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觀展指南|藝術的時空旅程:從巴黎建筑到秘魯文明
匯集眾多唐碑宋拓的“大唐氣象:上海圖書館藏唐碑善本大展”今天起將進入最后一天展期;上海“第三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也仍在進行,西岸博覽會、ART021迎來收官。
在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漢淮傳奇——噩國青銅器精粹展”等幾大特展,西岸美術館剛剛開啟“巴黎建筑 1948-2020:城市進程的見證”展覽,囊括多位一代建筑大師的作品解讀。明珠美術館“想象的相遇——《神曲》對話《山海經》”,能看到4世紀《神曲》手抄本還原與明代《山海經》刻本。
故宮博物院的“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進入尾聲,將在下周落幕;在海外,大英博物館以“古代秘魯:穿越時間的旅程”特展呈現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6世紀秘魯地區不同族群的文明;“愛德華·蒙克:在時鐘與床之間”則在挪威奧斯陸新建成的蒙克博物館對外開放。
上海
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1年10月29日—2022年1月16日

展覽自大航海時代啟航,展開探索之旅,探究中國瓷器如何到達歐洲,瓷器如何記錄中西貿易的展開,甚至講述貿易之外的中西交流史。
漢淮傳奇——噩國青銅器精粹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1年10月20日—2022年1月16日

“鄂”在金文中寫作“噩”。噩國歷史未載于史冊,長久以來不為人知。該展覽首次聚集從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國青銅器,并以青銅器為載體,銘文內容作經緯,完整呈現噩國青銅器的發展脈絡,為觀眾還原噩國的歷史面貌。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28日—12月26日

展覽將早期的捐贈者代表及文博事業開創者聚集一起,展品包括鄭振鐸捐贈的漢代人物畫像磚,張珩捐贈的唐永徽六年李世延母馮氏等造像,沈同樾、顧榴等人捐贈的元代華祖立《玄門十子圖卷》,潘達于捐贈的明代馬守真《設色花卉卷》等。
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1年6月22日—12月5日

該展系首次從學術視角對上海歷代書畫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與研究,遴選相關書畫146件(組),從晉代上海松江陸機《平復帖》(拓本)、宋代米芾書法、元代任仁發畫作直看到近現代名家名作。宋元以降,文人畫漸為主流,其中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響身后近四百年,倘若加上董氏之外的海上千年書畫成就,則一部文人畫史,可謂半部與上海相關。
第十一屆上海美術大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1年11月9日—2022年1月5日

這是歷屆大展體量最大的一屆,展品從往屆的300余件增至了500余件,并增設了新媒體、裝置藝術等門類。這也是參展藝術家群體最年輕化的一屆。
大唐氣象:上海圖書館藏唐碑善本大展
地點:上海圖書館
展期:2021年11月1日—11月14日

展出的65件(組)展品,國寶級的唐碑善本傾囊而出,如吳湖帆舊藏的歐陽詢書、宋代拓本《四歐寶笈》,宋拓宋裝本《九成宮醴泉銘》,以及《宋拓集王圣教序》《宋拓麓山寺碑》《宋拓玄秘塔》等鎮館之寶將與觀眾見面。宋拓唐碑將是展覽最大的亮點。
朵云軒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
地點:徐匯區天鑰橋路1188號朵云軒藝術中心
展期:2021年11月16日-21日


由上海市青年美術攝影家協會、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朵云軒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暨首屆上海青年藝術作品拍賣會,受邀參展的藝術家普遍為80、90后藝術家,參展作品涉及油畫、雕塑、國畫、綜合材料等多種藝術表達形式。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朵云軒集團董事長彭衛國表示:“朵云軒集團作為國內知名的綜合藝術產業集團,始終致力于藝術家的發現與培養。邀請展與青拍會,結合了當下的藝術潮流與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線下展覽+在線拍賣的‘組合拳’推廣,可以更加立體的助力上海青年藝術事業發展。”據悉,其中20余件作品將于11月17-20日在“博古齋在線”小程序公開競價拍賣。
巴黎建筑 1948-2020:城市進程的見證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期:2021年11月11日—2022年2月20日

展覽將倫佐·皮亞諾、讓·努維爾、安藤忠雄、弗蘭克·蓋里、雷姆·庫哈斯等一代建筑大師的現代城市圖景構想濃縮于建筑專題展,以饗城市與建筑文化愛好者,也將對中國當下的城市改造和建筑革新圖景具有深層的參照意義。
藝波能量—華山藝術館2021年科技與藝術作品展
展期:2021年11月11日起
地點:華山藝術館(巨鹿路700號)

本次展覽,是華山藝術館開館三年以來的第11個展覽。與之前主打紙媒作品不同,這次,她聚焦于新科技背景下藝術與教育全新的模樣,在傳統空間環境設計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交叉領域大膽探索,在空間、藝術、媒體和技術融合的動態設計領域,展示互動性、前沿性、藝術教育性的三位一體。
陳維:Make Me Illusory
展期:2021年11月11日—2022年2月27日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廳0

展覽將呈現陳維于2021年為展廳0特別創作的數件最新作品,結合影像裝置、聲音、場景及其之間交融模糊的邊界,并圍繞現代城市中個體之間的交流展開深刻討論。
約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1年11月13日—2022年2月15日

約翰·海杜克(1929-2000)是20世紀建筑史中的獨特個案,他既是著名的建筑師、教育者、史論家,亦是藝術家與詩人。雖然他關乎建筑的暢想及跨媒介實踐多數付諸于紙本之上,但是其不遺余力的多重探索不斷拓展了建筑學的領域,持續影響著多個領域以及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師與藝術家。
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法國現代藝術大展
地點:上海東一美術館(中山東一路1號)
展期:2021年10月16日—2022年2月20日

展覽呈現了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義、野獸派等29位藝術大師的近80余件精品。從布丹、莫奈、高更、西涅克,到馬蒂斯、畢加索、杜飛等,幾乎囊括了所有法國現代畫派大師,可謂法國現代繪畫潮流的縮影。
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
地點:上海東一美術館(中山東一路1號)
展期:2021年8月12日—2022年1月3日

展覽由意大利卡拉拉學院喬瓦尼·瓦拉古薩擔任展覽策展人,以時間為軸,呈現15-19世紀西方繪畫風格的發展與更迭。展區分有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16世紀的威尼斯、17世紀的繪畫類型、18世紀的社會思潮與貴族制度的終結等。包括拉斐爾的《圣塞巴斯蒂安》、皮薩諾的《廖內洛·德·埃斯特肖像》、曼特尼亞的《錫耶納的圣伯爾納定》、 魯本斯的《圣多米提拉》等精品杰作。
成為安迪·沃霍爾
地點:UCCA Edge
展期:2021年11月6日—2022年3月6日

作為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藝術生涯在中國的首次全景式呈現,展覽匯集了由安迪·沃霍爾美術館與UCCA從前者眾多藏品中共同精心挑選的近400件代表作品。
想象的相遇——《神曲》對話《山海經》
地點:明珠美術館
展期:2021年11月6日—2022年2月20日

今年是但丁逝世700周年,以他的史詩巨著《神曲》源泉,5位意大利藝術家西爾維婭·坎波雷西、里昂·康蒂尼、瓦倫蒂娜·福瑞安、瑪塔·羅伯蒂、馬里內拉·塞納托雷將帶來的當代創意之作。與之呼應的是上古奇書《山海經》部分相關聯的7位中國藝術家柴一茗、彭薇、邱岸雄、邵譯農、孫遜、鄔建安、吳俊勇的精彩新意之作。展覽的亮點包括梵蒂岡圖書館烏爾比諾書柜拉丁語第365號《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的〈神曲〉》手抄本,上海圖書館館藏的兩部明代《山海經》珍稀刻本。其中《山海經十八卷》為明嘉靖15年(1536)刻本,《山海經釋義十八卷圖像一卷》為明萬歷25年(1597)刻本,都是難得的圖像集。
第八屆西岸博覽會
地點: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B館與西岸穹頂藝術中心
展期:2021年11月11日至14日

本屆西岸博覽會將迎來18個國家、45個城市的120余家優秀畫廊、設計品牌及藝術機構參展。本屆博覽會將包括畫廊單元、設計單元、xiàn ch?ng、Video AI PLAZA 影像單元、Perspective 視角單元等多個板塊;同期還將舉辦多場論壇,分享藝術行業的前沿動態。
第九屆 ART021
地點:上海展覽中心
展期:2021年11月11日至14日

第九屆 ART021將匯聚134家來自14個國家、 29個城市的頂尖畫廊參展,呈現國際知名及新晉藝術家的當代藝術與設計佳作。
莎拉·休斯:橋
地點:余德耀美術館
展期:2021年11月6日 - 2022年1月9日

休斯超然物外的風景近作,以自然景觀為基石,架起了橫渡桃源與現實的橋梁。這批誕生于疫情期間的突破性創作著重呈現了休斯對生命與死亡、宇宙與人類、無常與永恒的敏銳洞察。
人參果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期:2021年11月5日—2022年2月28日

“人參果”是國內首個讓藝人回歸真我與本心、釋放創作熱情的攝影項目,特邀9位藝人共同參與,他們將相機鏡頭對準生命中重要的人,用獨特的攝影語言傳達細膩的情感體驗與真摯的人生感悟。
約翰·阿姆萊德:再,再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展期:2021年10月16日—12月19日

作為外灘美術館全面翻新后備受期待的首展,瑞士著名藝術家約翰·阿姆萊德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再,再”以藝術家跨學科的多元創作實踐為線索,向國內觀眾呈現了他五十余年的藝術探索之路。
喬治·康多:圖像殿堂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1年9月26日—11月28日

這是美國藝術家喬治·康多在亞洲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個展,由馬西米里亞諾·吉奧尼擔任策展人,并與知名建筑師安娜貝爾·塞多夫合作布展,展出200余件繪畫、雕塑及素描作品,聚焦于康多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重要的周期創作與作品系列。
萬物的聲音
地點:上海西岸美術館
展期:2021年7月28日—2023年2月5日

“萬物的聲音”展覽匯集了超過160件蓬皮杜中心館藏力作,以18個展覽章節帶領觀眾深入20世紀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藝術先鋒運動的腹地,以“物”觸碰歷史時代脈搏,沉入聆聽藝術背后的聲音。
梁紹基:蠶我我蠶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2022年2月20日

借助一系列沉浸式裝置、影像、攝影及聲音等作品,展覽呈現藝術家過往三十余年與“蠶”緊密纏繞的創作實踐,梳理了藝術家與“蠶”共謀而成的“自然系列”作品,并呈現與生物學等領域發生跨學科關聯的新作品。
牛皮紙包裹的月亮
地點:Prada榮宅(上海市靜安區陜西北路186號)
展期:2021年11月11日—2022年1月9日

圖像的旋踵:一次關于媒介身份的研究
展期:2021年11月13日—2022年2月20日
地點:UCCA Lab沃捷藝術空間

UCCA Lab聯手19位(組)知名藝術家及音樂人以多元媒介進行思考與創作,呈現圖像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展覽意圖探討研究藝術在圖像歷史中所承載的傳播功能,藝術發展與各文化領域的社會關系。
你動之時,你對我說
展期:2021年11月13日起
地點:塞萬提斯圖書館(上海市安福路208號)

Iván Argote(哥倫比亞,1983)和蔣志(中國,1971)的影像作品構成對話。展覽中,作品透過形象的微妙變化,以極具象征的形式影射了身體的意識部分——在外界的刺激下,情緒以及行為、生理、主觀上的反應得以發生。
再回現場:明當代美術館五周年展演藝術季
展期:2021年11月13日—2022年2月13日
地點:明當代美術館(上海市靜安區永和東路436號)

五周年慶典之際,美術館將持續推出為期3個月的展演藝術季,由1個展覽,3場放映計劃,6個項目空間,和若干主題策劃的表演、工作坊系列,重新一同為“工廠美術館”在歷史的脈絡中尋覓當下的參照點,增加不同領域之間對話的可能。
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
地點: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1年11月19日—2022年5月18日

上海寶龍美術館將推出建館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藏展。通過“內在的現代”“普遍的世界”“流動的形象”“時間的渦流”“范式與時勢”“自性與共情”六個線索,呈現達百年時間跨度的百余件國內外藝術佳作。
畫禪 第三回——追尋董其昌的畫意
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臨展廳(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南路64號醉白池公園內)
展期:2021年11月9日—12月5日

展覽展出11位藝術家的作品,作品內容圍繞董其昌的藝術思想進行創作,追隨“畫禪”之意,延續了南宗的文人精神。
河南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開館展
地點:河南三門峽市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
展期:2021年10月17日起

新落成的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緊靠廟底溝遺址公園,由南北七個楔形體塊相連而成,嵌在臺地盎然的綠意中。正值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主展覽“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從歷史發展角度,講述廟底溝仰韶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歷程及其文化面貌、重要影響,展示廟底溝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根脈地位,構建文化意義上“最早的中國”。
北京
徐冰:藝術卡門線
地點:紅磚美術館
展期:2021年11月6日—2022年4月12日

展覽圍繞“徐冰天書號”藝術火箭展開,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藝術作品和對太空藝術歷史的梳理,引發當代藝術與太空領域、地球文明的誤區、誰有權使用太空資源,以及在新的思維尺度里藝術如何被拉伸等問題的思考。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
展期:2021年9月17日-11月18日

展覽分為“絲路重華”“萬象人間”“保護傳承”三個單元,展出來自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還包括敦煌壁畫臨本35件,復制彩塑6身,高保真數字化壁畫復制品70余幅,還有仿制華蓋、佛塔等輔助展品20余件。
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14日起

此次展覽聚焦精品文物,著力凸顯青銅鼎這一文明載體的展示,結合陶范、全形拓,從用鼎制度、造型藝術、紋飾紋樣、銘文內容、制作工藝等方面綜合呈現商周青銅禮儀文明的源遠流長。重點展品包括國博的子龍鼎、大盂鼎與來自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聯袂亮相。
安藤忠雄世界巡回展中國北京站·青春
地點: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1年10月12日—2022年1月9日

展覽分為“空間原形”、“城市挑戰”、“景觀創造”和“歷史對話”四個部分,探討安藤忠雄以“斗士”的姿態,持續挑戰大半生的建筑事業,以及他在耄耋之年對生命之“青春”的回溯解讀,以此呈現一代巨匠安藤忠雄的非凡成就和對未來的思考。
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
地點:北京木木美術館(錢糧胡同館)
展期:2021年9月10日—2022年2月20日

“意大利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由木木美術館與英國大英博物館聯合舉辦,展品主要有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近50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紙上作品真跡,包括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提香和拉斐爾在內的眾多文藝復興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也有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并置,作為對文藝復興紙上繪畫的回應。
方道文山流——屬于方文山的創作之道與風格流派
地點:索卡藝術北京空間
展期:2021年11月21日—2022年2月20日

這是華語流行音樂作詞人、藝術家方文山國內首次藝術創作巡回展。展覽圍繞25首歌詞創作展開,呈現藝術家近期創作的逾100件重要作品,其中包括青銅器、陶瓷、琺瑯文字、印刷木雕、裝置藝術、雕塑、版畫、紙上作品等。
江蘇
純粹江南——蘇州歷史陳列
地點:蘇州博物館(西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起

從“城、史、人”三個方面展現蘇州萬年文明史、二千五百年城市史,溯源蘇州文脈傳承和地域文化。展覽共計展出文物1200余件/套,精品文物150件,吳王夫差劍、吳王余眛劍等重量級文物將亮相。
書畫蘇州:館藏歷代書畫精品詮釋江南文脈
地點:蘇州博物館(西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起

展覽精選60件/套書畫作品,在以通史為脈絡體現書畫的傳承的同時,尤其注重呈現蘇州本地的文化傳統。從唐宋寫經至明代,浙派、極具蘇州地方特色的吳門畫派,延伸到近現代張大千、吳湖帆。尤其鎮館之寶,元代《七君子圖》,時隔數年再度與觀眾見面。
羅馬:城市與帝國:大英博物館館藏古羅馬文物特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西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起

展覽細致呈現了令人心馳神往的羅馬城市意象。與此同時,雙方策展團隊也希望向公眾科普:羅馬文化不止體現在首都城市,它擴展在龐大帝國的廣闊疆域,也吸收和輻射著亞非歐文明。同時以中國視角,呈現羅馬人的生活方式。
糸——已知·未知的互文
地點:蘇州博物館(西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2022年2月6日

展覽以“糸”(mì)為名,從蘇州的重要象征之一“絲”及比絲更微觀的視角出發,聚集國內4位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施慧、曹斐、王之綱的共12件(組)作品。
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展
地點:吳文化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15日—12月14日

呈現了百余件/套西安考古出土的各類唐代文物,透過衣、食、住、行等物質元素,讓觀眾了解大唐長安人的日常生活。
清代“四王”繪畫展(上)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1年7月—12月

清初畫派和畫家集群中,由王時敏、王翚、王鑒、王原祁組成的“四王”畫家群最為亮眼。他們活動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婁東、虞山地區,以摹古見長,山水畫主要繼承董其昌衣缽,師承元人體系,尤以黃公望為宗師,筆墨趨于傳統,法度嚴謹,底蘊深厚,頗得元人神韻,深受皇家青睞。
奈良美智:綠屋|橘屋
展期:2021年10月29日起(常設展)
地點:德基美術館

德基美術館“特別展出”項目帶來日本著名藝術家奈良美智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綠屋”和“橘屋”。作為奈良美智近三十年藝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兩屋”是自成一體的“奈良美智美術館”:融匯了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觀念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展出包括大尺幅經典油畫在內的近20件畫作、近600個玩偶及收藏物件。
璀璨惟揚——揚州考古成果展
地點:揚州博物館
展期:2021年10月26日—2022年1月3日

此次展覽展品時代貫穿新石器至明清時期,涵蓋石器、銅器、玉器、漆木器、瓷器、金銀器、玻璃器等多個種類。展覽通過120余件(套)珍貴文物,串聯文明之光、河海勾連等多個板塊,回顧揚州考古發展歷程,展示璀璨惟揚區域文明,滿足揚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蒼枝新篁”徐秉方藝術展
地點:常州博物館
展期:2021年10月15日—11月21日

徐秉方,1945年生于常州,2009年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州留青竹刻代表性傳承人”。展覽包括“毗陵竹翁”“君子匠運”“玉人容姿”“浮世清歡”“遠山虛云”五個部分,展出徐秉方所作竹刻、書畫、壺刻精品,共130余件(組),題材包括草木花卉、人物、山水及生活雅趣。
浙江
《金石書畫》系列展覽(第五期)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書畫廳
展期:2021年10月29日—11月28日

展覽分碑帖、書法、繪畫、文獻四個門類,其中碑帖和書法部分,設有“清儀遺韻——張廷濟鑒藏善本碑帖”和“張宗祥與《論書絕句》——紀念張宗祥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兩大專題。值得一提的是,該期展覽借展到了首都博物館藏清儀閣舊藏南宋賈似道刻《宣示表》原石。此石自明代萬歷年間杭州葛嶺賈氏半閑堂舊址出土后,歷經四百多年滄桑漂泊,今又重返故里展出。
碧玉流光——龍泉青瓷制釉技藝古今對比展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14日—11月14日

展出的數十件古代龍泉青瓷皆為精選,如南宋龍泉青瓷鳳耳瓶、南宋龍泉青瓷出戟尊、元龍泉青瓷玉壺春瓶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展覽以古今對比為切入,將古代龍泉青瓷精品和現當代優秀之作一同呈現,以工匠精神表達人類非遺的不朽與傳承。
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
地點: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
展期:2021年10月23日—2022年3月31日

展覽共展出文物218件(套),以蘭若寺大墓考古發現為主,同時展出宋六陵、風車口南宋墓地、南宋鄭剛中墓等墓葬的考古發現作為對比。
人與神——神秘的古蜀文明
地點:浙江西湖美術館
展期:2021年9月17日—2022年1月4日

展覽以古蜀王國兩個最重要的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出土的典型文物為載體,共展出包括青銅頭像、青銅面具、金箔飾物、各類玉器、陶器等文物139件/組(其中一級文物65件/組),從古蜀先民的物質生活,到溝通天地的“巫”與祭祀,再到神秘多樣的“神”,以勾勒中國西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古蜀歷史文化的發展面貌。
山東
山水清音——清代初期山水畫展
地點:山東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12月31日

展覽以“清代初期山水畫”為主題,匯集館藏清初至康熙末年山水畫作近60幅,以創作年代為序展陳,并兼顧畫家群體和繪畫流派的風格特色,既有名家妙品佳構,亦不乏一般畫家精心之作,或巨軸大幅,或小冊長卷,形制不一,面貌多樣。
山西
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銅鏡展
地點:山西青銅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19日—2022年3月13日

展覽共展出銅鏡及相關文物近200件,通過實物與場景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古代銅鏡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銅鏡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始現,一直沿用至清代。此次展覽以歷史脈絡為主線,由天工開物、見日之光、繁華入鏡、照見生活四個單元組成。
天下云長——關公文化展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期:2021年10月29日—2022年2月27日

展覽立足山西的文物、文化資源,同時匯集河南、甘肅、安徽、重慶5省市9家文博單位收藏的文物精品130余件組,從更宏觀的文化視野展示關公文化及其當代意義。
廣東
應時而作——中國傳統時節繪畫展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26日—2022年2月16日

此次畫展致力于使觀眾在時節的繪畫中品味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探究作品題材內容與寓意,探尋藝術與文化習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紅樓夢》文化展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29日—2022年1月9日

通過126套古籍文本、58幅書法繪畫、128件文物器具,全方位地為您展現封建末世的人物生活、社會百態,《紅樓夢》的創作背景、文化環境以及和廣東的不解之緣。
不完美·加埃塔諾·佩謝
地點: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展期:2021年10月1日—2022年2月27日

展覽以跨越半個多世紀、近100件全手工制作的作品——涵蓋坐椅、桌臺、柜子、燈具、花瓶、產品設計、建筑模型、樹脂畫和裝置等53件立體作品與38件平面手稿與攝影復刻版,將觀者帶入佩謝用濃烈的色彩、創新運用的粘性與彈性材料以及具象化的擬人造型揉煉而成的奇想世界。
湖南
吉光片羽——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
地點:長沙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28日—2022年1月3日

展覽依托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聯合湖南省內11家文博單位,共展出展品420余件(套),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碎片來共同構成近兩萬年以來的湖南陶瓷史畫卷。
重慶
百川匯流——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館70周年書畫精品展
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展期:2021年7月30日—12月31日

今年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館70周年。展覽精選了70年來各種渠道來源的館藏精品書畫70余件/套,含南宋《雜景院畫》、元《仙山樓閣圖》以及唐寅《仿韓熙載夜宴圖》等鎮館之寶。其中南宋《雜景院畫》首次全貌展出。
四川
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
地點:四川博物院
展期:2021年9月28日-2022年1月3日

展覽集結了10省48家文博單位,參展文物陣容強大,上起商代,下迄秦統一,以青銅器為主,包括金器、玉器、漆器在內共518 件(套)。其中,一級文物多達209件。展覽以長江流域自上而下的三個主要青銅文化圈為結構主線,通盤將展覽內容與長江水文、著名地理標志聯系起來,巧妙地烘托出“山高水闊、長流天際”的長江豪邁和“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長江氣質。
臺北
溥心畬書畫特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1年10月起

展覽分為“古今連線”、“西山逸墨”、“丹青志異”、“寶島采風”、“溥儒用印”等五個單元,呈現溥心畬畫作、自用印及相關藝術家作品近百件,呈現溥心畬的藝術特色與創作理念。
海外
美國
大紐約
地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PS1
展期:持續至2022年4月18日

展覽以47位/組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他們在這座城市中感到的歸屬或疏離,并透過他們的不同視角記錄城市所經歷的諸多變化,時間與空間、地理與歷史的相連。
重復使用、再生、回收:中國近代建筑展
地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展期:2021年9月16日—2022年7月4日

展覽通過包括模型、圖紙、照片、視頻以及近期收藏的約160件中國當代建筑作品的實體模型。呈現當今中國建筑的意義,并且探索現代建筑如何扎根于中國文化。
挪威
愛德華·蒙克:在時鐘與床之間
地點:挪威蒙克博物館
展期:2021年10月22日起

一座垂直建成的蒙克博物館將在挪威的奧斯陸海濱對外開放,它將成為全球范圍內,收藏愛德華·蒙克作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目前所有收藏品已搬遷完畢,新展覽“愛德華·蒙克:在時鐘與床之間”正在設計布展中。藏品包括42000多件藝術品和物品,開幕后將展出220多件蒙克作品。
英國
羅塞蒂的肖像
地點:霍爾本博物館
展期:持續至2022年1月9日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可能不是“拉斐爾前派”中最有才華的成員,但他也許是其中最浪漫的人。在展覽“羅塞蒂的肖像”展中,可以看到多件作品中模特擺出了與自身生活相似的文學人物的姿態。這種藝術與生活、人物與模特、主題繪畫與肖像畫的糾纏,突出了羅塞蒂作品背后的多重意義,也讓公眾看到了他繪畫藝術范疇之外的影響力。
普桑和舞蹈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展期:2021年10月9日—2022年1月2日

展覽講述了普桑在羅馬度過的首個十年,當時的羅馬還是一座縱情聲色的城市。普桑的固有印象被顛覆,歡樂和調皮、美酒和女人充滿了畫面,展覽把他塑造成卡拉瓦喬的法國表親,也是雷諾阿筆下舞會的先驅。
古代秘魯:穿越時間的旅程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期:2021年11月11日—2022年2月20日

今年是秘魯獨立200周年。展覽是大英博物館史上首次舉辦大型的以“秘魯”為主題的特展,共展出約120件文物,包括陶器、貴金屬器、紡織品和祭祀器等,呈現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6世紀秘魯地區不同族群的歷史、信仰與文化成就。
北齋:《萬物繪本大全》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期:2021年9月30日—2022年1月30日

葛飾北齋是19世紀日本最重要的畫家與版畫家之一,他曾為《萬物繪本大全》繪制了103幅畫稿,然而繪本終究沒有出版,這些未出版的畫稿反而得以長久存世,變成供人觀賞的藝術品。
康斯太勃爾晚年作品展
地點: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
展期:2021年10月30日—2022年2月13日

展覽從康斯太勃爾對云的研究開始,呈現康斯太勃爾藝術生涯末期的藝術作品,涵蓋油畫、水彩、素描、版畫等,以此呈現他晚年的繪畫風格。
法國
蓬皮杜:現當代館藏展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
展期:2021年8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展覽以時間為序,探究20世紀以來藝術的百年發展,通過標志性的作品,領略藝術創作的關鍵時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