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昕升讀《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何以為家?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田豐、林凱玄著,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288頁,58.00元
我關注“三和大神”大概與田豐先生在同一時間,也就是2018年日本NHK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播出取得連鎖效應之后,類似情形在日本早已是習以為常的社會問題,但在中國還像“六億人月收入一千元”沒有成為社會廣泛認知,具有獵奇的色彩,因此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除了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也有眾多慕名者加入三和,三和甚至成了著名的旅游勝地,國內外媒體、生活體驗者趨之若鶩。
后續雖然有不少紀錄片(如《人在三和》)、自媒體文章問世,然而并無并無專業社會學者做親歷式、參與式調查,因此《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能夠迅速走紅就在意料之中了。田豐、林凱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以下稱《調查》)2020年7月在海豚出版社甫一付梓,便是一萬冊,這在當今學術著作中是一個不敢想象的數字。全書二十一萬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所田豐與林凱玄組成師生二人研究團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田野調查,由林凱玄主要負責田野,估計田豐主要負責思路指導、框架設計、理論提升等工作。
第一章主要介紹三和基本情況,以普通一日作為時間線索,梳理三和青年基本日常。第二章到第四章則是空間敘事,分別聚焦住宿、活動、商品不同空間場域,深入展演三和青年衣食住行玩。第五章、第六章則是個案分析,結合一些典型青年、事件作個人史、發生學的描述。最后一章深入談三和問題成因與解決之道。
一、白描
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細分到無以復加,各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游戲規則”,如社會學普遍使用的“從宏大理論到社會現實敘事”(序4頁),這當然是學科進步的體現,帶來的問題卻是學科壁壘的固化,打破學科藩籬成了一句可望而不可即的空話。即使是文與史的跨越,現在也越發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經常開玩笑說道,文、史的分家從術語的專業化開始。
落實到社會學研究上,我們更是感覺力不從心了,所以即使我對“三和大神”也一直有關注,也搜集、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但是既無能力、也無精力去跨領域從事這樣一項工作,我的研究生更不會選擇這樣一項與學科不相關無法畢業的命題去從事研究。當然即使我們真去做了,大概也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吧。
也是由于上述原因,我閱讀社會學著作不多,但是老一輩社會學家的經典著作如《江村經濟》《金翼》《祖蔭下》《一個中國村莊》《林村的故事》等是拜讀過的,且津津有味,它們能夠成為領域經典著作,我認為很大的原因是做到了深入淺出,換言之,即白描。
白描,通俗易懂,受眾又廣,“產學研”銜接較好,普羅大眾更能從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意涵,這是何樂而不為的一件事。又如《大地》《白鹿原》《活著》《一百個人的十年》等雖然為文學/紀實文學作品(《調查》的上架建議亦是紀實文學),但是卻擁有著行云流水的靈動和直擊人心的力量,這些有溫度的文字,又有誰能認定它們就是虛構的呢?誰又能說他們沒有社會學研究的廣域意義呢?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認為歷史敘事“在同等程度上既是被發現的,又是被發明的”,強調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能是虛構的,在這種意義上史學與文學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文學也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必須認識主體對過去的闡釋行為,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作品,可以通過理解和解釋它們,去了解過去的真實。私以為,這正是當今汗牛充棟的社會學著作所缺少的。
加上三和現象“在經典社會學中難以找到準確的參照系”(序5頁),采取白描手法無疑是最佳的寫作方式。事實上確實為田豐所言中,在本書田野完成之后,三和青年已經紛紛轉戰龍華他處,加上今年疫情影響,三和人才市場已經消失,《調查》當真成了搶救性記錄了。
當然,白描并不等于流水賬,如果文字能夠更加凝練,或許效果會更好。另外,雖然田豐沒有明說,《調查》采用白描可能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辦法,畢竟林凱玄缺乏理論積累,雖然白描更加符合《調查》。要之,林凱玄田野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已經讓人嘆為觀止了,這種深度的生命體驗這部筆記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選擇
自媒體關于三和的文章恒河沙數,絕大多數都是從極端貶義的視角看待他們,給人造成了比較刻版的印象——混吃等死。面對“妖魔化”“污名化”三和青年的傾向,畢竟這也符合主流宣傳的期待?!墩{查》盡量采用中庸、客觀的視角看待三和青年,如鮮明指出三和問題不僅是個人問題,而是國家、社會、企業、家庭等多方面的問題,三和問題的癥結,可以說是經濟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產業升級等結構性變化滋生的問題,本書實現了突破。難以避免,依然含有居高臨下的意味。
經常有人拿三和青年和他們的父輩作比較,為什么他們沒有那么吃苦耐勞? ——這也是《調查》反復強調的三和青年沒有“覺醒”的歸因?!墩{查》已經點明,他們沒有第一代農民工的家庭觀,但又有極強的抗爭意識。我覺得還可以補充的是三和青年的處境更加惡劣,中國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人口紅利也逐漸消失,三和青年只能干最苦、最累、待遇最低的工作,更加被當成了“工具人”而無情使喚,雖然一代代農民工在改革開放的紅利中都收獲甚少,但三和青年無疑是最慘的一波,不過幸好還有深圳、三和這個“世外桃源”,能夠滿足他們的最低生活需求。同時,由于共同的價值取向,三和青年并不會遭受群體的排擠,欺凌的本質是氣氛,三和成了“大神”們的理想鄉。
在這種非人的招工、用工環境下,他們選擇“干一天玩三天”,我認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意識覺醒,特別是在當今上升路徑難度更大的前提下。我們又能指責他們什么?多少人其實和“大神”形異而神同,只不過在一個更好的平臺、心態上混吃等死而已,我們與“大神”其實只有一步之遙。他們的選擇,與其說是一種工作、生活態度,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哲學,看過一個視頻“大神”說:“那么拼干嘛?反正又改變不了什么”,如果把我們放到三和青年的處境中,面對人生的種種暴擊,我不認為我們能夠做的更好。與國外相比,西方流行的零工經濟與之其實一般無二,零工群體規模也比我國大得多。
田豐提出的底層社會生態鏈斷裂:“關閉人力市場”“禁用日結用工形式”“關停小旅館、網吧”等我認為是“餿主意”,不但指標不治本,而且對三和青年不公平;他認為教育(包括一切獲取技術的途徑)是解決三和問題的關鍵途徑,我認為也還可商榷,且不說不是每個人都有參加教育的欲望(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即使有強烈的被教育欲望,也可能會由于家庭、社會等復雜因素而分崩離析,此外,即使具有勞動技能,也不帶表就不會成為“大神”(如案例七“福建佬”)。其實,具有“三和價值觀”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只不過恰好聚集到深圳這個包容性強的城市,如“紅姐”曾經在訪談中表示“深圳給了他們一片天空”。
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認為茶葉消費帶動英國的消費革命,被圈地運動制造的無產者產業工人,為了消費,更加勤勉的作為一個零部件在新式工廠生產,這一切都導引了工業革命。這一觀點同樣得到了速水融、德·弗雷斯(Jan De Vries)的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理論的支撐。這些大概同樣適用于第一代農民工,雖然他們可能不是為了購買消費品而是出于家庭因素??墒沁@些就不適用于新一代農民工,就像馬爾薩斯陷阱不適合中國國情一樣。
通過之前我對歷史時期的廣西研究,我發現廣西歷史上存在大量的“惰農”,由于各種原因即只求溫飽,不求盈余,農民選擇盡量過安逸的生活,農民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生存而不是獲得利潤,這就對經濟學上的“理性經濟人”概念提出了挑戰,雖然我是以廣西為個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傳統中國的圖景,這幾十年頻繁出現的“內卷”是否符合中國國情同樣要打一個問號。事實上,埃斯特·博賽拉普(Ester Boserup)的反馬爾薩斯理論——人口壓力決定食物生產,才更加貼切,這不就是三和青年的真實寫照與內在邏輯嗎?
三、展望
我認為本書并不成稱之為是三和青年的全景掃描,因為還有很多未盡之事,讀罷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以下展望并不是批評,而且對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期盼。三和青年雖是邊緣人群,反映的問題卻是中心議題。
一是三和的歷史溯源。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我特別希望知道三和的前世,即三和、三和問題的形成、發展史,這里既包括大環境、也包括小個人。比如案例中如果能夠長時段追蹤一些典型人物或許會更好,如對“大神”跨地域的觀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洞悉他們的原生家庭、異變經歷,才能準確描摹出這樣一個群體的處境。距離NHK紀錄片已經過去兩年了,片中的主人公如“紅姐”“宋總”“小黑”“武術家”后來如何?紀錄片《人在三和》徹底追蹤的雙豐面館(即書中的大風面館)原老板的前世今生,是很好的手法。
二是三和的用工環境。想必林凱玄也參與了不少“日結”,但并無相應描述,偶有個別出自三和青年之口,林凱玄在書中也表示懷疑。我想只把目光聚焦到三和人才市場是不夠的,必須要對整個產業鏈做整體的觀察,如流水線是不是真的枯燥到無以復加,在斥責三和青年好吃懶做的同時,我們在流水線又會有怎么樣的表現?如此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他們的選擇。
三是三和青年的性與愛。如果經常逛三和大神貼吧,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重要話題?!墩{查》幾次出現窮的叮當響的“大神”給主播刷禮物的片段,可見三和青年對性的渴望與貧乏。那么他們是如何獲得性滿足?NHK紀錄片播出以后,三和性產業得到了整治,前后的異同如果能夠充分作為故事展示,也會為本書增色不少,同樣,如果能夠引入“掛逼女”的案例,也能顯得更全面。
關于三和的話題網絡上鋪天蓋地,《調查》其實完全可以進行取材,類似三和大神貼吧、還有三和大神的秘密花園3hedashen.net也可以進行調查分析,畢竟個人的、半年的調查,也僅僅是一個小的視角。
最后,我認為我們不應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三和群體,他們除了用異化的方式對抗異化,也并沒有更好的方式,我們應該以了解之同情的態度去對待,尊重他人的生活,更不應打擾他們的生活。官方能做到的,我認為首先應該完善中介、用工環境,減少三和青年被層層盤剝的困境,同時盡量為他們的權利侵害提供庇護與訴求渠道,能做到這些,再可大談一些高遠的內容,至于選擇權,依然在“三和大神”手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