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上海醫藥董事長周軍:進入500強對上藥具有里程碑意義
2020年8月10日,美國《財富》雜志發布“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單”,共有133家中國公司上榜,在醫藥領域,全球共有21家醫藥企業上榜,其中,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是國內僅有的兩家中國藥企之一,也是首次進入該榜單。
回顧1995年《財富》雜志第一次推出世界500強榜單,僅有3家中國企業上榜,面對進步與仍然存在的差距,中國企業有擔憂,也有興奮,“成為世界500強”某種程度上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遠大夢想。
如今的上海醫藥是2008年由上海實業旗下的上實醫藥和上海醫藥兩個公司合并而成,從一家地方醫藥國企到如今的全球500強之一,上海醫藥僅僅用了12年。
上實集團總裁、上海醫藥董事長周軍評價,上海醫藥進入世界500強是“一件里程碑性質的事情”。他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醫藥健康行業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在世界500強中有許多該領域的公司,中國作為全世界第二大的醫療醫藥市場,理論上應該產生若干家世界500強的醫藥企業,相信會不斷有中國企業,特別是醫藥健康領域的企業,成為世界500強。
進入500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目前,上海醫藥正在深入推進包括創新發展、集約化發展、國際化發展、融產結合發展在內的4大轉型發展。
創新無疑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而研發投入是醫藥創新的重要基礎。自從周軍2016年起擔任上海醫藥董事長,上海醫藥的研發投入屢創新高,2019年達到15.09億元,同比增長27.22%,也是2015年的近2.5倍。
周軍表示,近年來,中國醫藥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大大提升,但與國際一線公司比還相距甚遠。上海醫藥每年加大研發投入,不只是絕對量,占銷售的比例也會逐年加大,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占到工業銷售的10%以上。
至于創新的形式,周軍認為,或自主研發,或尋求內外合作,只要能夠為中國的醫藥行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不拘一格。
談及疫情對醫藥行業的影響,周軍表示,對于中國醫藥健康行業的影響極其深遠,加快了中國大型醫藥醫療企業崛起,也使得行業涌現出大批的中小研發型企業,不過,“還沒有到淘沙的階段,現在更多的,我理解是一個生態大爆發的階段,會涌現出無數的奇跡。”

上實集團總裁、上海醫藥董事長周軍
以下是澎湃新聞對周軍的專訪實錄,文字略有調整:
澎湃新聞:上海醫藥首次進入 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聽到這個消息時你第一反應是什么?
周軍:當然是非常愉快的,但是并不驚訝。
進入世界500強這個目標,上海醫藥在比較公開的場合提出來是2017年3月,當時其實已經有比較確定性的計劃,一方面上海醫藥在過去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另一方面2017年完成了中國醫藥分銷行業最大的并購,即對康德樂(中國)的并購。上藥進入世界500強,只是時間早晚以及在500強中的排序問題。
當然,對于整個團隊來講,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的事情,因為上海醫藥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實現了,體現的是我們戰略的穩定性、堅定性以及團隊的執行力,這個是我們最開心的地方,是一件里程碑性質的事情。
澎湃新聞:你認為此次上海醫藥能夠進入世界500強,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周軍:世界500強主要是以銷售收入來衡量,此次上海醫藥進入世界500強依靠的是營收規模的快速增長,這個很大程度上獲益于上海醫藥以及大股東上海實業多年來融產結合、創新發展的基因。
一方面,通過不斷收購行業內的優秀企業,并進行整合提升,持續擴大市場份額和規模。
另一方面,醫藥這個行業有其特殊性,對于產品、研發、科技的投入,都是長跑,不是簡單通過一次大的并購就能解決。因此,除了收購兼并和戰略合作,上海醫藥還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研發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中國醫藥企業在10年前并不是太重視研發和創新,而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市場的變化,中國主要的頭部醫藥企業都開始逐步加大研發投入。過去5年,上海醫藥的醫藥工業增長了100%,醫藥分銷增長了74%,而研發投入則實現了近150%的增長,遠超醫藥工業以及分銷業務的增速。
同時,上海醫藥還有一句話叫“研發不夠,投資來補”。研發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自己要招兵買馬,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各種其他形式加快布局,比如上海醫藥剛剛和中科院在上海的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簽約,也和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一些頂級醫院都建立了戰略合作;2019年,上海醫藥還與俄羅斯最大的生物醫藥公司BIOCAD共同設立了一家4億美金的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抗腫瘤等領域的生物藥產品。
500強其實是500大,主要的考慮參數是銷售收入,上海醫藥進入500強之后的目標,還是希望變得更強,變成一家更有創新性,更有技術實力,更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
澎湃新聞:在上海醫藥成為世界500強的歷程中,你覺得有哪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周軍:嚴格來說,上海醫藥是2008年由上海實業旗下的上實醫藥和上海醫藥兩家公司合并而成的,因為上海醫藥的名字更加久遠,更有歷史意義,因此我們選擇了這個名字作為我們共同的品牌。
這兩個來源為上海醫藥賦予了自己的特色。首先,上海醫藥歷史悠久,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民族品牌,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醫藥產品對人民群眾的醫療健康事業做出過很大貢獻。而上實醫藥是一家跨境企業,擅長投資,所以它更加創新,開玩笑的說法是比較“性感”。上實醫藥很早就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以及跨國并購方面有比較多的動作。
在差不多2010年前后,這兩家企業的整合形成了一個統一平臺,然后在境內、香港兩地募了100多億,這些資金極大推動了上海醫藥后續的迅速發展。
這些年,融產結合發展是我們的一大特色。上海醫藥一方面通過包括中信醫藥(上藥科園)、康德樂(中國)等在內的大小幾十次并購,使得我們的營業收入從10年前的200多億發展到2019年的1866億,我想很快會沖破2000億。
另一方面,上海醫藥也非常重視研發創新,目前已經設立了十幾個自建或是合作的研發平臺,包括高端仿制藥、創新生物藥、基因治療等多層次、分階段的研發布局。未來,還會圍繞我們的戰略布局推出一些新的平臺。
澎湃新聞:你覺得這一次咱們上海醫藥進入500強,對于其他的中國藥企有怎樣的啟示呢?
周軍:在2017年提出要進入500強的時候,我們討論過它的邏輯。
生物醫藥和大健康行業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在世界500強里面有很多這一領域的公司。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醫療醫藥市場,國家也非常重視人民的健康,在這一領域的投入也越來越多。按道理來講,中國應該能產生若干家世界500強的醫藥企業。
到目前為止,進入500強的兩家中國藥企還是以分銷營收作為主要支撐得以入榜的。我想將來,上海醫藥和其他的兄弟公司一樣,可能會更多依托創新產品邁向全球領先。我相信,未來會不斷有中國的醫療健康企業成為世界500強。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們也進入了以處方藥營收為主要評價參數的全球制藥50強,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上我們在行業中的地位。
澎湃新聞:你剛才提到創新對醫藥企業的意義,從你2016年到上藥之后,我們看到研發投入有很直接的上升,那么接下來在研發投入,上海醫藥有怎樣的一個計劃?設定的研發比例的邏輯是什么?
周軍:中國醫藥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這些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已大大提升,但和國際一線公司比還相距甚遠。兩年前,我拜訪了一家位于歐洲的合作伙伴,問了一下他們一年的研發投入,大概在106億歐元,這個數字可能超過了絕大部分中國醫藥企業一年的收入。
相對而言,中國的醫藥企業規模還是不夠大,但反過來講,這也是機會。因為中國這么大的市場一定會生長出幾家領先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要非常進取。上海醫藥每年加大研發投入,不光是絕對量,占銷售的比例也會逐年加大,通過不斷的投入,使我們企業成為研發和創新驅動型的企業。
另外,創新也要通過其他多種形式,包括風險投資、戰略合作、科技成果轉化、 License-in等,加快研發的轉化,實現“彎道超車”。只要能夠為我所用,特別是研發能力能夠納入到我們體系中的,那就不分內外,我們自己的團隊也可以,其他團隊加入也可以,甚至產權或合作都可以談,只要能夠推動產品技術提升和產品創新,為中國的醫藥行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形式是不拘一格的。
至于研發比例,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占到工業銷售的10%以上。這背后的邏輯,一方面是需要醫藥工業收入本身不斷增長,另一方面是在不斷投入研發之后,有很多新品出來,由此在市場中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帶來的企業效益也更高,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當新產品獲得更高的收益,推動企業的現金流和盈利情況不斷改善,再把相當一部分的現金流和盈利繼續投入研發,這就是一個創新驅動型的企業。
澎湃新聞:上海實業和上海醫藥剛剛成立了一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你能否詳細介紹這個基金對于上海醫藥創新研發的意義?
周軍:我們剛剛設立了總規模500億的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這個基金歷時一年多,已經完成第一期資金的籌集,核心團隊也已經成型。第一期100億,國內和國外同時在募集,已經超募了,這一塊也是上海醫藥加大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的一個方法。
在目前的環境下,還能這么迅速地募集到位,也代表了大家對上海醫藥、上海實業過往業績以及團隊的信任?,F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第一批項目什么時候投下去,形成成果,需要有一批拿得出手的項目。
我想,這批項目必須是千挑萬選的好項目,真正能對中國、對上海的醫藥行業有意義的項目,對上海醫藥將來的發展具有戰略價值的項目,同時也是能給我們的LP帶來好回報的項目。
澎湃新聞:藥物創新有me-too、me-better、first-in-class等多種路徑,你認為當下中國醫藥創新應該走哪條路?
周軍:我剛才講不拘一格,實際上,大概率講一切的事物都有其內在規律,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所以從普通仿制藥到高端仿制藥,再到改良型創新和原創創新藥,它的發展過程有一個自然規律。
藥物創新是不是有可能在某些點上突破?一定有可能,但是它的基礎是什么?地基要大。就是說整個研發投入、研發團隊的建設、合作關系的積累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在很大的地基上面才有可能產生一個高峰。其實,這也是自然規律。
反過來講,我們并不追求“馬上”“一定”要從哪里冒出一個“金娃娃”。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更多的是要把這個基礎打扎實。要真正成為國際領先、中國一線的醫藥創新企業,體制機制、人力資源、研發策略,還有投入,一樣都不能少。
澎湃新聞:接下來幾年,上海醫藥有哪些創新藥物可能進入市場,對上海醫藥的營收產生正面影響?
周軍:其實上海醫藥在研的藥物管線產品非常多,目前已有22個創新藥。哪個產品能真正成功,老實講還要經過市場的驗證,需要實踐去檢驗,但我相信我們花了這么多的精力和財力,一定會有所收獲,有所驚喜。
當然,我們也不僅僅把自主研發的管線作為我們唯一的機會。 上海醫藥通過和國外先進企業以及國內優秀團隊的合作,也獲得了很多在研創新產品的共同開發機會,涵蓋抗腫瘤藥、心腦血管用藥、罕見病等等治療領域。
此外,我們有一些已在行業內做到領先的大品種正在做二次開發,將來在這些產品上再做一些深度研發和市場延伸也都是有機會的。比如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也有一些重要產品迎來“第二春”,將來可開發的潛質也比較大。
澎湃新聞:國內的企業都在講創新,你如何看待創新藥和仿制藥在效益與風險上的平衡?
周軍:仿制藥,很多是基礎藥,也是保障國民健康的一支主力軍。所以仿制藥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業務,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最近,上海醫藥專門設立了罕見病事業部,也是為了國民健康,為了盡可能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中國醫藥行業有上海醫藥這樣的國企存在,是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比如這次疫情期間,有些基礎物資保障的任務,包括還有一些先導性研發任務,我們都是全力以赴,完全是出于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考慮去做的。
至于新藥研發的經濟性問題,首先新藥研發的成功率不是很高的。而且坦率講,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的數量級比起國際一流同行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這個投入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去追求高精尖和全面廣泛,其實是不科學且違背自然規律的,所以還是要有側重點,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
做藥物創新,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實力,包括人財物等等方面。當你有足夠大的工業制造能力,足夠大的營銷能力,足夠大的現金流,也有足夠強的資本市場投融資能力時,把這些資源匯聚起來,就可以吸引到優秀的研發人員和合作方,如果實力很弱小,動員別人也不容易。
澎湃新聞:除了醫藥工業,醫藥商業也是上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業方面,有怎樣的發展策略?如何積極擁抱互聯網?
周軍:我一直不太愿意把它叫做醫藥商業,因為我們的分銷業務和一般的配送不一樣,它更多屬于增值服務,而不是簡單的搬貨角色,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互聯網企業想進入醫藥商業的原因。但是我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為醫藥是一種特殊商品,特別是醫院的處方藥,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是說就“坐等”,我們也要不斷改變自己的形態,去適應市場需求。以歐美的經驗來講,中國醫藥分銷行業的集中度還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國內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
醫藥供應鏈有其特殊性,包括品規的管理、通關的及時性等,這些環節不是僅僅線上就能解決的事情。我們認為在中國醫藥分銷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主流其實還是幾家頭部企業苦練內功,不斷提升服務能力。這個和互聯網有關系,但不是那么大。
當然,互聯網是一個時代的特征,是我們必須擁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在重點考慮互聯網零售這一塊。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有龐大的商業分銷和零售網絡體系,即使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里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由于醫藥領域的特殊壁壘,你很難想象一個純互聯網公司一開始就能夠建立這些體系。線上線下如何結合,傳統醫藥服務企業怎樣提升、怎樣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澎湃新聞:紛樂(硫酸羥氯喹片)是上海醫藥的拳頭產品,因為進入新冠診療方案而備受關注。上海醫藥有700多個常年在產品種,你是如何看待這么一老藥新用的現象的?
周軍:這個藥在風濕免疫系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新冠疫情期間,一些研究顯示對新冠病毒引起的病癥有治療作用,所以海內外采購很多。
現在所有的醫藥企業都在圍繞疫情開展一些工作。只要是有利于克服疫情、減輕患者病痛的研究方向,我們都有深度介入。不光是像紛樂這樣的化藥,還包括中藥,其實有好多產品正在重新開發。中藥是個寶庫,中國幾千年歷史,瘟疫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雖然每次病原可能不一樣,但原理機理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們在中藥抗疫方面也會加大投入。
此外,我們在很多方面積極推動疫苗的研發,和其中幾家已經簽署了一些意向協議。 藥物產品的落地都需要生產基地和分銷系統,這些都是我們的長項。我們是中國領先的生物制品和疫苗的進出口企業,將來在疫苗的研發方面我們會投入,在疫苗的生產領域我們會合作,在疫苗的分銷環節我們更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澎湃新聞:今年的新冠疫情,你覺得對醫藥行業到底產生了一個怎樣的影響?上藥對于這種影響有沒有一個具有針對性的規劃?
周軍:這次疫情對于醫藥健康行業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一方面,大家感受到了骨干企業的重要性,比如全國性骨干供應鏈企業對于物資保障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這個行業沒有像上海醫藥這樣全心全意為公眾利益考慮的骨干企業,遇到大事急事可能就“叫不動”。所以我相信中國的醫藥行業,尤其是醫藥分銷服務物流體系會越來越集中,這是大趨勢。
第二,大家意識到了對一些細分領域的未滿足需求,比如診斷行業、疫苗行業,此前大家都知道比較重要,但在疫情推動下,它的需求變得前所未有地迫切,應用場景空前廣闊,在資本市場也非?;馃?。
總體而言,疫情實際上是對整個醫藥行業制造能力和技術能力的一次空前大考。大考的結果,就是要不斷補短板,提升關鍵能力,與此同時國家也會更加重視對這個領域的投入,資本市場也會給予更多的響應。
我相信疫情會給整個大健康行業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效益會延續很多年。它將加快中國大型醫藥醫療企業的崛起,而且在此過程中,各個細分領域都有機會誕生巨型企業。
與此同時,因為大家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及投入,也會涌現出大批的中小研發型企業,形成百家爭鳴之勢。這將對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澎湃新聞:是否可以說,這次疫情對中國醫藥企業來講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周軍:還沒有到淘沙的階段,現在更多的,我理解是一個生態大爆發的階段,會涌現出無數的奇跡。
中國醫藥行業還遠遠沒到瓶頸,還沒有到市場容量不足的階段。雖然過程中有得有失、有成有敗,但我的看法是現在還是往上的過程。
澎湃新聞:上藥也是一家體量很大的企業,站在上藥的角度是怎么看待醫藥行業之間整合兼并的動作?
周軍:中國醫藥行業的頭部企業和世界先進同行的水平相比還比較弱小。我們歷史上對于這個領域的投入是不夠的,比起我們在其他某些領域的投入,可能差一兩個數量級。因此我相信,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投資的空間是巨大的,再加一個數量級也不嫌多。
這么大的市場需求和投資空間吸引了資本的重點關注,比如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在其中倍受青睞;PE、VC領域也有很多人把重點賽道放在生物醫藥行業。所以,真正的精彩還在后面,大幕剛剛拉開,整個行業很可能會像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一樣,我們在未來5年至20年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精彩節目上演,包括創新技術的發展、產業之間的整合。
澎湃新聞:上藥已經納入了國企改革雙百行動,還推出了一個股權激勵計劃,就想了解關于股權激勵,上藥未來還有一個怎樣的計劃?除了股權激勵還有哪些改革計劃?
周軍:不斷提升上海醫藥的市場化程度,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戰略。股權激勵是一個形式,目前來講還是比較成功、行之有效的方法。
討論到體制機制,加薪、給期權只是一方面,真正要解決的其實是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的問題。有一句老話叫“獎勤罰懶”,一定要引導團隊去做正確的事,讓團隊把正確的事做好。當團隊正確地做好之后,我們要正確地激勵他們,這才是一個體制機制真正有效的邏輯。
這次的激勵方案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東西,代表改革的方向。實際上,在生物醫藥領域,特別是在研發型生物醫藥企業之間,人才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如何選好人,用好人,激勵好人,是一個系統工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