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滅火、開礦、造水庫一顆核彈全解決,這才是“世界核平”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收錄于話題#爆炸1個
眾所周知,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大幅促進了科技技術的發展。但雙方能維持冷戰共識,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都持有著大量的核武器。
廣島、長崎的兩聲巨響早已向全世界展示了核彈的威力,為此蘇聯只得緊鑼密鼓地打造了一批核彈。只是蘇聯雖然手握數百枚核彈,卻因為不能用作戰爭,只得另辟蹊徑。

蘇聯可就不一樣了,不僅做實驗,還打算用核彈向世界展示“蘇聯的暴力美學”。
蘇聯核彈第一次跨界,竟然是為了滅火。

1963年,在布哈拉*約80公里外,名為Urta-Bulak的油氣田發生火災。這座油氣田一天能產出1200萬立方天然氣,足以單獨支持一座大城市的運作。
當時,工人在11號天然氣井打鉆,鉆到2450米時竟無意頂穿了一個壓力異常高的天然氣層。在壓力下,嚴重的井噴事故不可抑制地發生,熊熊大火直沖天際。

在之后僵持的兩年時間里,工程人員還嘗試向11號天然氣井中注入水泥和各種化學物質,但效果甚微。工程師們每天都非常焦慮,這兩年浪費了的天然氣價值已經高達7500萬美元。

原來早在這之前,蘇聯就有多次地下核試驗的經驗,核能部認為只要當量與爆炸位置合適,一枚核彈就足以將氣井封堵。負責人聽到這個方案,嚇得冷汗都出來了,大火上再加上一顆核彈?這是要鬧個大新聞吧!

這個計劃不可謂不瘋狂,核彈從來都是帶來死亡的危險物品,即使用作核能發電也等于造了一顆定時炸彈,他們居然要用來封井救火?
核能部的研究人員深知這次操作難度,他們先后進行了兩次核爆封堵井噴的試驗,兩次試驗都大獲成功。
盡管如此,開始實施計劃時,他們仍是小心翼翼地在11號井附近打了兩口斜井,再往其中先注入隔離地下溫度的特制液體。
隨后,一枚三萬噸當量的核彈預冷后,被安裝在其中一口深1532米的井中。

23秒后井內剩余氣體燃燒殆盡,大火逐漸熄滅。工作人員進行預后工作時,檢測發現礦區未發現放射性物質沾染。

蘇聯報紙《塔什干報》在當時發表了一篇關于這個實驗的報道,這枚炸彈也成為了和平核爆炸(PNE)的一個經典例子。

花樣爆核彈也為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此,開鑿運河、河流改道、采礦、采油,多的是地方用得上核彈。

1965年,核能部在進行一次地下引爆核彈的試驗時,計劃順便幫水利部門修個水庫。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恰甘河灘,一枚14萬噸TNT當量的核彈在地下178米處被引爆。
在爆炸瞬間煙塵高達4800米,含有以Co-60為主的放射性沉降物約20%。煙塵散去,一個百米深的大坑逐漸出現,只需要簡單趕趕工,一個直徑430米的漏斗形水庫便成型*了。
*注:一同形成的人工湖總容量可達1700萬立方米,漏斗形水庫容量640萬立方米。

但人們仍然擔憂核輻射問題,蘇聯核能部部長斯拉夫斯基給出一個滿分答卷:他毫不猶豫地跳入新修建的水庫游泳。
這一下可真讓冷嘲熱諷的美國專家目瞪口呆,水庫很快投入使用,為附近工業區和農場提供源源不斷的水。

在1969~1990年間,蘇聯核能部又為采礦事業獻上了一計。在當時,要用普通炸藥粉碎100萬噸礦石巖塊,要鉆2~4千米巷道,1萬米深的井。
為達到這個目標至少需要50萬噸炸藥,所消耗成本就占去了礦場總價值的30~40%。核能部由此想到了核爆炸的實惠,他們對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了試驗評估。
他們先是在基洛夫斯克市北面20公里處,一片礦體厚度約30~60米,長200多米的礦石地段,進行了兩次試驗。
第一次試驗為單彈頭爆炸,威力約2.1千噸TNT當量爆炸粉碎了50×50×50米的礦段體積。第二次試驗設置為雙彈頭組合爆炸,每個彈頭各1.8千噸TNT當量,粉碎礦段體積提高到了50×125×90米,粉碎礦石數量遠超100萬噸,達到155萬噸。

核燃料消耗也不多,留下的放射性產物就更少了,影響基本可以忽略。蘇聯再一次挖掘出核彈的又一用途,而不僅僅將它視作一種可怕的戰爭武器。

在1976年德國工程師們也打算為埃及用核彈炸開一條運河,驚恐的埃及慌忙拒絕了。
美國人也曾想在阿拉斯加用核彈修建港口,但因為擔心會對北極圈帶來不好的生態影響而終止。
加拿大人同樣有過這樣的想法,為了采油將在千萬噸級的油田里引爆幾百個核彈,但最終在反核組織的大力反對下終止了計劃。

2010年時,蘇聯核爆封井的套路還被再次運用。英國石油公司的油井一直以來都在向墨西哥灣漏油,于是一些工程師提議用核彈炸掉油井。
美國能源署借鑒了蘇聯核爆封井的經驗,認為只要核彈的高溫融化巖層,然后凝固封住油井,確實可以達到封井的效果。不過因為蘇聯當時的井架結構與海洋油井大不相同,美國人試驗幾次失敗,計劃也因此流產。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將因此能源源不斷地想青藏高原內地輸送,改善干旱氣候。
可行與否還有待考證,但核爆炸的便利和巨大效應,確實能夠讓不少原本不敢想的計劃有希望成功。

不僅核爆炸,普通的爆炸在生活中許多領域都能有建樹。
爆炸是因為迅速的物理變化(或化學反應)被限制在有限空間內,巨大的能量引起氣體急劇膨脹達到爆炸效果,通常還會伴隨著強烈放熱、發光和聲響。
爆炸瞬時產生的巨大能量、沖擊力,就是爆炸中最需要被應用的。

在表面工程領域,爆炸壓涂就是因為高效廣受好評。方法是通過炸藥爆炸產生的高壓驅動金屬板高速撞擊粉末,使粉末壓實、牢固地附著在金屬板表面形成涂層。
爆炸焊接也是用同樣的原理,利用瞬時超高壓和超高速沖擊實現金屬層間的固態結合。不僅如此,爆炸在制作磨具上也有奇效。
將炸彈內充入滅火用的化學物質,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沖擊波加強滅火效果。
爆炸的運用小到生活,大到工程級的項目,只要脫離了戰爭,爆炸也沒想象中那么可怕。

有朝一天,爆炸也許真的可以成為藝術。
趙錚. 碰撞速度對爆炸壓涂涂層性能影響研究[J]. 爆炸合成納米金剛石和巖石安全破碎關鍵科學與技術, 2015.
Julian Robinson. Amazing footage shows the moment Russia used a nuclear bomb to create a reservoir... but ended up with a radioactive water supply known as the Atomic Lake. Daily Mail, 21 September 2017.
經福謙, 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幾方面實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官網.
原標題:《滅火、開礦、造水庫一顆核彈全解決,這才是“世界核平”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