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問策上海2025|潘聰:讓上海的文化產業更加多元化
【編者按】
2020年是我國實施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
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本專題通過記者專訪、學者建言和問卷調查,呈現本地企業家、專家學者和市民大眾就上海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宜居城市等事宜的建言獻策和質樸識見。
一并歡迎各界讀者提供真知灼見。

澎湃新聞 王基煒 制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外人看來,上海這座城市有自己的特質和面貌。上海人除了講規矩之外,還有一個特征是“包容”。那么,未來如何在上海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真正的上海文化?這需要移民的融入,要將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文化與上海本土文化融合。
文化的本質是“傳承”
怎樣讓外來移民更好融入?現在上海很多學校都開上海方言課,但是從教育的角度講,光講上海方言可能是一塊,但是不是只抓了點皮毛?對上海歷史的認知,這內在的里子能否抓住?僅僅上方言課是不夠的,需要鄉土文化的浸潤才可以。
我想強調一點,文化的本質是“傳承”。我曾作為家長代表去小朋友學校開會,我提了兩個字就“傳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講“傳承”的。不管你來自哪里,希望你不要遺忘來的地方,你也可以把那里的文化帶過來,在這做融合,比如在自己所居住的街區,把這些東西都展現出來,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
中國人有許多“根”的文化,如果你不了解這邊的文化,就很難去融入這邊的環境。大家了解文化之后,逐漸形成一個基礎的認同,外來移民知道這里的歷史,就會和這個地方產生關聯和共鳴。
可以增加一些“鄉土文化”宣傳工作,介紹上海本土文化。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個很好的課,就叫鄉土歷史,就講上海的歷史文化。要慢慢將上海本土的文化和外來移民的文化進行融合。
上海是文化重地,但文化創新人才依舊稀缺
文化產業原創成本較高。因為我們是平臺公司,原創人才還是不夠。但是你說這些人才有嗎?我認為是有的。為什么會這么多人不愿意去做原創的東西?因為大家認為,既然靠改編就可以了,為什么要再去花精力做原創?
我舉個有點悲傷的例子。前一陣,我有個大學比較好的朋友去世。他這十年一直在做中國文字的語義分析系統。他賣了這兩套房子做這個事情,他有自己的夢想,堅持了他的理想,從這方面看,他成功了。從商業價值上來講,我不知道他到底算成功與否,這個東西的商業價值到底有沒有。我講這個例子,想表達的是,如何才能堅持做原創?從政府角度講,要怎么激勵、保護原創?
從文化創業的角度講,政府有多少政策去扶持這些最基礎的原創內容,能夠讓這些人有機會去做創作?上海是文化重地,但實際上文化創新人才依舊稀缺。原創人才的中獎率很低。說實話,除非你運氣好,做的東西找準了點,那么你才可能成功。
所以說,文藝圈的創新活力有待加強。按理說上海還是有很好的學校的,但不少畢業的藝術類學生會選擇去北漂,真正優秀的人才能留下來的就會變少,上海這邊就出現了斷層。上海歷來是文化中心,為什么現在氛圍不足,活力不足,創新不足?難道不是觀念導致的?講規則是好的,過于講規則就會失去很多機遇。
政府應該讓上海的文化產業更加多元化
上次工商局來調研,說到杭州的吸引力在哪里?我說如果創業可能去杭州,但守業的話,可能在上海。成熟企業在上海有很強的發展空間,初創企業在上海起步難度較大。
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定性,現在沒有太好的參照依據。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在我看來就是人才。現在對人才的定性和引進標準一般都參照高新技術企業,最核心還是技術人才。但我們是一個文化企業,不能說技術人才是人才,我們的主播、運營等文化人才就不是人才。但目前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定性是沒有的。
政府在“文化配送”方面的思路需要打開,與時俱進,不能一直停留在傳統形式上。“文化配送”方面,在現有的規定品類下,我們不能報。政府能接受的多是過去傳統的文化形式,講座、小品等傳統形式。我們是做音頻的,要進入文化配送名單還有一定難度。
未來的配送內容、配送形式能否更加多元化?政府的配送選項中能不能有新的選項,或者加一個“其他”選項,讓互聯網文化企業可以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或許是因為上海傳統文化力量比較大,像劇團等本身實力很強,所以就忽略了一些新形式的文化產品。
政府應該多關注更多的業務形態,讓上海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更加多元化。雖然我們不是實體化企業,但是作為互聯網音頻行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我們的特色,為社區、醫院、養老院等提供豐富多彩的音頻內容。
過度講規則,就可能缺乏一些靈活性
上海作為改革先鋒城市,建議有些政策或法規能夠先行先試。
比如像浦東的自貿區,是否可以率先建立一個認證或者評估體系,或者列一個企業白名單。政府設置多項指標,符合這些指標的企業可以進入白名單,進入白名單的企業在辦理一些手續、流程時能夠給予免除。只要進入白名單,就意味著各個委辦局可以通用,政府所有部門都知道這家企業是一個好企業。政府不能因為一小撮害群之馬,就讓所有企業再次陷入繁復的辦證流程中。
上海的城市精神體現了對規則的遵守,我覺得這很好,上海在這方面給全國做了一些引領作用。但是,過度講規則,就可能缺乏一些靈活性。政府能否考慮,在正常合理的機制下,給予企業一個靈活的申訴機制,或者一個通道,以便企業有實際困難,可以通過這個通道反映問題。
建議政府加大對創業者的扶持
建議項目評估范圍擴大。政府有一些針對初創者的選拔項目,我想強調一點,很多目前認為好的東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創新的,也不一定能夠發展得很好。反倒是大家覺得不認可、奇怪的東西,或許是具有創新性的。所以,國有資金扶持企業選拔項目,是否能夠不僅僅給前三名,而是擴大范圍,讓更多創業者能夠拿到一些政府的扶持基金?
建議項目評估流程簡化。文創方面,政府每年要撥大概四億的資金,拿到錢的絕大多數是大企業。因為政府投資創業企業的風險更高,而且創業企業申請項目要做一系列審計,過程繁瑣,小企業沒有時間精力去做這些事情,基本上沒走完就折騰死了。文化項目基金評估方面,建議政府的審核標準調整一下,不要僅用審計去甄別。可以根據小企業申請的一些項目情況,揀相對簡單的流程去做扶持,這樣可以縮短辦理時間。還可以設立不同的標準。
建議政府加大對創業者的扶持。政府層面能否有一些基金,并不是投項目,這些基金對創業者來說可以形成一種鼓勵和支持,能夠給創業者提供一些可能。三十萬元就可能讓小企業生存下來,就可能產出新的好產品。但三十萬元給大企業,可能一天開支都不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