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春禮談中科院扶貧:注重科技“造血”、綠色發展、志智雙扶

發布會現場。 國新網 圖
1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等介紹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出席發布會的還有中科院副秘書長嚴慶,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負責人、院扶貧辦主任孫命。
白春禮結合案例具體介紹了中科院扶貧工作的成效。
第一,中國科學院特別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貧困地區的產業升級。白春禮表示,一般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都比較差,底子比較薄,在這些比較差的地區要發展高端產業并不現實,只能走特色產業的路子。
比如在貴州水城,中國科學院幫助當地形成了適合當地資源特點的獼猴桃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六盤水市獼猴桃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不到2萬畝發展到2019年17.8萬畝,其中水城縣占10多萬畝。
白春禮介紹,在全國范圍內,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開發出了特色的獼猴桃品種,是一種專利品種,已累計推廣40多萬畝,技術輻射面積接近200萬畝,先后帶動了近20萬農民脫貧致富?!八垣J猴桃被當地群眾稱為‘脫貧的金果果’,非常受歡迎。”
第二,中科院堅持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生態恢復與產業融合。白春禮表示,生態的環境退化和經濟的貧困通常是互為因果,相伴相生。所以,要拔掉生態退化區的“窮根”,需要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堅持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之路。
他舉例,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嚴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種植玉米、紅薯等作物為生,傳統的耕作模式導致更多巖石裸露在地表上,耕地越來越少?!盀榱饲袛鄲盒匝h的鏈條,從1996年開始,我們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在環江縣城北肯福屯,設立了‘異地扶貧’的試驗示范區。以4600畝土山為依托,發展了適應當地特點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態產業,示范區內人均年純收入從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萬余元,超過了全縣和周邊地區的平均水平?!?/p>
這一生態扶貧新理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肯福模式”,這也為西南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也樹立了樣板。
第三,立足長遠,堅持志智雙扶,激發貧困人口致富的內生動力。白春禮提到,扶貧只能救一時之急,讓貧困人口樹立致富光榮的志向才是化解貧困的長遠之策和根本之道?!白屢粦裘撠毢苋菀祝热缃o他買一只羊,一下就可以脫貧了,可是羊死了呢?是不是又返貧了?類似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輸血’,關鍵是‘造血’”。
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著眼未來,部署教育扶貧和心理扶貧工作,目前在內蒙古的庫倫旗和貴州水城幫助共建了4所小學和幼兒園,提升教育水平。中國科學院在內蒙古庫倫旗開展各類心理幫扶活動,覆蓋了1500多個家庭以及當地的教師,一線扶貧干部等人群。中國科大也發揮教育特色,在中國科大負責的六枝特區開展教育培訓,教育扶貧和科普方面都作出品牌。
第四,按照第三方評估,堅持客觀公正。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研究團隊在深入開展實地調查與試驗示范的基礎上,系統研究了精準扶貧評估決策的相關理論、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服務支撐了國家和中西部一共22個省區精準扶貧的成效考核和決策咨詢。“從2016年以來,我們這個團隊已經連續5年高質量完成了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為實現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p>
白春禮最后表示,中國科學院將繼續統籌全院的優勢資源和科研力量,瞄準重點,聚焦難點,為鄉村振興作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