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短短20分鐘的科幻片,拿了一堆國際獎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問一個問題:
如果地球毀滅在即,只有一條飛船能逃到外太空。
你,且只有你能上去。
那,你去不去?
不去?那就是死咯,反正地球各種核爆、災難、污染……已經完蛋得不能再完蛋了。
去是吧?
好,今天這條短片,說的就是“去”。
可是,好像比死還難受哦——
AVARYA

短短20分鐘,而已。
但!
人家拿了一堆國際獎。

所以,有品,不能錯過,你懂的。
還是小語種,土耳其拍的。
但小語種,不代表水平低。
你看看這精致度,這是機器人,但五官都能顫動……


那么,這些球是干嘛用的?
故事說,一艘由上面這位智能機器人駕駛的飛船,將帶著主人公,探索銀河系。
尋找一顆和地球類似的行星。

里面為什么有個房子?
因為機器人太人性,為了主人不悶,就炮制了一棟地球的房子。
里面的擺設啊,家具啊,甚至是書籍上的灰塵,都原樣復制。
可是主人說……
我不想在這個房間多待一秒鐘!

你看看主人公的臉,秒懂。
動圖
因為他們已經找了很多很多年。
主人的眼睛已經皺的不能再皺,圈圈套圈圈(和肚臍眼很像……)。

每一顆找到的星球,就是前面那些小球。
每一顆,都不對。
不是人類覺得不對,而是機器人覺得不對。
你一直說什么空氣太潮濕,什么日照時間太短……

不是。
明明找一顆可以生存的星球,就是人類的愿望,也是他布置給機器人的任務。
那這機器人要作什么妖呢?
主人百般懇求,它咋就是耍態度呢?!

問一個小問題:
你知道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嗎”?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你可能會問,啥玩意繞來繞去的,這三條很偉大?
很。偉。大。
因為很多與機器人、人工智能有關的科幻故事,都會參考這三定律而編劇,目前好像還沒看到能超越這三定律討論人機關系的故事(Sir想不起,如果你有發現歡迎留言)。
這故事,也是在這基礎上產生的。
(人機關系這個議題其實很當下,你是年輕人,你得關心)
你看,無論現實還是小說,機器人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人類服務。
人類作為創造者,理所應當地享受這種優待。
同時,也擔憂他們會有反叛的一天。
好,說回故事。
故事里的機器人,倒沒有反叛,它相當忠實。
但編劇似乎有意討論一個問題就是——
忠實,就不會讓人類受罪?
這位主人公,簡直生不如死,天天幽閉恐懼。
而且由于機器人太忠實,他也無法改變指令。
他想退而求其次,隨便找個星球住下,機器人又不讓:
對不起,主人。
它不(完全)符合生存條件,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長期符合生存條件;

對不起,主人,你可不能傷害自己……

人類終于想到一招,有點厲害,哈哈。
說到這插一句……
你猜,他們已經星際旅行了多少年?
雖然主人公看起來很老,但也不會超過人類壽命的長度吧?
猜錯了。
要知道,科技可以冷凍,可以休眠……實在不行,還可以克隆。
為了保證時空遷移不對主人的身體造成傷害,主人的靈魂和意識已經被取出,放到一個機器制成的身體里。
和那部《月球》的設定很像,這位主人公,也被克隆了無數個。

還是雙重的。
第一重,就是主人公的逃跑計劃。
(此處開始,如果你怕劇透不看了,Sir完全沒意見)
主人對機器人說,不是我被克隆了嗎?
那么,你就把我這個克隆體丟下地球行不行,就當我壞了!
(是的,經過主人反復磨,機器人答應帶主人回地球看看)
可行嗎?
參考三定律,這招可行。
機器人終于點頭了!

當然沒有。
在降落地球的這一刻。

遠方,還依稀出現了人類!
(Sir看到這已經猜到了,所以你要不猜一下,再往下看)
3
2
1
猜到了吧。
遠處走來的,也是他。
不,他“們”。

而機器人仍然帶著他的靈魂和意識,以及一堆克隆體,永遠漂浮在銀河系里。
一切就像一個莫比烏斯環,反復無窮。

也同意它確實是一個探討人機關系的好故事。
它沒有很套路地黑化人工智能,也沒有很平庸地矮化人類智商。
人類已經盡力了……
但盡力也就這樣了……
它讓我們細思極恐的是:
即使是人類最珍視的自由,最期盼的永生。
都可能在我們能想象的未來“人機關系”的射程之外。
在某一種可能性下,它們可以變得毫無價值。
而另一個維度是——
孤獨。
人與機器,總有差別,平時溝通好像沒啥問題,各種體貼照顧。
但一定!存在!差別!
(也有毫無差別的人機關系,比如《星戰》,但那叫太空歌劇,不算硬科幻)
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就曾說過:
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哪怕她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尸走肉的感覺。
而一旦體會到這種差別,人類就會感到深深的隔閡。
而那種隔閡,就是真正的孤獨。
它可能永遠不背叛,但一定有一些人類的終極命題,它無法體會,于是指令和安排就可能變形。
在這一絲絲的“差別縫隙”里,就可能誕生細思極恐的故事。
機器人,相信我
健康不只是一個能運作的身體

編輯助理:貧民窟的百萬雪糕
原標題:《它國外拿獎拿到手軟真不是炒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