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造風景|從共享單車到“僵尸”單車
在城市的路邊等一些地方,時常能看到一些共享單車的“殘骸”,它們靜靜地躺著,注視著人間的車水馬龍和喧囂吵嚷。匆匆走過的路人,很少會向這些“殘骸”瞥上一眼,面對一副副銹蝕沉重的“鋼鐵骨架”,清掃街道的環衛工人也是無能為力。
這些廢棄在城市角落的共享單車被形象地稱為“僵尸”單車,它們由于各種原因在喪失了正常的騎行功能后,便自動脫離了共享循環鏈,開始承受荒廢的命運,時間一長,雨淋日炙,自然滿目瘡痍,乃至慘不忍睹。

路邊的“僵尸”單車。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中國于2007年引進公共自行車系統,當時移動互聯網尚未普及,投放在戶外的單車要依靠電子車樁進行借還管理。杭州是公共自行車的先行城市,當時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由政府投資,依托公交集團建設運營,結果大獲成功,受到市民、游客的熱烈歡迎,為其他城市提供了經驗和借鑒。2010年,常州永安成為首個承包公共自行車的民營企業,仍然以有樁單車為主。
與無樁共享單車相比,有樁公共自行車的便捷程度和活動范圍受到很大局限,無論借騎或歸還都必須找到覆蓋區域內的固定車樁。今天想來,這種租賃形式雖然顯得過時,但可以避免“僵尸”單車的出現。
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互聯網共享單車行業在2017年迎來了暴發式增長。據統計,當年上半年,市場融資金額高達104.33億人民幣。截至2017年7月,基于互聯網租賃的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將近70家。同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韓正在街頭騎行共享單車的新聞,也讓企業和大眾看到了政府對于發展共享單車的支持態度,導致投資和使用熱情被再次點燃。
然而,由于資本的跟風投機和企業相互競爭,短短一年時間,數量巨大的共享單車被投放進市場,不僅造成資源高度飽和,而且單車質量參差不齊,造成諸多交通安全隱患,如隨意停放、擠占人行橫道、車輛損壞等等。
共享單車使用壽命有限,一個周期后,便會出現大批量受損單車,假如單車企業缺乏及時有效的跟蹤管理和維修,“僵尸”單車就會越來越多,成為難以移動的城市廢鐵。更有甚者,還會成為兒童遭遇意外風險的潛在誘因。
例如在2017年,上海一位上四年級的小學生在弄堂附近玩耍時,沒有通過官方APP掃碼就打開了一輛共享單車的機械鎖,隨后逆行發生車禍,不幸身亡。這起案件的主要責任當然在于小學生的頑皮淘氣,不過共享單車企業也很難完全撇清責任,所以法院最終判定那家共享單車企業賠償原告6.7萬余元。
除了單車企業自身管理因素外,共享單車使用者也是制造“僵尸”單車的重要變量。共享單車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于分時租賃的公共屬性,但偏有很多使用者喜歡將共享單車“據為己有”,最常見的就是破壞單車的原裝鎖具,然后加上私鎖。還有的人,為了自己出門時找車方便,故意把單車藏在暗處,即使單車企業管理人員也很難發現,更沒辦法維護。

綠地中的“僵尸”單車
“共享經濟”是這幾年備受追捧的一個概念,但究其實質,共享單車并非共享經濟,而是淪為了一場資本游戲。
典型的共享經濟應包含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這三個要素,其中產能過剩,即大量閑置的社會資源,是共享經濟的基礎。共享單車雖然具備了共享平臺、人人參與這兩項要素,但缺乏最關鍵的產能過剩,幾乎所有單車都是瘋狂增量的結果,而非過剩存量的有效利用。
共享單車市場經歷了2017年的迅猛擴張后,在2018年顯露疲態,大部分中小型單車公司難逃倒閉和被收購的命運,再加上日益凸顯的單車管理難題,政府開始出面將超量投放的單車統一拉到城市郊區的隱蔽地點集中堆放,以便后續處理。
從“風口”到“墳場”,攝影師吳國勇用系列作品《無處安放》記錄了這一戲劇化的過程,他走訪全國20多個城市,用無人機俯拍下那些規模壯觀的廢棄單車堆放點。《無處安放》系列作品在網上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很多人難以想象,本意是為倡導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的共享單車,如何變成了城市里一堆堆等待回收的“鋼鐵垃圾”。
共享單車企業遺留下的還有令人頭痛的押金退還難問題。早期互聯網共享單車企業都要向消費者收取一定費用作為騎行押金,但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融資手段,相當于企業為了擴張業務,借消費者的錢去生產新的單車,長此以往,風險自然疊加。
去年年底的蛋殼公寓暴雷事件背后隱藏的就是同樣的資本游戲邏輯,當互聯網企業利用技術創新綁定過多社會資源,同時毫無節制地冒險負債以實現業績增長,有朝一日一旦“翻車”,將會使全社會共同為之買單。
上述關于共享單車的種種問題,不是單一方面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企業、消費者和政府的三方合力,方能良性循環。愿城市里那些散落各方的“僵尸”單車能早日進入城市的廢棄物回收循環體系,愿消費者的押金不再無處討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