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從東方來|而立浦東,中國王牌
編者按:30年崢嶸歲月,30年砥礪奮進。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澎湃評論部即日起推出特別策劃《風從東方來》,全景展示浦東30年開發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入剖析“浦東樣本”“浦東奇跡”的時代密碼。此為系列第一篇。
我生在浦東,家的北面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黃浦江,江的對面就是浦西。小時候,大人把去浦西叫“去上海”。家的南面有一條寬闊的大道,與黃浦江的走向平行,但是,這條馬路卻成為上海城鄉的分野:大道的南邊便是農村,便是川沙縣的轄域。那里是田園牧歌所在,阡陌縱橫,小河流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在春風里招展,白粉蝶飛舞……
這就是開發開放之前的浦東,大上海的榮光似乎與這片土地無關,一度黃浦江像天塹一樣隔絕浦東的發展。然而,奇跡在1990年之后發生了,之后,浦東成為中國改革的排頭兵、試驗田、風向標。而立之年的浦東已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被放到了書寫中國奇跡的大文章中。
浦東,在危機中奮起
1980年代,改革初興,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躁動的時代,深圳、珠海、廈門、海南、汕頭5大經濟特區在南中國一字排開,借著政策紅利,勢頭正猛,南風勁吹。“下海南”、“去特區”還有電子表、walkman,以及特區里真真假假的發財故事,成為時代的沸點,撩撥著人心。
而彼時作為共和國經濟長子的上海,卻陷入了增長的低潮期中。彼時,上海一年上繳財政占國家財政總收入的1/6,還生產全國1/10的工業產值,但是,上海本身因為投資不足、技術更新慢、基礎設施欠賬、民生欠賬等原因進入發展緩坡。當年,上海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改革開放之后,一名老華僑回到上海,發現上海還是那個“老上海”,幾十年沒有大的改變,能看到的景致還是外灘、城隍廟、南京路……
1988年,剛剛擔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在政府內部講話中直言:“現在一天我們收到100多封人民來信,都是講糞便橫溢,垃圾成堆,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要爆炸了。”“到上海來了后,這三個月的白頭發比什么時候都多。”
上海新的發展空間在哪里?上海新的增長點在哪里?
前有沉重的城市建設欠賬,撞到上海發展的天花板,后有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的追趕。那段日子,可能是上海的危機意識最強的日子。
當時間走到了1980年代末期,國際、國內環境也在驚濤拍岸中起落。
蘇東劇變的多米諾骨牌已經開始倒下,國際環境發生了雪崩般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在經歷了10余年高速增長之后,將如何繼續?國際上在觀望著中國的走向。中國人也在期待指示下一步的航程,世界的社會主義的命運也在等待著中國的答案。
1990年的春節,上海下起了南方并不常見的大雪。正在上海過春節的鄧小平,在除夕之夜微言大義地提了一個開放性問題:“請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樣大的動作,在國際上樹立我們更加改革開放的旗幟。”
11年前已經在中國的南方“畫了一個圈”的這位老人,此時心中已經醞釀另一番鴻圖,這一次是在上海。當年2月13日,鄧小平在回北京的列車上向上海的領導挑明開發浦東的建議:你們搞晚了,但現在搞也快,上海條件比廣東好,你們的起點可以高一點,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就在鼓動改革開放這件事,膽子要大一點,怕什么。
中國必須打出王牌,上海必須闖出一條新賽道,這是時代之問,也是上海當仁不讓的責任。
二層小樓里的“小政府”基因
位于陸家嘴浦東大道上的浦東文化館,老上海人還是習慣性地叫它的老名字——“俱樂部”。“俱樂部”西邊有一幢破舊的兩層小樓,當時是倉庫。在那個春天里,它等到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在中央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后,上海市委當即決定在浦東建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于是看中了這塊“寶地”。
1990年5月3日,浦東開發辦公室在浦東大道141號的這棟二層小樓里掛牌。時任上海市浦東開發領導小組成員的沙麟,這么回憶過開發辦草創的日子:“浦東開發辦還沒有食堂,開發辦就在對面的浦東中心醫院食堂搭伙吃飯。有時工作時間晚了,就到路邊的一個小攤上吃一碗牛肉拉面。”
這幢二層小樓成為之后浦東開發的“小政府、大社會”的縮影,也為之后全國各地開發區、招商引資“種了試驗田”。
開發辦的辦公條件很簡陋,但浦東規劃的大手筆,卻一點也不簡陋。陸家嘴規劃在全球范圍內招標,集思廣益,中國、意大利、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設計師各自拿出規劃設計方案。陸家嘴的規劃集納了世界頂尖智慧,也展示浦東開發海納百川的胸襟,可以說,陸家嘴的中央花園、天際線成為日后中國各地CBD開發的“打樣間”。陸家嘴的高樓里深藏著中國的雄心,也讓上海具備了和世界一線城市比拼的視野。
當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成為浦東的真實寫照:熱血風標語橫空出世,打樁機轟鳴,壓路機碾動,焊花飛舞。張楊路、楊高路、龍東路等數條浦東的大動脈貫通,大地散發著簇新的氣息。黃浦江上的大橋越建越多,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的斜拉索成為上海的新琴弦。浦東的天際線改變了,先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東方明珠塔,再是挺拔的金茂大廈,再后來是“陸家嘴的三件套”。
上海越長越高,浦東的精氣神越來越旺。
彼時,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時開建的工地最多時達到2000多個,塵土飛揚中崛起一個新的浦東。1997年5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來到浦東,看著一路上的工地吊車,他打趣說:不妨讓仙鶴(CRANE同時有鶴和吊車的意思)作為上海的市鳥。
因為有了浦東的速度和高度,世界一掃對中國懷疑的眼神——上海做得到!社會主義的中國做得到!
勇立潮頭不停息
站在潮頭的浦東,并沒有停下腳步,在30年時間里不斷自我加壓,在不同賽道上跑出了好成績,完成中央部署的一次次重任。
2005年,國家綜合配套改革戰略實施,浦東成為首個綜合改革試驗區。
2009年,浦東與南匯兩區合并,新浦東承擔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任。
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浦東設立,中國自貿試驗改革大幕正式開啟。
2019年,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
特別是2013年,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我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任,交給了浦東。
從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到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到臨港新片區,上海浦東一路奔馳:先行先試,挺立潮頭,率先探索制度型開放,為全國探路。
2013年,浦東推出了我國第一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列明190條外商投資特別管理措施。隨后,負面清單逐年瘦身,2020年版已減到30條。備案制改革讓外商投資辦理時間由8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如今在浦東,95%以上的外資企業通過備案方式設立。“一網通辦”。2018年,浦東線上327項區級涉企審批事項100%實現了“不見面審批”。
在浦東開發之初,“一天能批四五塊地,15分鐘完成一項審批,蓋出一個章”。浦東是當時全國最早開展“一門式”服務的地方,一扇門進去,蓋完所有圖章,不用再逐一拜訪各個委辦局,大大提高企業和政府辦事效率。各委辦局派代表駐扎在開發辦旁。這種高效的政府服務理念、“小政府、大社會”理念,一直貫徹在而立浦東的30年成長過程中。
2002年,上海浦東新區開始在企業登記前置審批上試行“告知承諾制”。這就是負面清單的前身,告訴企業哪些不能做、需要審批,除此以外則都能做。
去年,上海政務服務跑出了“特斯拉速度”,今年上海又創造了“山姆速度”:落戶外高橋保稅區的山姆中國會員旗艦店,從簽約到開工僅用了76天。浦東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
“先照后證”“證照分離”,這些誕生在浦東的改革新詞,現在成為了全國范圍內推動的政府服務改革。上海浦東,敢為天下先,擔起先行先試、為改革探路的責任,也提供了一系列可復制、可移植的改革經驗。
我的朋友——小張,是一個90后新上海人。雖然她并不知道浦東開發的前塵往事,沒有見證過浦東的農田阡陌,她也弄不太懂那些行政改革的來龍去脈。但是,她知道浦東對年輕人是友好的,機會是滿滿的,浦江邊的霓虹燈一點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座都市遜色。張江的IT企業、藥谷、陸家嘴的金融街,還有自貿區,不同生態位的企業都有變大變強的公平機會。這里能讓年輕人贏得面包,更值得他們拼搏夢想。
漂泊過很多城市的這一代年輕人,有了更寬闊的全球視野,他們篤定地選擇了浦東,是因為喜歡和希望。陸家嘴的大廈足以喚起野心,這是“年輕的戰場”。身為浦東人的小張,如今嘴里經常說的臺詞是:“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浦東屬于所有奮斗者。
三十年春華秋實,而立浦東風華正茂。
三十年勇立潮頭,而立浦東奏響改革強音。
從大歷史角度回溯浦東開發史就會發現,中央通過浦東的開發,向全國、向世界打出一張王牌:推動改革開放的中國決心沒有改變,也不會變。浦東的奇跡,見證了中國發展的無限可能。
“未來浦東的窗口意義,并不完全在于發展有多快,也不在于總量規模有多大,而是要向世界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如是總結浦東發展的意義。
“十八潮頭最壯觀,觀潮第一浦江灘。”滔滔的浦江水,不會停歇,還將延續浦東海天旭日的傳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