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限電背后,需要關切的能源轉型與機制變革問題
2021年9月以來,我國多地陸續出臺力度不等的停電、限電措施,企業生產、居民生活等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東北地區快入冬時,連交通燈、電梯等在內的居民用電也遭停電,引起廣泛關注。
地方集中限電,反映出我國從煤到電的能源基本盤出現了較突出的供需失衡。其實,前些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缺電”、“限電”的情況并不鮮見。比如,2003年中國超20省電荒,南方多城商場停電梯,路燈開一半。全國性電荒在冬夏爆發兩輪,據估算給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超1萬億元。

2016年,黑龍江雙鴨山,煤車。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此次電荒依然由煤電矛盾引發。多年來,我國重視并大量投資可再生能源,再三強調能源轉型,何以缺電至此?為深究緣由,筆者國慶期間走訪多家電力企業,結合近兩年追蹤的中國煤電裝機、發電數據,以及“雙碳”戰略的政策走向,在此對其成因與對策給出“一家之言”。
從發電虧損到煤電價格倒掛的再“追問”
造成近期電荒的原因,分為幾個層次。首先,我國缺電與世界能源價格上漲關系不大。其次,缺電的直接原因是煤電價格倒掛,導致發電企業越發越虧,發電企業由此不愿購儲煤炭。第三,深層次原因是,我國地方政府對煤炭不尋常的嚴重依賴,使得傳統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發展路徑沒有根本改變,一有機會就冒頭反彈。同時,近期我國煤炭產業非正常的高利潤與高價格需要合理解釋。另外,相關因素但非根本原因還包括:國際訂單造成工業用電增加、國家“雙控”要求,以及在發改委近期對“雙控”紅黃綠燈警告制度的壓力下,地方為“趕作業”而限電。
首先,我國缺電與世界能源緊缺、價格上漲關系不大。
最近數月,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和消費恐慌持續蔓延。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從疫情中復蘇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由一系列共同因素導致:上游發達國家紛紛大放水,使得全球通脹壓力倍增,在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大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可避免;各國政府經濟刺激計劃,也意味著大規?;椖康母M與制造業訂單增加,這直接帶動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長,國際天然氣、國際煤價一路飛漲。
此外,這也與一些地區的氣候導致可再生能源供給不穩不足有關。以天然氣價格為例,經分析,其價格上漲,雖有歐盟今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不足、急需天然氣的因素存在,但實際仍屬能源大宗商品資本市場的哄抬。歐盟主要國家,如德、法等國,可再生能源占比很高,去煤速度非???,穩定后備性能源發電保障少,近期由于氣候等因素影響,新能源出力下降,電價乃至發電量大幅波動。同時,能源電力的“發、輸、變、配、用”等環節,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很多國家疫情期間缺乏勞動密集型的能源產業鏈上的工作人員。比如,現在英國汽油奇缺,就因嚴重缺乏運輸汽油的卡車司機。這些狀況與我國今年缺電的成因并不類同。
全球能源價格上漲,還是源于投機資本利用宏觀經濟恢復、能源需求見旺的預期操控市場。雖然我國進口煤炭,但規模有限,不會對我國燃煤發電量產生決定性影響。2021年上半年,中國煤炭產量為19.49億噸,同比增長6.4%,同期全國累計進口煤炭1.4億噸,同比下降19.7%。從直接因果關系看,國際能源緊缺構不成我國煤價上漲至兩倍及以上的根本原因。
其次,電力緊張的直接原因是,電廠發電虧損,從而發電意愿不足,電力供需失衡。
從供給側說,今年年初以來,動力煤價格持續走高。煤炭是市場價,電價是國家管控相對固定的,電廠購煤成本增加,煤電價格倒掛,電力企業發電的成本性虧損使得作為經濟主體的電力公司的發電意愿陷入低潮;從需求側看,在疫情影響下,中國制造業收到的國際訂單增加,使電力需求大幅提升。供給與需求此消彼長,失衡在所難免。筆者走訪了解到,發電企業普遍發一度電虧損0.1-0.2元?!笆袌雒骸彼翢o忌憚“隨行就市”,而發電企業卻因國家政策和限價原因必須承擔價格倒掛的虧損。這一局面值得反思。
據統計,我國煤炭等能源的供給,實際與去年基本持平,但煤炭價格與利潤卻大大增加。
煤電價格倒掛有多嚴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暴漲2471.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145%,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5.3%,這讓發電企業無法平衡收支。因此,對于煤炭等傳統能源,為何有如此高企的價格與利潤,需要追問一個合理的理由。
第三,此次“限電”深層原因是,我國對煤電依然嚴重依賴。
詳細分析煤炭價格走高的原因,可發現,今年我國能源供應對煤炭的依賴遠高于去年。2020年,雖說我國火電裝機占比已降到56.58%,其中煤電裝機占比降至49%。但火力發電量占比仍接近68%,今年上半年煤電的發電占比又升至73%。這樣的電力生產結構,決定了電力消費結構的非清潔性。如果此時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價格再異常波動,我國的電力價格便會導致類似近期舉步維艱的狀況出現。
國家統計報告顯示,“煤炭需求保持旺盛勢頭。1-6月份,全國煤炭消費量同比增長10.7%,煤炭供應總體穩定,煤炭庫存有所下降,煤炭價格高位運行?!笨梢?,今年上半年雖然煤炭需求上漲,但并沒有極端異常。而能源結構中對煤炭的依賴,卻易促發煤炭價格異常飆升。
高居不下且不斷反彈的煤炭發電依賴,長期更令人擔憂。例如,2020年我國煤電裝機首次降到50%以下,風電和光伏發電加起來有超過24%的裝機量,但發電量加起來只占總電量的9%多一點,整體貢獻很小。對煤炭的“路徑依賴”,實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最大障礙和關鍵因素。
此外,此次“限電”與某些地方政府的碳排放“雙控”有關。
并非所有“限電”地區都缺電,部分地方政府因擔心“雙碳”戰略與“雙控”要求不達標被問責,也進行不合理的“達標沖刺”。
中央氣候變化新政落地給地方政府帶來壓力。為掌握各地減排力度,盡最大努力完成“雙控”目標,國家發改委實行定期通報和督查制度,發布“紅綠燈表”。根據對各地區上半年能耗“雙控”的巡查,公布了廣西、廣東、江蘇、浙江等地能耗不降反升的情況。走訪中,我們了解到,西南某省之所以做出“運動式減碳”的動作,主要是去年該省上馬不少高耗能項目,既希望能“本地電本地用”,增加本地自然資源的GDP貢獻度,同時又提高碳排放基數,為今后碳達峰“預留空間”。但由于今年嚴格“雙控”監督,該地方政府原來的“算盤”不好打,只好“運動式減碳”。
改革過程中有“陣痛”,但要堅持改革方向
首先,要解決今年“限電”的短期矛盾。
不管從電力需求側看,還是從能源供給側說,此次缺電都是“多因一果”的耦合事件。這種情況以前發生過,今后也會經常發生。因為,可再生能源時代已來臨。當前歐洲國家也面臨傳統能源已漸退場,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局面。但氣候變化問題要應對,中國的大國責任要承擔,不能為一些暫時的困難,戰略性退回對煤炭的依賴。
當然,燃眉之急仍需“燃煤”應對。當下,我國從周邊國家緊急進口煤炭、天然氣等應急能源,同時,山西省與14個?。▍^市)簽訂四季度煤炭中長期保供合同。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貢獻。開源同時要節流,大力宣傳節能減排不放松。
長久以來,我國形成了“市場煤,計劃電”的機制?!坝媱濍姟庇衅浔U厦裆?、穩定產能的意義所在。但對“市場煤”價格也不能聽之任之。對能源供給側的非理性漲價行為,必須有政府的跟進監管和規制。
九月限電發生后,煤炭價格仍快速上漲,連創歷史新高,截至十月中旬,已較9月初翻倍,較年初的價格更是上漲3倍。煤與電的價格倒掛危局進一步加劇。
好在國家發改委于10月19日晚間打出重磅“組合拳”,對煤炭價格實行干預,組織召開煤電油氣運重點企業保供穩價座談會,強調嚴厲查處資本惡意炒作動力煤期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發出后,10月19日晚,鄭醇、焦煤等多家主力合約應聲下跌。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充分運用《價格法》規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對煤炭價格進行干預的具體措施,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边@些依法行政的舉措,將有效應對能源大宗商品的金融逐利勢頭,暫時解圍當下的困局,也能警戒今后的能源價格非理性波動。
“雙碳”和“雙控”的長期總目標絕不能動搖。最近,習總書記在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不僅是電力行業,鋼鐵、煤炭行業均對新上馬項目進行限制。這不僅反映了“雙碳”目標對指導投資決策的重大意義,更體現出中國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實現能源結構退煤化轉型的決心。
需要明確的是,今年缺電的真正原因,不是我國能源或煤炭物理性短缺,而是煤電價格倒掛。因此,要繼續從理順煤電關系的角度進行體制改革。如通過浮動電力價格適當傳導能源成本,促進全民節能成本意識,但同時必須嚴格監控煤炭企業的非理性抬價。此次限電問題,本質是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某些地方政府既想發展傳統資源經濟,又不能兼顧好今年“雙控”目標的嚴格要求所導致。
作為碳排放大戶,火電發展仍須受到嚴格限制,決不能松綁。不能因一時煤價上漲而大力批準與建設大量新的火電機組。因火電機組一旦上馬投運,短期內很難退役。正如許多能源院士、專家,如杜琬祥、楊富強等所說,我國原有火電裝機已足夠“十四五”所用?!霸瓌t上’十四五’ 除技術儲備和示范工程項目外,不再核準新的煤電項目?!?/p>
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國目前新火電裝機量巨大,與世界經濟大國不匹配。地方政府的“雙碳”推進步伐依然緩慢。例如,山東省“十四五”規劃當中,煤炭使用只減少10%,而山東應該是中國最大的煤電利用地。由此看,“雙碳”戰略達成,仍會比較艱難。因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對煤電的結構性替代還很脆弱且易反彈。
可以對照歐盟一些國家激進的清潔能源計劃。西歐國家相對缺少化石燃料,歐盟的經濟引擎德國,至今仍是歐洲最大煤炭消費國之一。德國政府計劃到2038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共計84座。這樣的舉措,不可謂不激進。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要提供該國65%至80%的電力。其實,202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凈發電量占比已超過50%。英國清退煤電的步伐更快,原本計劃在2025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今年早些時候,英國又將這一目標提前到2024年,煤電占比迅速下降到2020年的1.8%。法國計劃今年徹底淘汰煤電,由核電供應70.6%的電力。能源消耗大國美國在拜登上臺后,承諾到2030年,美國溫室氣體較2005年排放減少至少一半,并承諾2050年凈零碳排放。
而我國對火電建設和裝機仍高度依賴。考慮到我國目前仍有約1億千瓦在建和核準未建的煤電機組,未來我國可再生能源使用遇到歐洲等國當下發電不穩定的困難時,極易轉向原有的路徑依賴——回到擴大煤電裝機的老路上。這萬不可以,但現在看來也極易發生。
要嚴格執行現有環保、電力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就是我國的環境保護和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從去年到今年,由于“雙控”目標之艱巨,發改委警告相關省份,加劇了各地限電沖動。而“雙控”目標本質上非常重要和必要,堵住了原先僅規定碳排放強度而未規定碳排放總量的漏洞,讓一些地方政府通過高耗能、低水平項目重復建設拉動GDP的打算落空。這固然帶來了短期用電陣痛,但如果不堅持“雙碳”戰略與“雙控”目標,短痛就將變成長痛。當然,法律法規也包括《電力法》強制有序用電的要求,要保證居民基本生活用電。如東北此前限居民用電,雖有當地一些具體原因,但本質上違法違規,應當禁止。
關于煤電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問題,要加大對地方政府的問責。地方政府應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為自己設計匹配“雙碳”目標、比中央更加嚴格且非技術中立的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發揮地方主觀能動性,“自下而上”倒逼煤電退出,加速可再生能源發展。2020年,我國30個省區雖都已完成國家下發的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但由于目標設定較低,其對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等義務主體增加的消納壓力不夠顯著。地方應根據自身條件,逐年加大電力供給側的改革力度,讓煤電價格實現部分聯動。電力價格飆升,將一定程度增強終端用戶節電意識,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價格杠桿作用。
數字化時代,需要精細化管理電力供給側與需求側。這包括經濟管理和數字化的使用。在堅守不能對生活用電隨意停電的原則下,在消費側,應推廣精準消費APP,實現“氣電互補”供熱等。家用電器如新型空調等,均應具備通過APP實現遠程開啟的功能。相應地,建立負荷調節控制中心,遠程調節這些可控負荷,實現“荷隨源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