對商店的信息有直觀的了解。

這是另一個室內購物街。這類購物街日本特別多。它受到源自巴黎的拱廊街的啟發,在室內空間上,搭了一個非常高的拱廊,讓人無論什么天氣都可以安心購物。其中的招牌也被精心規劃與設計,處于統一的空間和固定的位置。

在湯澤小鎮也可以看到,同樣是拱廊街的設計理念:統一的屋檐、統一的燈箱、統一的招牌邊界線。可以清楚看到,這塊招牌將過道和商店界面之間的空間基本撐滿了,上下頂住,懸挑的位置也基本到頭。它的規劃原則,是在空間上做劃分,讓不同店家根據自己的需求布置,而不是像國內,一刀切去做成統一、平面式的布局。

這也是東京的一個地方。有一個集中式的展示,通過不同顏色,呈現信息的層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亞洲式的招牌。

不管中國還是日本、韓國,東亞總習慣豎向地排列文字信息,漢字就是幾千年豎向排列或書寫的。所以,招牌做成豎的,對東亞人來說也是理所當然。

在日本,會發現特別多的把拉丁字母豎向排列的招牌。如果按照西方的標準,把字母文字豎向排列時,一般要轉90度,往左轉或往右轉都可以。 比如說,我們找本英文書,看看書脊上的信息,一定都是轉90度的,不會把文字豎向排列。

但在日本,會特別多見到這種東亞式排版方法,把字母直接豎著排下來。用正確的西方排版方法,是轉90度,但這里就把每個字母豎向排列。一些年輕的研究者,現在也開始研究西文的豎向排列,如何設計或排版。對西文來說,也許這會成為一種新的字體排印方式。

除了豎向排列的招牌之外,很有亞洲特色的,還包括燈籠。很多日本的商店街門口,會有好多燈籠。每個燈籠寫著這條街上不同的商店店名。

除了燈籠之外,門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它的作用也類似招牌。門簾提供了一種在街面和店鋪空間之間的灰空間。不管日本料理,還是中華料理,采用門簾的非常多。

這還是湯澤,JR站里的一個銷售區,在雜亂商品最上面,有統一規則的燈箱。可以看到,每個燈箱的尺寸一樣,印著不同店鋪的名字,在雜亂的環境當中,一下子就給人一種秩序感。日本人對于對店鋪的規劃與管理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們并不排斥雜亂,但同時又有一致的規則。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富有日本手作質感的招牌。

這是一家神寶町的古書店,用了一個很破的牌子,手寫的字,牌子上有點青苔綠,和它銷售的內容特別匹配。

日本還有很多所謂美式文化的商店。不管是咖啡館、漢堡店,還是美式理發店,或者各種美式古著店,會請西方或日本本土的招牌職人寫招牌,或者在玻璃上做金箔字。

這是我們今年(2019年)請來的日本這個行業唯一的中國人——老趙,到上海印物所做的一個workshop。他把在日本的一些方法教給中國的愛好者們。

管理中國城市風貌的相關部門,總想著把招牌改造得高級,或者讓城市更符合歷史風貌街區的感覺,往往偏好“高級灰” 。

但在日本,我們看到了特別多的顏色飽和、色彩豐富的店招。

比如說,這是東京唯一一家蘭州拉面店,用了好幾層招牌,顏色非常亮眼。

這是東京銀座非常有名的畫廊,叫ggg畫廊。邊上的店叫MMM,是一家銷售設計文創品的商店,顏色是非常亮麗的紅色。

日本街頭隨處可以看到一些店,比如百元店、超市,或者賣打折東西的商店,都會使用顏色非常勁爆的招牌,不比中國遜色。它們的面積往往很大,還使用一些燈光,效果刺激。

這是在日本奈良路邊的一個店,做得特別精致。

在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店家會根據自身情況,設計自己的店面和店招。哪怕是在日本的小鎮上,店主也會把它做得特別精致。而到了商業區,需要用打折刺激消費的時候,店家也會用紅黃的顏色。我覺得,這并不矛盾,完全取決于所在環境,或者說需要營造的氛圍。

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字跡

最后說說上海。

在上海城市的角落里,我們能看到一些老的字。

這是我家附近延慶路的飲食店。玻璃上這幾個簡單的字,被很多攝影愛好者或攝影師拍過,然而裝修之后,這些都沒了,變成一家毫無特色的面館。這幾個字特別簡單,就是不干膠貼紙。是字體特別有意思,感覺是手工制作的,排版方式活潑,給人很強烈的印象。

在一些老小區里,也能看到手寫的字。可能以前制作展板成本比較貴,或者提供維修家電服務的人,本身有手工繪寫技能,所以我們能偶爾看到這樣的東西。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很多老的招牌會顯露出來。原來的招牌被拆掉,露出里面更老的招牌。這是勝利鐘表店。

這是新華副食品店,現在變成超市,經營內容差不多。

但這樣的店招很容易消失。它之所以露出來,只是因為把原來的招牌拆掉,新的招牌還沒放上去,或者房子要拆遷了。這樣的老招牌字,在城市當中非常難得,只能說是曇花一現。

這是挺有名的一個招牌,叫大毛特色面館。現在已經被城市管理者涂掉了,非常可惜。

除了這些偶爾能遇見的手工制作或手工書寫的字之外,其實在城市更新當中,也會遇到一些字。在臨青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空間上相對不錯的店招。

這也是在臨青路。它并不像被整治的店——被整治過,就在空間上變成同樣的顏色,或者在同一個平面展示同樣的信息。在信息的錯落上,每一個店都有不同大小的店招,進退、角度也有所不同,這就會讓人感覺到街道的豐富。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售品店和羊絨店的顏色一樣,字體也是一樣的。當然,我只是把顏色換了(編注:原圖中羊毛羊絨店的招牌是黃紅色,與壽品店一樣),如果把字體換掉,我覺得會更好。

我去拍的時候,這些店已被整治,或者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招牌全部變成了白色。但我覺得,去掉廣告之后,看起來也不錯,可以更清楚地看見空間層次的節奏,而不是平鋪直敘。我把這個店招重新P上去,大概是這樣,覺得也不錯。

這也是臨青路某一段。它的空間錯位更有意思。角度非常宜人。當你站在這個店門口,只需稍微抬頭,便能看到店招。這樣,就建立起了招牌和人的一種視覺對應關系。這條路本身不寬,不管在馬路對面還是店面下面,抬頭都能看到這個店。在設計的時候,這些招牌都考慮到了觀看者。

上海的街頭曾經也有很多字體和形式很豐富的店面招牌。當時的招牌,或說街頭景象,我覺得比較接近今天的香港或澳門,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街景。

這是1930年代上海南京路的狀態。

相比香港,上海的招牌有一點很大的不同——當時有特別多的旗子,或者布簾、旗幡,被當作招牌。原因可能在于,南京路當時路面很寬,如果做成香港那樣橫向懸挑的招牌,可能在道路中間還是會留出巨大的空隙,無法做到十分密集。 而如果做成旗幡,則有頗多好處:第一,重量比硬質材料更輕;第二,可以展示更大的面積;第三,造價便宜,更換方便。正因為城市街道的空間不同,導致上海在民國時多用旗幡。

當然,不論霓虹燈管還是手寫招牌,不論各具特色的美術字還是騎樓柱子上的對聯字,這些今天在他處看到的形態各異的招牌,曾經也存在于我們這座城市。

我的分享就到這。我想留給大家一個問題。店招和什么有關,而城市又應該屬于誰?

廣告時間:行楷NEXT

最后是廣告時間。大家PPT看了兩個小時,上面用的字是什么字體?前幾次講的時候,本來準備講到上面就結束,后來總有人問,是否可以再講一下這個字體。

這個字體叫行楷Next。前面講到,不管死人還是活人,最喜歡用的三款書法字體之一,就是行楷。

行楷字體是39年前(1980年),一位叫任政的書法家與上海字模一廠一起開發的金屬活字。任老寫的行楷有幾個優點:符合大眾對漢字行書結構的審美偏好,筆法變化多端,富有表現力;不像別的書體,可能有些字認不出來,比如草書。行楷是行書和楷書的結合,有瀟灑的感覺,又能識讀出來,這是它的優點。同時,每個字都很漂亮,非常適合廣告招牌、宣傳標語、景點標識或各種標題。所以,它廣泛出現在城市空間和視覺設計中。

這個字體也有一些缺點。第一,字面率比較小。同樣的字號,行楷的字比其他字體顯得小很多。

第二,文字的重心、大小、結構不太統一,每個字都是手寫的,寫的時候不可能嚴格參考其他字,必然會有一些不統一,但寫完又無法修改。

第三,它是書法字體,曲線很多,節點很復雜,字體的文件量就很大。而其他字體,比如黑體,結構簡單,字體的文件很小,適合操作系統,或者嵌入網頁閱讀,或者安裝到手機里面去。行楷的書法字體曲線很多,文件的數據量可能是其他字體的好幾倍,在傳輸、顯示上都會很不方便。

第四,缺乏匹配的英文和數字部分,幾乎所有的中文字體廠家都有行楷字體,但所有英文和數字部分都是隨便找別的現成字體配的。

最后,它沒有字體家族,只有一種粗細。當需要做標題,讓這個字粗一點,或做一小段文字,想要字細一點,就都不行。原有的行楷無法滿足現代字體設計多場合、多應用的需求。

再說字面的問題。同樣的200字號,蘭亭黑比行楷明顯大很多。行楷的拉丁部分,這個是方正行楷,拉丁部分跟漢字部分不是很匹配,風格差距較大。

這是華文行楷,被用在國內的廉價航空“春秋航空”上——“春秋航空”幾個字,就是華文行楷,不管中文還是英文,都是華文行楷。這也說明了其廉價的本質。

對中文字體設計師來說,還有更大的問題,書法字體如何現代化?

中文字體近十年出現特別多的新字體。但書法字體始終被排除在現有門類中,沒法進行現代化或擴展。

書法字體依舊需要書法家來寫,設計師能參與的部分微乎其微。書法家寫完,只需直接數字化轉換,就能變成一套字體。字體設計師對書法字體無能為力。而書法字體,就像前面說到的行楷,普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我們對行楷做了三個工作。第一是拆骨,把骨架全拆掉,拆解筆畫,得到文字的筋骨。第二是簡化,簡化書法的筆型,把所有曲線變成直線,大幅減少文件數據量。最后是規范化,用字體設計的方法,去統一它的字面大小、結構和重心,同時根據同樣的書法理念,去設計匹配的西文和數字部分。

最左邊是原來的字,右邊是重做的字。經過修整,會有完全不同的面貌,更加現代清新,有活力,適應性更廣。

我們也注意到原來書法字的變化性,所以,在同樣的部首下,也會做差異化的設計。

有人說,行楷全變成直線后,顯得過于生硬,或者和原來的柔軟風格有很大不同。我們覺得,只有把它徹底無機化了之后,才能再度有機化。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濾鏡,獲得更多效果。這些可能性,從原來非常有機的書法字體中,是沒法得到的。把它做成無機后,反而得到更多可能性。

我們提取了它的骨架,可以做成三個粗細不同的母板,從而生成現代意義上的字體家族。

行楷 Next 的設計方法,有點像現代版的北魏真書,也是對傳統書法字的一種簡化。
中國常見的電腦四大字體品種——宋體、黑體、楷體和仿宋中,宋體和黑體是從日本來的,尤其是黑體。日本人把西方無襯線字體的風格轉換到日本的漢字,然后發明出黑體,民國時流傳到中國。
中國人如果沒看過日本人發明的黑體,而是從中國書法的傳統里去現代化發展,會得到什么結果的字體呢?可能就是這樣的,或者新的北魏真書風格。西文字體的發展歷程,也是從書法然后到現代字體設計方法論,從手寫到逐漸規范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簡化,把一些裝飾去掉,進行幾何化的。
    責任編輯:王昀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奎屯市| 当涂县| 中超| 东阿县| 昭苏县| 陈巴尔虎旗| 黔西县| 辽宁省| 呼图壁县| 克山县| 新龙县| 青河县| 虎林市| 瓦房店市| 普洱| 潞城市| 利辛县| 项城市| 德庆县| 双柏县| 泾川县| 视频| 堆龙德庆县| 通化市| 樟树市| 湖口县| 于都县| 图们市| 朔州市| 呼和浩特市| 菏泽市| 五原县| 嘉义县| 环江| 景宁| 横山县| 泽普县| 昌都县| 嘉义市|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