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38人喪命,這片曝光了“時尚的代價”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又是一年雙11。
估計很多人的購物車里,都躺著一類最常見的商品——衣服。
五花八門的優惠活動,引誘我們買買買到停不下來。
其中,主打「便宜好看」的快時尚品牌,更是迅猛收割我們的錢包。
雙11成交額,分分鐘破億。
但你是否想過,這些品牌怎么就撬開了我們的錢包,讓我們一買再買?
如此低廉的定價,是如何做到的?
有這么一部紀錄片,能解答所有疑惑。
它把快時尚行業的內幕,扒了個光——
《時尚代價》
The True Cost

因為它的素材,堪稱獨家猛料。
攝制組前往一線工廠實地調查,還采訪到不少快時尚從業人員,試圖挖掘出鮮為人知的行業真相。

這完美概括了,人們對衣服永無止境的購買欲。
但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衣服嗎?
說到底,還是喜新厭舊的心理在作祟。
而快時尚品牌的出現,正是把這種大眾心理,利用到了極致。
原來的服裝店,一年只有兩個季節集中上新。
快時尚呢,有52個季節,幾乎周周都有新貨。

人們為快時尚買單,用最低的價格,最快追上流行趨勢。
只要不停地買買買,就能一直擁有快樂。
但是如此低的定價,如此頻繁的上新,是如何實現的呢?
答案就在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

留意衣服里的標簽,你會發現它們基本都產自中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
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盡可能降低成本。
服裝商看中的,是哪家工廠出價更低,至于生產環境和工人權益,他們并不在意。
而這些最低價的工廠,往往建在簡陋破舊的大樓里,到處是安全隱患。
因此釀成的悲劇,并不少見。

1138人喪命,2000多人受傷,堪稱服裝業史上最重大事故。
死者都有統一的身份:快時尚品牌外包的服裝廠工人。
事故牽扯到27家服裝品牌,包括Zara的母公司的Inditex、西班牙時裝品牌Mango、加拿大百貨巨頭Loblaw、丹麥工作服制造商Mascot等。

悲劇為何在這里,頻頻爆發?
其實,大樓崩塌之前,已經有人向上級匯報,墻壁出現裂縫。
但工人們還是被強制叫回去工作。
因為,沒人關心她們的死活。
說白了,偷工減料,無視安全法,已經成為工廠里習以為常的事情。
工人們的基本工資沒有保障,連工作環境也危機重重。
誰能想到,商店里光鮮亮麗的衣服,是工人用命換來的?

在Rana Plaza大樓倒塌事件之后的一年,也是時尚業史上最賺錢的一年。
全球的時尚業,已經達到每年3萬億的收益。
孟加拉國,也因此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
正是因為它的人工價,全球最低。
可悲的是,一次大樓倒塌、上千條鮮活的生命,都沒能換來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問她怎么看待孟加拉國服裝廠倒塌事件?
結果,原形畢露。
她擺出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姿態說道:「沒有這個工作,他們可能去做更壞的事情。」
再輕描淡寫地評論:「縫衣服本身沒有危險,是一個較安全的行業。」
幾句話,已經將資本家的冷血、發達國家的輕蔑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們從未踏入過工廠車間,也并不了解工人的需求。
所以,攝制組就真的來到了孟加拉國的外包工廠。
親自采訪當地的工人,讓全世界看清真相。

這些工人有85%是女性,日薪僅僅不到3美元。
可能有人要問,既然待遇沒有保障,不能靠自己爭取嗎?
23歲的史瑪就曾經試過,但下場很慘,幾乎頭破血流。
她組建過工人聯合會,反映了生產安全問題。
管理層收到意見后,帶著三四十個人,拿著椅子、棒子、剪子把她們揍了一頓。
極端的暴力管控,造就徹底的絕望。
她們怎么敢再去反抗?

導演采訪了美國勞工部的工作人員。
她透露了一個令人窒息的現象:
如果勞工部質疑這些大公司的運作,對方會給出一套非常漂亮的說辭。
「我們要求所有工廠尊重地方最低工資相關法,以及所有當地的法律。」

當勞工部起草「正常工作環境和公平競爭法」法案,向議會提交的時候,那些大公司就不干了:
「不行,這是阻礙自由貿易!」
他們甚至因為這件事打過官司,最后當然是贏了。
法律保護這些公司的利益,但是工人的利益呢?
沒有廉價勞動力,就沒有今天暴利的快時尚行業。
這一點,大公司心知肚明,但他們依然選擇無視工人們的訴求。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廉價勞動力別無選擇,只能為工廠打工。
一個血汗工廠出事了,他們還可以去找下一家。

日以繼夜地壓榨出一件件便宜又時尚的新衣。
但正如片名所指,「時尚的代價」又何止是血汗工廠?
還有更加深藏不露的——環境污染。
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時尚業已經是當今第二大污染源,僅次于石油業。
首先,就是生產地的污染。
在印度坎普爾,皮革廠每天都要將至少5億噸被化學廢料污染的廢水,排放到河水中。
這些廢水流到農場里,也流進了老百姓的水井中。
各種各樣的皮膚病、癌癥,隨之發生。
工人們掙來的錢,全部拿去看病。

由于快時尚服裝質量堪憂,又是潮流產物,導致很多人只穿一個季節,就把它們扔掉,再買入新品。
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紀錄片中給出了一組數據:
一個美國人每年會扔掉大約37公斤的衣服。
意味著,每年僅從美國就產出超過1.1億噸的布類垃圾。
其中,有不少材料難以降解,會在垃圾堆里待個200年以上。
這就是「扔了也不心疼」的代價,苦果要整個地球去承受。

也不是。
覺醒的從業者,開始浮現。
影片采訪了一位公平貿易時裝品牌的CEO,莎菲。
她去過孟加拉、印度、菲律賓等地的工廠,見識過西方時裝大公司是如何壓榨工人的。
所以,在挑選供應商的時候,她的硬性條件就是,要關注環保、女性議題、工人社會的進展。
這些,也逐漸成為了她品牌價值的一部分。

企業固然是為牟利而生,但保障工人權益、保護生態環境,本就是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只不過有這樣覺悟的企業,還是太少。
那么,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些什么?
魚叔還記得,片中的女工史瑪,對鏡頭提起了那場2013年的工廠慘案。
她聲淚俱下地說:
「我希望,再也沒有人需要這種用鮮血織成的衣服。」
「不應該再有工人這樣死去。」
這是一個工人為基本人權的吶喊,也是一個媽媽對孩子未來的擔憂。

說到底,想避免慘劇再次發生,不僅要靠企業良心發現、擔起責任,更要靠有關部門更加嚴格的監管,不再縱容惡行。
影片結尾,有三處十分諷刺的對比。
上一個鏡頭,是工廠里疲憊麻木的工人;
下一個鏡頭,是瘋狂搶購的人群、光鮮亮麗的消費者。
如今,購物節只不過是把線下的搬到了線上重演。



不是為了勸說大家不買東西。
而是為了提醒:在這些光鮮亮麗的行業背后,有容易被忽視的巨大代價。
無論是壓榨勞工,還是污染環境,這些問題都值得被看見。
買買買之余,也記得反思。
希望有朝一日,「時尚的代價」不再如此殘酷。
全文完。
原標題:《死了1138人的黑幕,被這片曝光了(與你我都有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