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細節|給街道以生活:記蛇口社區無車日及其他
從四年前開始,每年必有一天,在接待過戴高樂和鄧小平的明華輪前,深圳蛇口的居民將街道變為社區嘉年華的舞臺。蛇口的89位居民于2014年自發籌款成立了蛇口社區基金會,致力于社區事務和支持公益項目。蛇口社區無車日,便是基金會鼓勵居民關注環境保護、采用綠色出行方式而發起的。

在簡短的開場致辭和表演之后,便是社區大游行。包括蛇口地區學校、兒童藝術團體和殘障團體在內的游行隊伍,依次通過街道。
興華路在游行隊伍通過后,并沒有回歸平靜,而是被更活躍的人群占據。三明治制作、建筑工作坊、樂高積木和“(我在蛇口)玩泥巴”的攤位沿道路兩側一字排開。更多的則是席地而坐,響應號召組成跳蚤市場,出售所得用于捐贈資助蛇口社區基金會。
巴士沙龍
幾天前在朋友圈得知了本次無車日活動的一個特別節目:在一輛巴士內舉辦的沙龍分享會。名額有限,遂迅速行動,“購票”上車。

劉岱宗先生是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ititute)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也是國內專業志愿者團體“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的創始人。當日他在巴士沙龍帶來的演講,題目是“公交與傲驕”。開場語引用了波哥大市長恩里克·佩內洛薩(Enrique Pe?alosa)的語錄:
“我們必須明白,一座發達的城市,不是指貧窮的市民開得起小汽車的城市,而是指富裕的市民也愿意使用綠色交通工具的城市。”




大概策劃“巴士沙龍”的人平常很少乘坐公交巴士,不知深圳的車輛內部空間如此逼仄:座位少,天花板低矮,車窗尺寸極小,因此,無燈的車廂日間昏暗晚上漆黑……
而且劉岱宗先生演講的這個“場所”頗為諷刺:來自旁邊海上世界總站M519線的車輛。

劉岱宗在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個人主頁上有一篇兩個月前發表的報告,對內地的純電動公共汽車運營現狀進行了分析。當中明確提到了利潤和車輛長度等級倒掛的現象,即因車價昂貴和補貼不合理,更短的車輛比更長的車輛售價低利潤高,導致新能源車輛推廣過程中,全國的公共交通車輛長度大規模縮水——原有燃油燃氣車輛10米以上占比56%,但推廣早期卻有近50%新增純電動公交車輛為10米以下。

M519線又是2017年拆分J1線而來。J1線原行走于蛇口至大梅沙之間,長度超過50公里,幾乎全部行走快速路和主干道,沿著深圳南部的海岸線和邊境東西,貫穿當時的整個經濟特區(“關內”),是兩端設站密集中間稀疏的穿城快線。在以2017年底全面電動化為目標的行動過程中,J1線的11米和14米車輛全更換為10米慢充車輛。在僅大梅沙有固定充電設施的情況下,蛇口一端需要利用移動充電車補電。巴士集團方面認為,持續運營存在困難,遂以福田中心區為界,將線路拆分為M519和M520線,并將前者由J1的第二分公司轉交第五分公司負責。第五分公司原本隨著“三層次線網”的實施成立,專門負責新增微循環線路的運營,大部分是規定不得使用長于8米車輛的“支線”,故該公司一度沒有任何大型車輛。M519拆分之初使用的8.5米車輛,現在仍占相當大比例。

拆分后的兩條線路客流和營收出現了明顯下跌。拆分點兩側的乘客不僅失去了直達快車, M519更增加繞行下沙和車公廟,M520也增加了多個停靠站點——J1的競爭力完全喪失。大梅沙往蛇口方向,現在甚至沒有兩線重合站點可供換乘。此前一年,筆者曾在蛇口客運碼頭送客,乘船回珠海的朋友從羅湖轉乘J1線直達,原定與他在此會合的同學因錯誤估計了地鐵的行程時間而誤船。

蛇口整體上是較富裕的社區——雖然當日隊伍中也有被稱為“打工子弟學校”的東灣小學,不過當天活動地點海上世界附近的物價著實讓筆者為難,最后徒步20分鐘,走到蛇口老街,找到了朋友介紹的老店。當時,我們在大南山上被大雨逮個正著,被帶來這個深圳大學戶外社團拉練后吃夜宵的地方,在街上的露天餐桌獲得了食物的慰藉。去年春節來,吃了閉門羹,但現在卻發現重新裝修翻新過了,增加了洗手間,凳子換成軟墊扶手椅,門外也不再有膠凳折疊桌。聯想到附近的平價海鮮寶地漁人碼頭也在今年拆除,“士紳化”是中午這碗潮汕牛腩粉的另一味調料。
誠然,在無車日這樣的活動上,我們可以進行小小的“反叛”,將機動車通行的街道變為社區嘉年華的場所,也可以高喊“減少開車”、“多坐公交”和“綠色低碳生活”這樣的口號。但是,給社區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只有這種狹窄逼仄的車廂和耗時漫長、繞行轉折的行程,加上變化莫測的站點和線路名,劉岱宗先生希望推崇的“坐公交的優越”又從何而來?對更依賴公共交通的低收入社區而言,惡劣的公共交通服務會影響他們的經濟機會和公共服務可達性;對蛇口的富裕家庭而言,則真的是“公交與傲嬌”,只不過“傲嬌”恐怕是指“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地開車出行。由此產生多少擁堵和排放,抵消公共交通車輛電動化所減少的量,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拓展閱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