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T的這個AI,專治抗生素濫用,二次抗生素直降67%
鄭集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隨著抗生素的濫用,抗生素耐藥性已經成為日趨嚴重的問題。
據《病理學》一書的統計,全球每年感染病死亡數從上世界60年代約700萬人上升到了本世紀的2000萬。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緩解這個趨勢,目前最新的方案是:用算法進行指導,在保持療效下,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11月4日,這項來自MIT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的相關進展,發布在了Science的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抗生素耐藥性
大量抗生素的濫用會對細菌進行自然選擇,使那些進化出抗生素抗性的菌存活了下來,產生出了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

人工研發或者從自然界發現新型的抗生素;
控制管理抗生素的使用,減少抗生素的濫用;
使產生耐藥性的菌對抗生素失去抗性。
“研發新藥”是最直接且有效,但是速度是遠趕不及抗生素耐藥性的形成。于是,讓目前最容易控制且實現的“管理控制抗生素方法”標準化且普遍化,已然是醫學界的共識。
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控制,仍存在著問題:缺少明確的指標。目前,管理控制上更多依賴的是過往的經驗。
而這項研究,便是利用大數據算法,給出了一個模型作為指標,來對抗生素的使用進行更精確有效的管理,以防止濫用進一步地加劇。
模型與算法
尿路感染(UTI)是相對容易進行治療的疾病,因此研究者們對其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希望得出能夠預測最低抗生素用量的決策算法。
數據來源于電子健康記錄(EHR),選取的抗生素對象有四類:呋喃妥因(NIT)、甲氧芐啶-磺胺甲噁唑(TMP-SMX)、環丙沙星(CIP)以及左氧氟沙星(LVX)。
在這里,研究者將細菌的表型數據分為兩類,之后設定一個閾值,在這個閾值之上被歸類為“不敏感”,在該閾值之下則被歸類為“敏感”,四種抗生素療法使用了四個不同的閾值。
最后,研究者嘗試了三種模型構建方式:決策樹、邏輯回歸和隨機森林模型。

通過對70%的訓練數據進行訓練(訓練集),并對剩余30%的訓練數據(驗證集)進行AUROC評估,來調整模型類別和抗生素的每個組合的超參數。
在不敏感的數據歸類中,結果顯示,呋喃妥因和甲氧芐啶-磺胺甲噁唑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環丙沙星也略優于左氧氟沙星。
因此,為了更好地解釋和預測現象,研究者選擇了藥效最弱的左氧氟沙星進行后續預測和分析。
有效的結果

將模型應用于2014年至2016年之間的3629名患者并驗證后,預測結果還是相當出色的:
該算法相對于臨床醫生而言,二線藥物的使用減少了67%;
相對于臨床醫生,算法減少了18%的低于有效抗生素用量的治療方案;
在臨床醫生選擇二線藥物,但算法選擇一線抗生素中,92%結果最終對一線藥物敏感;
當臨床醫生選擇了不合適的一線藥物中,有47%算法是選擇了合適的一線藥物的。
對此,研究人員說道:
這項機器學習的決策算法,在保持最佳的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這為抗生素管理提供了方案。
作者及未來的研究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David Sontag:

研究重點是推進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并利用它們來改進醫療保健。
對于未來的工作,David Sontag表示:
未來的工作將集中在進行隨機對照實驗,將常規方法與算法支持的決策進行比較。
另外,還可以增加樣本量的多樣性,比如族裔、社會經濟地位以及更復雜的健康背景方面等。以更好地提出治療的改進建議。
原文鏈接:
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68/eaay5067
— 完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MIT的這個AI,專治抗生素濫用,二次抗生素直降67%》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