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土偏方治百病、“白大褂”導購:起底偽健康短視頻背后的黑產業鏈
原創 科技唆麻 科技唆麻

上個月17號,大v“是咻仔呀”的一條充滿著憤怒和痛心的微博,把某些短視頻平臺上偽科學健康視頻猖獗這一現象推向了風口浪尖。
“是咻仔呀”主要講了父母屢次因為輕信某視頻平臺上“核桃治腎結石”“樹根治偏頭痛”等視頻亂投醫、險些耽誤治療時間的事情:
一次是博主媽媽相信了一條講“核桃加香油放白糖,蒸著喝半個月,體內結石就能全排干凈”的視頻,讓有腎結石的博主爸爸試一試。
還有一次,博主媽媽相信了一條講“樹根可以治偏頭痛”的視頻,就花兩百多買了幾片干樹根煮水給有偏頭痛的博主爸爸喝,結果沒有用,等到博主爸爸去醫院檢查時,發現是皮下囊腫引起的偏頭痛,把囊腫切除才好的。而去醫院時,囊腫已經腫了很大一個疙瘩了。
甚至疫情期間,博主媽媽想試試視頻中“治療新冠的方法”:四頭大蒜,加一瓶白醋,泡一個星期服下,新冠肺炎就能痊愈。

微博發布后,引起了幾十萬網友的共鳴和討論。網友紛紛表示自己的父母也經常相信這些偽科學視頻,且指出了“學歷高低不是關鍵”:即使父母研究生畢業,依然會跟著短視頻學習用大蒜治療靜脈曲張。



視頻素材賣家、營銷號、真假醫生、不專業的MCN等多方紛紛介入下海撈金,使其成為了一場利用人性弱點的造富狂歡。
01
偽科學、偽養生內容向短視頻遷移已成大潮:
短視頻平臺成圈錢重地
在深扒內容區的偽科普健康視頻后,我們發現,其中細分多種圈錢的賽道:害死人的治病偏方介紹、收取智商稅的偽科學養生擴散、危言聳聽的偽知識傳播、貨不對板的跨科室賽道科普等等,防不勝防,最后以帶貨等形式收割韭菜,堪稱中老年誘捕矩陣。
第一,是用土偏方、奇招治病反而“致病”的害人系列:除了上文所列舉的核桃治腎結石、大蒜治新冠、樹根治偏頭痛外,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偏方,比如癩蛤蟆皮治腫瘤、按摩手部治療宮寒、近視、口臭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治不好。

視頻中的做法單純是一個機械的外力矯形,也就是靠自身的力量把脊柱“掰”直。脊柱側彎患者因為長時間的畸形,兩側椎旁肌肉已經不對稱,力量不均勻,如果單純通過外力矯形,就算當時對側彎有一個改善,但是很快彎曲又會恢復。
也就是說,該“神醫”所科普的方法即是錯誤的,又是不負責的,因為盲目的訓練很可能耽誤治療,導致彎曲進展。

想減肥?一根橡皮筋,7天突襲瘦10斤、10天逆襲80斤。有宮寒、有口臭?幾個按摩手部小動作,輕松遠離困擾;怕得癌癥?800度近視無力回天?不花一分錢輕松恢復;日常食物注意搭配,癌癥遠離你。

“必須標題黨,吸引眼球。比如一招搞定某某某。”“一分錢也不花。花錢算我輸。”“最好是幾個簡單的動作就能達到所謂的效果,別管有用沒用。跟著我一天做個幾十次,保證你長命百歲。”




首先,是所帶的貨物在功效上存在虛假宣傳、但效果雞肋的問題:如某醫生帶貨某藥丸時宣傳其是能“幫你排解憂郁”的快樂藥丸,但事實上,在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臺上,該藥丸只是用來治療疏肝健脾、治療胸脅脹痛的中成藥。


其次,除了這些養生類產品,健康類視頻帶貨也存在“貨不對板”現象:視頻內容是健康科普,帶的貨卻從日用百貨到食品、化妝品。據公開數據,某平臺上醫生KOL帶貨商品類型分布中,食品飲料占到37.1%,書籍占到12.5%。


02
起底偽科學醫療短視頻背后的黑產業鏈:
營銷號、不正規MCN與“棋子”醫生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在這場偽科普視頻大潮中圈錢的主要分三階:一階玩家是營銷號和背后賣素材和教程的賣家;二階玩家是沒有經過資質認證的假冒醫生;三階玩家則是非專業的MCN簽約整條利益鏈條操作。由于專業醫生時間寶貴,如果有正規的MCN機構幫助代理事務性相關流程,是可以給到醫生很好的助力,更高效地釋放自己的專業價值。然而,目前MCN存在嚴重良莠不齊的現象,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先說下場圈錢的營銷號和背后的教程賣家:拿養生花茶為例,某寶上充斥著各種無版權養生視頻的素材賣家,只花幾塊錢,就可以買到大批素材,稍加剪輯,一條養生花茶治百病的偽科普小視頻就大功告成了。再在商品櫥窗里添加花茶的購物鏈接,即可坐等變現,美滋滋。







03
視頻時代的危思:平臺應做好引渡人
回到大V“是咻仔呀”的吐槽,里面有更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
“這根本就不是蠢不蠢的問題。現在90后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小學文憑,更多的是文盲,在農村或者小城鎮生活。他們慢慢學著上網,會信網上的言論。就像之前,父母朋友圈全是「震驚xx吃多了會致癌」一樣。他們會覺得「都能發出來,這么多人看,那一定是真的」。他們的意識里是沒有官媒這種概念的。”
一方面,在短視頻時代,更需要對內容的規范:其一,視頻本來就比圖文傳播更快、信息密度更大、觀眾接受度也更高,可以看到,如今短視頻偽科普視頻的猖獗正是電視購物時代的大型騙局“雄氏老方”的重演。
其二,短視頻載體對不了解短視頻傳播機制的中老年人來說是降維打擊,而某些平臺上的醫生大v認證無疑是給科普視頻打上“權威標簽”,讓觀眾對其專業性深信不疑。
這就引出了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對偽科學視頻內容和廣告合法性的審核缺席,也是導致偽科學短視頻猖獗的原因:
正如“是咻仔呀”所說:“這些只是為了博眼球的視頻,為什么可以過審并且推送到我父母的首頁?真的不能關注一下中老年這個群體,管控一下視頻的內容嗎?”
事實上,在偽科普、偽醫療短視頻大行其道的今天,小到醫生、觀眾,大到行業,都亟需靠譜的平臺來規范行業發展。那么,規范有序的行業以及理想中的平臺應該是什么樣的?
第一,平臺的內容區應該覆蓋足夠多的正規醫院醫生、專家,從臨床醫生到醫學研究者、醫藥研發人員都應包含到位,同時涵蓋足夠多的病種,打造診療全流程的專業醫學科普,這樣才能起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把偽科普驅逐出境。
第二,平臺應該有負責編輯、審核內容的醫學專家團隊,由臨床醫生、資深醫學編輯、執業藥師等權威人士組成編審梯隊,對內容多輪審核,層層把控,確保最終推送到大眾面前的不是偽科普。
第三,平臺最好直接與醫生以及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合作,從而做到“真正的醫生寫的科普”,而不是槍手代勞文案、醫生只管念臺詞。
最后,平臺應該有完善、嚴謹、透明的商業轉化機制,讓醫生在科普的同時獲得體面的收入,而不是“用愛發電”——對醫生帶貨、導流并不應該“一刀切”地禁止,而是在平臺商業機制下,平臺為醫生帶貨背書、審核,遏制醫生帶貨價格虛高、效果不好等現象。
正如老話所說,武器本身沒錯,錯的是用武器的人:如果健康短視頻行業可以規范化發展,則可以成為醫學知識科普、下沉的開路人。比如疫情期間,鐘南山、張文宏等人面向公眾的科普在防疫之戰中功不可沒。反之,偽科普則是悲劇性的萬惡之源。
原標題:《土偏方治百病、“白大褂”導購:起底偽健康短視頻背后的黑產業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