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潮十年:一周城市生活
去年,我們關注過非營利文化組織“觀潮KwanTeo”,通過“新春觀潮”和“盛夏觀潮”觀影會,憑借電影這種超越語言、族群和國別的綜合藝術媒介,面向大眾和專業工作者,梳理、詮釋了“潮汕電影”的自我敘事和歷史認同。
運營到第十個年頭,觀潮在推介、扶持潮汕電影的同時,鞏固了一檔保留節目——探訪潮汕地方文化的考察團。海洋與家園,成為始終貫穿的考察線索。
本期回顧的寫作者顧靈今年春節第一次參加了新春觀潮,并與觀潮考察團的向導陳斯楷聊了聊她和觀潮致力于攜手倡導的“海洋生活方式”。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顧
傳統是被海水浸濕的過去,鹽分進去了,苦澀就出來了,美好的相遇是同一個礁石和不同的海水碰撞,我們都是海水。——獨立動畫導演 阮陳金
觀潮考察團走訪電影《似水流年》取景地葛洲古村。飛行映畫小灼 圖
觀潮考察團的海藍色小旗在海風里抖擻,于潮汕老建筑波浪起伏的門樓屋檐前顯得格外醒目。“斯琴高娃走過的小道,顧美華坐過的田埂,就是在這葛洲村了。”向導陳斯楷說每一個字都很用勁,充盈著高漲的熱情。
作為2025新春“汕頭海員之家巡禮”的一站,濠江區達濠街道葛洲古村是備受贊譽的影片《似水流年》的取景地。2023年盛夏觀潮,《似水流年》2K修復版中國大陸首映,嚴浩導演也時隔四十年重訪葛洲,對當年劇組下榻葛洲海員俱樂部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1979 年建成的葛洲海員俱樂部是中國第一座鄉村海員俱樂部,由葛洲籍香港海員籌資修建,用于為回鄉的海員提供住宿。建筑裝飾以船錨為主題,頗具航海風情。作為著名僑鄉,葛洲現分布于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家鄉人近萬,比葛洲本地人口還多。兩百年前,一批批葛洲人上船當“四宰”(粵語侍者的諧音,即服務員),漂洋過海到異國打拼。類似的僑鄉遍布潮汕地區,可每個僑民的故事卻千姿百態。這些故事,正是斯楷特別感興趣并欲究其竟的。

2025“汕頭海員之家巡禮”在汕頭國際海員俱樂部開啟旅途。淮海 圖

陳斯楷帶隊的團員們模仿民國潮州學生郊游的老照片留影,取景是葛洲海員俱樂部旁側的礁石與船錨。淮海 圖
從小在汕頭市區長大,被現代樓房包圍,斯楷并不曾對其過往有所留意,直到2017年,她第一次深入汕頭市澄海區樟林古港的歷史建筑內部,開始對僑鄉的中西合璧建筑大感好奇:明明是中式的飛檐涼亭,怎么柱頭卻是古希臘的柯林斯?門樓上諧音福字的蝙蝠在中式建筑里不足為奇,可托著蝙蝠的兩個胖娃娃儼然是長著翅膀的西方小天使!
最吸引她的還是古港舊宅隨處可見的粉藍色,這種“馬卡龍藍”對當地人而言司空見慣,但在她看來卻新鮮陌生。不同于大多數人看過就算,斯楷回家之后便摸著番客過海的南洋脈絡,認真考據這抹粉藍色的由來。她把自己的發現整理成了公眾號“哈燒茶書齋”的第一篇田野調查短文,并在推送的末尾呼朋喚友:如您知道“有故事的老建筑”,歡迎評論提供線索。

樟林古港“起鳳陳公祠”(也稱“德和里”,俗稱“德茂內”,“內”即潮汕方言“家”的意思)的南洋藍百葉窗。這棟百年僑宅目前由陳家后裔陳椰主持保護修繕。2017年斯楷探訪起鳳陳公祠寫就的那篇田野調查文章,也為陳椰投身祖宅保護帶來了動力與靈感。陳斯楷 圖

2025新春觀潮主題“為家”,歷史學者、“起鳳陳公祠”陳家后裔陳椰在年初四的“午后故事會”分享自己祖宅的故事。飛行映畫小灼 圖
她的調查吸引來了不少線索提供者,隨著新線索,她又得以探訪更多老建筑,發表新的調查文章。這些調查首先是為了滿足她不斷膨脹的好奇心,解答自己對家鄉的種種疑問。伴隨著她自發的調研與寫作,讀者群也逐漸擴大,至今已有380多人;其中有一位忠實的老讀者,就是觀潮的聯合創始人陳柏麒。
觀潮考察團走訪葛洲海員俱樂部,向導之一的陳柏麒是觀潮KwanTeo的聯合創始人。飛行映畫小灼 圖
“我做田野考察,與柏麒做觀潮,有著一份共通的心意,就是對家鄉充滿好奇,要去挖掘、表達家鄉的、很大程度上亦是海洋的故事……想讓更多人被反復觸動著我們的一種海洋生活方式再觸動一遍,或許這會讓他們自己的生活也享受海洋多樣性的滋養,既可如海潮翻涌般活潑,亦可似碧波無垠風平浪靜。”斯楷提到,最近柏麒推薦來的一個上海研學團中,就有一名團員因探訪小公園與樟林古港得到啟發,考慮將相關元素融入一個與潮人群體有關的地產項目中,作為考察上海潮人根系的起點。
在斯楷看來,城市很喧鬧,也不缺年輕人,但對“家”懷抱興趣者還太少。更重要的是,人們似乎怯于表達自己對家的理解,而這種望而卻步,恰是對曾經搏海擊浪的番客精神的背離。隨著考察團的走訪,想要將潮汕文化傳得更遠的年輕人一次次被身邊的歷史與今天沖擊著、影響著,并如浪涌般將這些沖擊、影響傳遞給來自五湖四海的異鄉人。
筆者是上海人,從小生活在毗鄰外灘的虹口區,后來也在位于外灘的美術館工作過多年,參與過不少街頭走讀、路上觀察,但從未在意過斯楷提到的這種海洋情結,也不曾覺得海洋與自己的家有所聯系。在與她聊天時,我也開始回想散落在上海的海洋痕跡。
“小資”是上海公認的一枚標簽,喝紅酒、吃西餐是這座一度以“東方巴黎”自居的港口城市引以為豪的生活方式名片。不過它早已貌似原生地嵌入到城市生活中,讓人不再憶起它其實是舶來的海洋產物。在此次新春觀潮的主會場濠江區廣澳街道東湖古村,有一座華僑建筑“順琴故居”,由越南歸僑洪作鳴(別號順琴)1919年建成。建筑內部有多幅生動的彩繪壁畫,以西洋透視畫法描繪南洋的城市風情。其中有一幅洋人肖像,畫的正是他在喝紅酒、抽煙斗、吃西餐、讀報紙。
斯楷和朋友們俏皮地復刻了這一場景,并在擺拍時植入了來自田野調查的巧思:用潮汕特色的甜粿(粿指各類米制點心)、越南咖啡豆和紅蘋果裝點出一盤“新中式西餐”,其中“蘋”諧音寓意出海平安,紅蘋果切片的弧度聯想紅頭船(清代潮汕地區遠洋商船,因船頭刷紅漆而得名,是潮汕人出洋、“過番”的象征),越南則是東湖華僑主要的海外聚居國。據社區僑務資料,目前旅居海外的東湖鄉親仍有一萬三千余人。

陳斯楷和朋友江奕濱(桌上餐飲制作者)、薄殼(出鏡者)對“順琴故居”內洋人肖像的復刻擺拍。陳斯楷 供圖




“順琴故居”內既有表現西洋人與現代港口生活的“流行壁畫”,也有表現古代捕魚的傳統壁畫,以及以魚、蟹、龍蝦、蚌等海鮮為題材的金漆木雕。方立峰 圖
此次觀潮考察團以海員俱樂部為線索,一方面是回看海員歷史,更重要的是,仍在出海的新海員們的故事亟待收集與研究。截至2023年6月,廣東省在冊海船船員86801人,約占全國海船船員總數的十分之一。

2025“汕頭海員之家巡禮”的第四站,是在充滿海員文化影響的“摩羅街”逛舊物市場。每場考察團,陳斯楷都會根據活動主題著裝,讓團員更加沉浸考察團的“劇情”。這一次的服裝的靈感來自北非的異域女子(北非是摩羅街的“摩羅”一名的源頭)。淮海 圖
從小生活在一座海員眾多的城市,斯楷聽著汕頭港的汽笛聲長大。在她眼中,與海洋有關的身份太多,除了海船船員,還有過去的番客、水客、紅頭船主、僑批業者、碼頭苦力、燈塔守燈人、漁民、現代海軍、造船者、輪船經營者、船務人員、海事管理者、港口工作者、海洋科研者、海洋資源開發者、海洋旅游從業者等在海外暫居或定居的人,共同構造出遠離大陸的海上生活。而海上生活不可或缺的船,總是意味著進港與出港:進港時帶來外面的世界,出港時帶去內里的文化——外與內產生鮮活的流動,一如滔滔不絕的海水。紅酒和西餐是番客帶進來的,僑鄉建筑的花磚是航運來的,長翅膀的小天使也是乘著海浪飛來的。

2025“汕頭海員之家巡禮”第五站是葛洲古村“訓庭別筑”,該建筑主人陳訓庭于民國時期經營跨國輪船配餐業。沈浪 圖
這次新春觀潮,也為斯楷帶來了新的熱情:“我有意創作一個劇本,根據今年春節的親身經歷,講述一個新華僑返鄉的故事。”離開潮汕后,我和斯楷在微信上繼續溝通,隔著屏幕,仍能感受到她澎湃的熱情:“海的子民,須以先輩的胸襟、膽識、魄力,闖蕩更廣闊的海域,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她想以這句豪情壯語,同觀潮共勉。
(文/顧靈,觀潮團隊成員、藝術傳播工作室“靈廬”創始人、策展人;供圖/觀潮KwanTeo。本文鳴謝陳斯楷,田野調查者、公眾號“哈燒茶書齋”主筆。)
本周主題推薦
書|《潮汕文化源流》

潮汕文化的百科全書式介紹。本書闡述了潮汕文化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特質,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書|《地方故事與國家歷史:韓江中下游地域的社會變遷》

本書講述了數百年間華南一條大江流經地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社會組織變遷的故事,并試圖以此反映作者對我們這個國家整體歷史某些側面及其相關機制的理解。
書|《資本的旅行:華僑、僑匯與中華網》

本書將東亞及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從亞洲經濟圈的視角討論僑匯與亞洲金融貿易體系的關系,論述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華僑、華人金融網絡的情況。
書|《中國與重洋:潮汕簡史》

書名包含了作者看待潮汕地區歷史文化的兩種不同的地理視野:中國的潮汕、世界的潮汕。
書|《沙茶:戰后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本書借由史料、新聞剪影以及當事人的口述訪談,譜寫臺灣地區飲食中的移民腳步。
活動推薦
上海·分享|每個人都可以聊五分鐘的月經

詳情請關注上海 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上海凝視·1990s:從詩歌、音樂、電影到城市生活

詳情請關注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鳥頭 X btr:格就是阿拉的新村!

詳情請關注 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會|回到生活

詳情請關注 生活月刊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演|卞楷文:扁舟行遠

詳情請關注 美凱龍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陳蝶衣與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學

詳情請關注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滬派江南·岡身遺韻:嘉定古城的歷史基因與非遺傳承

詳情請關注 上海城市規劃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在邁向明天之前 · BEFORE STEPPING INTO TOMORROW

詳情請關注 None Project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馬丁·帕爾:簡明扼要

詳情請關注 Fotografiska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自我的呈現

詳情請關注 頌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丨繪東方萬象 展商都千年——清代外銷畫展

詳情請關注 花地灣古玩城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跟誰學

詳情請關注 近悅兒童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近處的光與遠景

詳情請關注 射線空間微信公眾號
南京·展覽丨貞珉流徽——六朝貴族的世界

詳情請關注 博物南京微信公眾號
線上新書分享會|日本小鎮的轉型之旅

詳情請關注 GoZeroWaste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