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共機構應系統收藏陸元敏作品
攝影展“蘇州河:陸元敏和年輕攝影師”正在淮海中路的富士X-Space展出。展覽規模不大,卻展示了30年來不同代際的視覺藝術家對上海城市景觀的記錄與表現。攝影師陸元敏的作品位于展覽核心。展覽的親切氛圍和觀眾的反應,讓我想起一個問題:一座城市應該如何保存和展示自己的記憶?對記憶的展示何以促成關于城市歷史的更多言說,乃至爭論,并從中生成出新的城市記憶?

2017年春節,老人在齊齊哈爾度過大半輩子,拿出當年在杭州老家的婚禮留影。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從古代城市的考古遺址中可以發現,城市建設中有大量努力,乃是致力于人們的記憶,而不是僅滿足于當下的功能性需求。通過公共建筑、特別是紀念碑式建筑,歷史被鑲嵌在現實之中,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提升了古代希臘城邦市民的共同體意識。羅馬時代的歐洲城市繼承了古代希臘和馬其頓帝國的遺產,仍然致力于通過公共建筑向市民傳遞政治和宗教理念,保存歷史記憶并塑造認同。這種注重城市記憶生產、保存和傳遞的觀念,通過中世紀的宗教建筑,通過文藝復興時代輝煌的世俗建筑及其裝飾藝術——雕塑、壁畫,等等,從根本上塑造了近代歐洲的文化性格和文化認同,且從中孕育出了專事保存和展示記憶的現代城市博物館體系。
城市的記憶往往是視覺性的,因此對特定媒介和再現手段有根深蒂固的依賴。1839年攝影術發明后,這種新媒介技術迅速被巴黎等歐洲大城市的公共機構用來制作城市生活的視覺檔案,而無數攝影師——不管是有名還是無名,專業還是業余——的工作也不斷為城市記憶增添新的片段或完整篇章。進入20世紀之后,很多城市都意識到攝影在保存和傳播城市記憶方面的優越性,藝術家、商業攝影機構和普通市民所有的底片于是源源不斷進入城市公共機構收藏、研究和展示之列。
通過收藏、研究和展示照片,現代城市得以借助一種強勢、普遍流行(因而易得)、同時充滿時間痕跡的媒介形式,將城市空間變遷、城市生活方式變遷和充滿個人情感的城市記憶聯系在一起。顯然,攝影不但是保存和傳播城市記憶的當然選擇,也是最能讓人們在觀看中激發情感的媒介形式。這不僅因為照片是具象的,有保存大量細節的寫真性,也因為攝影是一種真正大眾的媒介。事實上,攝影是有史以來唯一一種普通人無需長期訓練就可以熟練實踐的視覺媒介。人們熟悉照片,了解其制作過程和傳播方式,因為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時代,照片仍然是普通人記錄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常見形式。
通過展示照片,我們不但可以獲得有關城市歷史的知識,還可以讓普通人——不管是市民還是游客,參與到城市記憶的生成中去。通過遺跡、文物甚至文獻展示城市歷史,通常需要專家來主導解釋。而照片中的城市記憶不尋求本真和唯一。相反,照片是一種召喚,它鼓勵觀眾拿自己擁有的照片與記憶與之比對。照片中的城市景觀鼓勵有不同版本的記憶,甚至鼓勵記憶之間的爭論和競爭。公共機構收藏和展示照片,意味著鼓勵一種拼圖式的城市記憶,而不是藍圖式的城市記憶。
正如許多城市歷史博物館已經在做的那樣,我希望旨在保存上海城市歷史的公共機構,也會系統地征求照片——從藝術家的攝影作品,到普通市民的家庭相冊,作為永久保存和定期展示的藏品,從而讓普通家庭的視覺記憶、個體市民的成長印跡,和藝術家的創造,成為城市公共記憶的一部分。這樣做的前提是建立一個系統、長期的照片收藏項目,并按照通行標準,對照片進行征集、分類、保管、研究、展示乃至出版。
建立一個公共收藏項目需要投入智力和物質資源,有長遠眼光,同時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抱有敬畏和愛惜之心。它還理所當然地要有一個合適起點。像陸元敏這樣的視覺藝術家,終其一生都在拍攝上海,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的藝術生涯與上海的城市變遷密不可分,由此積累的大量影像,是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財富。對上海而言,有什么比系統收藏他的作品更符合這類公共收藏項目的宗旨呢?
(作者夏佑至系專欄作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