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架上的黑暗童話是對小孩的一次精神襲擊
原創 二斤 X博士
編輯:素卡 策劃:阿迪民
最近一陣子,有一個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新京報爆出,兒童讀物《神話故事》中有涉黃內容。
其中一篇名叫《剃黃毛丫頭》內容十分露骨,講述了一個剃頭匠聯合媒婆誘奸少女的故事。

簡而言之,這就是一本荼毒兒童的帶拼音的惡臭黃書。

事情報道后,這本所謂的《神話故事》已經全網下架。
但據我調查,類似的兒童書籍,只多不少。


在2015年,武漢晚報就報道過這么一個事情。
一個父親在漢陽商場給小孩買了一本名叫《床頭5分鐘快樂故事》的兒童讀物里,發現了一個短篇故事,叫《快樂的兔子》。

你可能以為故事的結局,是所有動物們紛紛扔下了毒品,追求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實際上,在文章結尾,兔子被打了海洛因的獅子揍了一頓,而兔子之所以亂跑,是因為它磕了搖頭丸。
這個故事,就這么被收錄在《床頭5分鐘快樂故事》里。
我還在網上找到類似的一個兒童畫冊,有這么一個叫作《小熊過生日》的故事。
說的是小熊請大家來過生日,其中小雞也來了。
第二頁,就讓小朋友找找哪個小朋友不見了,而作者提供的答案就是“小雞被做成烤雞分給大家吃了”

還有一本地攤的兒童文學,結尾醒目地寫了一句粗話,不知道作者創作的時候在琢磨些什么。

行人讓大樹生氣了,大樹就可以破口大罵;小孩遇到壞人,只要拿出比較鋒利的文具就可以把敵人殺了。
看到這些劣質的兒童圖書,你可能會想,我買一些名人作家寫的童話書給小孩看不就好了么?既有趣又有教育意義。
要是你這么想,那問題就太簡單了。
如果缺乏家長引導,有的知名童話書中,也暗藏著一絲殘酷與恐怖。


但是在書中,有一段描寫男孩子們為了為難班里的轉校生,居然讓他“脫褲子”以茲證明自己不是女孩。
這已經越過了兒童的認知,如果不在家長引導下閱讀,后果直指校園霸凌、猥褻和強奸。

也許作者的本意是勸說孩子遠離自殺。但是玩鬧式的表達,卻很有可能讓孩子認為“自殺”無害,進而模仿,釀成悲劇。


對兒童作家來說,他們的創作良心、創作技巧都是普遍更加優秀的,但他們為什么有時候會產生這類的疏忽呢?
在兒童文學創作中,有一個不二法則,叫“蹲下來跟兒童說話”

關于這個準則,最難的不是像小孩一樣說話,而是蹲下來這一過程。
你需要去觀察孩子的行為,你要去嘗試模仿孩子的語氣,讓孩子接受你。
但一旦作家沒打磨好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把一些成人世界內的殘酷以一種極其云淡風輕的形式呈現出來,兒童讀物也就成了兒童“毒”物,少兒童話也就成了“黑暗童話”。
這時,一個巨大的問號不禁在我的心中升起。究竟是什么,催生了這些童話?

所有的生意,都離不開一個字——“錢”。
兒童類書籍在中國的圖書市場中潛力最大、利潤最多,但門檻也是較低的。
出版界有句名言,“得少兒者得天下”。
根據《全民閱讀視角下的少兒閱讀觀察》,全國有580余家出版社,其中520多家都出版少兒圖書,兒童讀物約占圖書銷售總量的四分之一,總銷售額高達200多億元。
因為紙質童書相比電子書、手機屏幕來說,更令家長放心,可以避免視力問題和閱讀習慣問題。
除此之外,大多數父母都有極嚴重的教育焦慮,所以他們更愿意投資更多的錢在孩子身上。
對應市場規模的,是我國穩步上升的兒童閱讀率。

狂熱的需求也在反向催熟著圖書市場,加速,不斷加速。
少兒圖書種類更加豐富,2018年,全國出版童書達4.4萬多種,總量世界第一。
百分之一千的利潤,就會有資本敢于鋌而走險,于是大量良莠不齊的童書就此進入市場,試圖通過占領書架的方式,擠占孩子的目光。
我在書店的童書區看到這樣一本漫畫書,已經被小孩子翻爛了,可見其深受孩子們喜愛。



童話小說、漫畫中“刺激、恐怖、暴力”的元素,吸引著孩子。
面對“劣幣驅逐良幣”的童書市場,一些有良心、有能力的兒童作家也不得不加速創作速度,來迎合童書市場不斷迭代的需求,速度過快,質量就有可能下滑。

激烈的兒童市場之下,它的原罪究竟是什么?該如何解決?
美國心理學權威,貝特爾海姆認為,兒童閱讀童話的過程,就是處理自身內心恐懼的過程。

不過一些不良商家,不僅會完全無視書中的負面內容,反而利用了這些孩子的天性,將“黃暴”予以給之,激發了孩子們的陰暗面。

作者思想不正、家庭教育的缺失、兒童的動物性、逐利的黑色市場,這四方面共同組成了斂財背后的真相。數錢的是大人,苦惱的是家長,受害的是孩子。
童話也是大人豎給孩子的第一座燈塔,引導孩子繼續航行,但如果燈塔不正,孩子就會駛向另一個黑暗的深淵。

童話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 成向東
心理分析視野下的童話故事 張莉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該給孩子們看什么書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8月3日)
童話故事充滿恐怖暴力,兒童讀物咋變成了“兒童毒物” 武漢晚報
兒童真的天生熱愛動物么 Jon Mooallen
設計/視覺 小李老師
原標題:《書架上的黑暗童話是對小孩的一次精神襲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