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嘮叨你的人才是世上最深愛你的人?
原創 晏凌羊

文/晏凌羊
01
最近,我近距離圍觀到了一對夫妻吵架。
男方是律師,跟同住一個小區的業主談妥了買賣車位事宜,車位買來后,登記在他老婆名下,他就讓他老婆出面簽約。車位是出租出去的,合同約定買賣雙方各收半年的租金,可到了過戶階段,他老婆不高興了。
她覺得,她的律師老公起草的那份合同是不平等條約,她是相信她老公才沒細看合同內容就簽了的,簽完才發現他們家吃了大虧,接著她打電話劈頭蓋臉罵了她老公一頓,說她老公不會辦事,到處充大款、給人讓利。
車位是她老公出的錢,他們家買房、買車、買車位、養孩子的錢也主要是她老公掙的。
她老公之所以那樣寫合同,也是覺得幾十萬都給出去了,也不在乎那一千多的車位租金。他們確實也需要車位,而整個小區只有三四個人賣車位,其他車位都離他們家好遠,性價比最高就是在售的那個。既然決定要買,那就爽快點,大家速戰速決,把時間省下來,花去更賺錢的地方去。鄰里鄰居的,沒必要為掰扯那一千來塊錢浪費時間,說不定經由這個機緣,還能認識個朋友,大家互通有無,建立合作聯系。
她老公的思維,跟我一模一樣,就是生意人思維。我甚至覺得,她老公賺錢比她多且能成為家庭經濟支柱是有原因的。
作為旁觀者,我覺得這種婚姻模式在現實生活中還蠻普遍的。
如果一個丈夫沒有按照“妻子認為對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必定會迎來妻子的一頓貶損。丈夫受夠了妻子的叨逼叨,往往選擇讓步、息事寧人。能量強點的丈夫,對那些pua自己的言論“左耳進,右耳出”。能量弱點的丈夫,則被妻子的負能量吞噬,從此越活越窩囊。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爸媽。
我媽這輩子沒給過我爸一句好話。她說話,永遠是夾槍帶棒的。說出來三句話,只有一句能給出有效信息,剩下兩句話都是在抱怨、指責、貶損。
我爸出門老忘記關門,我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解決”,而我媽連續在家庭微信群里,發了無數條消息貶低、臭罵我爸自私、懶惰、不長眼睛。
我媽要求我爸按照她認為“對”的方式去做事情、做家務。若是我爸做得不對,家庭氛圍就變得特別糟糕。你與其說他們是夫妻,不如說他們的相處模式更像是一個差勁的老師帶著一個同樣差勁的學生。學生做錯事情了,老師就劈頭蓋臉罵。學生被罵急了,開始反抗、起義,但最終又被鎮壓……如此,循環反復。
這樣的家庭氛圍,永遠不可能“好”。他們拿畢生的精力去追究所謂的“對和錯”,像“家庭氛圍”這種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東西,永遠不在他們“在乎”的范圍之內。
02
現實生活中,我發現我爸媽他們這樣的,絕不是特例。
我有個朋友罵她老公的那個勁兒,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她老公開車,她一直坐在副駕駛叨逼叨,指責她老公車技不行、不認路、不熟交規。
她老公做個菜,她又進廚房叨逼叨,說她老公洗菜不干凈、不會切菜、做菜費油。
她老公帶下孩子,她又說她老公糙、不講衛生,非得讓她老公用她認為正確的方式帶孩子。
夫妻倆收入差不多,對家庭的經濟貢獻也差不多(說不定她老公更多,因為她要顧娘家,而她老公父母都不在了),可她真的太愛說教、太愛pua她老公了。
她說教越多、貶損越多,她老公就越沉默、越不愛參與家務和育兒勞動,然后她就更加叨叨。
說真的,我才跟他們夫妻倆待了一兩小時就受不了她了,不知道她老公日日夜夜是怎么過來的。
這種女的,為數不少。
奇怪的是,性別倒轉過來,這種現象就少很多(防杠提示:少的意思,不是“沒有”)。男人們似乎很少要求妻子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帶娃、做飯、打掃房間、贍養老人、跟外人打交道。
某些義務,只要有人幫承擔了就好,至于細節怎么做,他們懶得管。
如果妻子比自己本事大,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可能會在分攤家務勞動等方面pua妻子,卻很少為妻子已與外人約定好的事宜大動肝火。
也許,他們執著的不是“家庭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也許,他們只是單純地懶得管那么多,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來。
我感覺大多數男人是天生懂得利己的動物,在家庭里“吃力不討好”的,往往是女人。家里的活兒都包攬了,義務也都承擔了,可最后卻落不著好。
為什么?話太多。
03
現實生活中,我們最常看見我國已婚女的兩種形態:
一種是母夜叉似的。她是全家的大母神、差評師。她若是心情不好,全家都別想好過。這類女人嫁的老公,大多沒啥原則和界限感,一輩子在家里唯唯諾諾,只為換取短暫的和平。比如蘇大強,比如我爸。
另一種是女奴型的,是全家的免費保姆。她們大多低自尊,個性懦弱,不配得感強,把男人和孩子當成天,任勞任怨,被人踩泥巴里也還是會反省是不是自己長得比較吸腳。
與這兩類女人相配的,是“妻管嚴”和“直男癌”。
健康的婚姻好少的,可能十分之二不到吧。
還有的女人,是兩種特性兼而有之。她們在家里承擔比較多的義務,為全家人的衣食起居操碎了心,熱衷于“燃燒自己、照亮家人”,同時也怨氣沖天。
很多時候,我覺得她們其實不是愛家人,只是愛一種道德、一種名聲、一種“應該”,只要家人有絲毫不領情或忤逆她們,她們都會怨氣沖天、牢騷滿腹,就會拿自己的付出去綁架你、控制你。
在這里,我可能要說一些“女人就是要為難女人”的話了,畢竟我也不是一個“是個女的就共情”的女人。
一些(看得懂“一些”的意思吧)女性在家庭中跟丈夫在育兒方面發生矛盾,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掌控欲過甚。
她總在抱怨丈夫不帶孩子,可觀察她和丈夫的相處模式我發現:她丈夫并沒有不帶孩子,只是沒有按照她認為“對”的方式去帶孩子。
丈夫不“對”,她就開始指責、試圖糾正,要求丈夫按照認為“對”的方式來,甚至直接讓丈夫“呆一邊兒去”,可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對丈夫在育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的扼殺。
久而久之,丈夫會認為:我是在“幫”妻子帶孩子,妻子才是“帶孩子的主體”,而我只是一個執行她命令的機器。
而如你所知,即使是在育兒領域,當合伙人和當員工的積極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女人把丈夫培養成了一個員工,而不是育兒合伙人,丈夫的消極怠工幾乎成為必然。
在家務活領域也是一樣。
我媽就是這種女人,她一直在怨我爸、我不做家務,我爸、我一旦開始做,她就開始瘋狂打壓,甚至把活兒都搶過去,以證明她的那種方式才是“最正確”。
結果可想而知!
04
我真的覺得,嘮叨其實是很費體力的。
我能量低的那幾天,從來不跟小孩嘮叨、講道理。
若是把道理講得無趣、刻板、啰嗦、居高臨下,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句話,別人也不愛聽,那這種講道理就類同于說教。
道理若是講不好,還不如不講。
比如,要求小孩自己把毛巾洗干凈晾曬好,我就懶得講什么物盡其用的大道理。
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就已經夠累的了,我的力氣就夠吼一句話:“我數三下,你把毛巾洗干凈晾曬好,一,二,三!”
小孩回應我一句“知道了”,然后跑去把毛巾晾曬好。
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事兒就翻篇了。
育兒專家老說不能吼孩子,可我真不覺得這么吼一下,孩子會留下終身心理創傷和陰影。
倒是那種揪著一點小問題巴拉巴拉講半天道理,接著以“愛”之名溫柔地pua小孩的(比如,把“媽媽這么愛你,可你的所作所為無數次讓媽媽好失望”之類的),可能比較容易給小孩造成心理陰影。
不管孩子吐槽個什么事情,都表現出“我覺得你需要我的建議和幫助”的父母,真的比蟑螂還可厭。
事實上,孩子絕大多數時候跟你說的話,你只需要回復一句:“哈,這樣啊。”
逗號每天都會回來跟我吐槽她在學校的遭遇和煩惱。比如,某個同學最近跟她疏遠了,某個同學叫她“小呆瓜”,明天要考英語了,她語文考試這次考得比較低……
絕大多數時候,她只是想表達,并不需要我給她講油膩的大道理或者提供什么幫助。這些問題,都是她能解決的,或者,暫時不需要我出面去解決的。
我所能做的、最該做的,就是默默聽著,然后給點回應。這種時候,我說得最多的,就是“哈,這樣啊”。
試想一下:倘若她傾訴任何一個事情,我都要站在上帝視角指點江山,慷慨激昂發表我的看法,在她身上投射我的焦慮和恐懼,急不可耐地給她提供我自以為是的建議……結果會怎樣?
結果只有一個:她會對我緊閉心門,不想再找我吐槽任何。
誰會喜歡一個成天給自己講大道理、提建議、指點自己該怎么為人處事的人呢?
在我看來,能巴拉巴拉講一大堆道理的人,必定是精力充沛之人(我是真的覺得說太多話,人會很累)。
當老板也好,當媽也好,當前妻也好,直接發指令好過長篇大論論證自己指令的正確性。
別人接到指令,能執行最OK;不執行,你就另想辦法,或是聽聽別人的意見。
聽意見,用的只是耳朵,確實也比巴拉巴拉講道理更省力。
但是,我也只聽得進去那些關于如何解決問題的意見,偏題的意見(比如沒法就事論事)會被我制止。
我不覺得這叫強勢。發出指令,只相當于是發出一個邀約,執行不執行的權利在別人手里。你自己也完全可以根據別人接到指令后的反應,確定自己下一階段要做什么。
想辦法,是真正在解決問題;講道理,很多時候只是彰顯自己。
身體不好、中氣不足、嫌說話累、有社恐癥,把我變成了一個不愛嘮叨的人。至于文字里的嘮叨,這就真的改不掉了,好在我也不是針對具體的人去說教。
我親眼看到很多家庭因為嘮叨而變得氛圍奇差,看到很多原本可以幸福的婚姻毀于嘮叨,就決定做一個不嘮叨的人。
嘮叨只是一種發泄情緒的行為,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成年人的時間、精力、體力、資源都有限,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得講求一個“投入產出比”。
不嘮叨的人,去到哪兒都可愛,或者,至少不可憎。不嘮叨的人,更容易積蓄能量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像嘮叨這種只會產生殺傷力,不會產生“好效果”的事情,就少做一點吧。
與你共勉。
全文完
一點碎碎念
這里只是舉幾個例子說明嘮叨的壞處,我見過的案例都是女的愛嘮叨,就這么寫了,不是只盯著女性批判的意思。這么幾個人,也代表不了全體女性。事實上,男性愛嘮叨的也不在少數。有的男人嘮叨起來,也非常討厭。
文講的也不是“指望不上男人所以變嘮叨”這種情況......這兩者之間是不是能形成因果聯系也是存疑的。畢竟,有很多人指望不上別人,那就索性不指望,一切靠自己。畢竟,嘮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會消耗能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