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O專欄丨一文了解世界與中國水產養殖狀況
在上一期的《FAO專欄丨全球海洋捕撈漁業與可持續發展》(戳我)中,我們了解了全球各地捕撈漁業的最新情況,也探討了過度捕撈的相關問題。今天我們來看看《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SOFIA)的另一大版塊:世界與中國水產養殖。

01 水產養殖背景介紹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三十年,是世界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三十年,其對全球魚類總產量的貢獻一直在持續上升。全世界的水產養殖在魚類總產量中的占比自2000年來已增長了20.3%,到2018年占比高達46%。

這三十年也是中國水產養殖業的蓬勃發展期,2018年中國水產養殖產量高達4991萬噸,穩居世界首位。
不過,近年來由于土地和水資源的稀缺,以及水產養殖業在飼料、基因選擇、生物安全、和商業發展等方面都遇到一定的技術瓶頸,全世界范圍內養殖產量的增速都有所放緩。
02 世界與中國養殖情況
2018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鮮重達到1.145億噸。在水產養殖類別中,魚類占據明顯優勢,占比最高的是有鰭魚類,比如四大家魚、羅非魚等;排在后面的則是以雙殼為主的軟體類(比如牡蠣,它的殼就很沉)以及甲殼類。但就單個品種來說,養殖產量最高的不是魚類也不是牡蠣,而是海帶和麒麟菜。

那么,2018年世界總體的養殖產量分布又如何呢?各個物種之間的產量差距又有多大呢?

2018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50萬噸以上的物種統計
數據來源:FAO數據庫
數值單位:萬噸
據FAO的數據,2018年中國水產養殖類別中小龍蝦、花鰱等餐桌上耳熟能詳的食物在國內水產養殖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中國作為水產殖大國,養殖漁業不僅有中國特色,養殖產量在世界范圍也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例如:魚類中草魚、白鰱產量皆占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藻類里的海帶、裙帶菜、江蘺占全球產量75%以上。
與此同時,我國養殖漁業還在不斷引進高產品種,探索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例如,我國自1978 年引入尼羅羅非魚,在1983年又引入奧尼羅河羅非魚。國際市場對羅非魚的巨大需求帶來了巨大商機,而羅非魚在國內也以其質優價廉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商務部),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地。
03 中國養殖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報道提到,中國常常因為水產養殖的傲人產量而遭外界質疑,被認為是沒有做到令人滿意的可持續發展。例如"魚粉風波",但中國養殖業的魚粉需求真的就促成了過度捕撈嗎?
在養殖漁業中,作為飼料用的魚粉通常以捕撈的野生魚作為原料。2015年的英國《地理雜志》曾引述了瑞典北爾生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指出,為了支撐中國龐大的養殖漁業,飼料用魚粉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而快速增長的魚粉需求則促使了中國在附件海域的過度捕撈[3],過度開發了海域資源。
首先,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年鑒》的數據,在2000年至2018年間,中國水產飼料產量雖從510萬噸提高至2211萬噸(增長333.53%),但魚粉產量是大幅下降的,由2012年的124萬噸降至2018年僅40萬噸(減少了67.84%)。而進口方面,根據我國海關數據,近年來我國魚粉進口量始終在90萬噸至160萬噸間浮動,并不存在隨著養殖產量增長而暴增的情況。因此,中國魚粉并不存在需求快速增長、過度消耗的情況。

麥康森院士等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十年內,隨著人們對原料加工和營養需求等認知的提升,飼料加工技術得到改善,飼料中的魚粉含量便在不斷減少。例如,由于對蛋白源的研究和認識取得巨大進展,魚粉被其他蛋白源代替進一步推動了飼料中魚粉含量的下降。
總體而言,如今我國通過養殖環境整治、加強水域執法和漁船規范等舉措,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魚粉的生產;而通過提升飼料加工技術降低對魚粉的需求,則致力于降低水產養殖對野生魚類資源的影響。
而由于養殖中確實存在因高密度養殖出現病害、過量使用抗生素、養殖水域存在污染等問題,中國漁業要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確實也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但在近年來,在牡蠣浮筏養殖中減少易碎泡沫的使用,將蝦的高密度養殖改為低密度鹽田養殖以杜絕抗生素使用等,都是中國可持續水產養殖正在進行的嘗試。特別是隨著全國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出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轉型已經穩步推進,而在產業上,重心也將從“追求數量”轉變成“追求質量”。

一系列的舉措之下,我國水產養殖面積的增長與產量增長率都有所放緩。水產行業不再一昧地追求過快、不可持續發展地養殖產量,通過適當放緩增產地腳步,將適當地資源利用到提高水產的質量上,包括養殖水域的管理,更合理的魚粉搭配,更合理水資源的開發等,都是為可持續化發展做出了貢獻??梢灶A見的是,在保持水產增長率穩定的情況下,我國對水產質量實現進一步的提升的同時,也能實現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04 疫情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受到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影響,不論是正在推進產業可持續轉型的企業,還是正在探索更科學環保養殖體系的水產養殖戶,抑或是快速轉型升級的水產產業鏈,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漁民與企業邁出的轉型腳步正被疫情打亂。"
隨著疫情在國外擴散,我國對日韓歐美等地區的水產暫停出口或大幅減少出口,許多本應出口的水產品不得不轉為內銷。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羅非魚,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羅非魚產區,往年出口量占總量的一半以上。而往年美國進口的羅非魚中,超過70%都來自中國。但如今,羅非魚和其他水產品一樣,出口訂單的大量減少,產業鏈條上的許多企業和漁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整個水產)產業上下游各環節都將出現改革和大洗牌。鮮活產品消費或將減少,一些養殖品種也可能被淘汰”,一名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總經理在2月24日水產養殖在線會上分享道[7]。
如果疫情打亂了養殖企業和漁民的生產計劃,在維持生產都變得有所困難時,推進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腳步只能放緩。
那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
可以做些啥?多吃自家魚!
這雖是一個小小的舉動
但對于幫助行業度過難關
甚至促進經濟發展
都有極大的積極帶動效應
參考資料:
[1] 《中國農產品出口產品指南-羅非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http://images.mofcom.gov.cn/wms/table/nongcp/spzn/luofeiyu_100429.pdf
[3] Tom Hart (Jan 23, 2015) "China's unstainable fish farms" Geographical Magazine.
[4] “環保風暴整改再開,近期我國國產魚粉生產仍感壓力”,魚粉觀察日記. 2018.03.12
https://kuaibao.qq.com/s/20180312A0GKJ400
[5] 《2019年中國魚粉產需現狀:水產養殖高速發展,魚粉需求市場廣闊“》, 華經情報網.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55365.html
[6] Garry R. Russ,"An introduction to fisheries biology", James C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ine and Tropical Biology, Fifth Edition
[7]《全球疫情重擊下,中國可持續水產養殖思變》, 中外對話海洋.
https://chinadialogueocean.net/13453-coronavirus-hits-sustainableaquaculture
轉載聲明:本文由智漁原創,圖表均由原作者制作,如需轉載,請后臺留言獲得授權。
編 輯 | 郭沛林、林柏亨、羅依純、王欣迪、江 南、羅一鳴
特邀專家 | 金 光
排 版 | 符簡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