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寒冬將至,如何備戰大流行?
原創 Davin zhao JR MedSci梅斯
導語:氣溶膠傳播效率或低于預期?

近期全球新冠疫情持續加劇,單日確診突破50萬例再創新高。據worldometers新冠大流行統計網站顯示,昨日(29日)全球新冠病例新增有545945例,前天(28日)為507543例,截至10月30日0點全球累計病例已達45348176例,染疫死亡1186396例。

歐洲疫情再次惡化,病毒正在歐洲大陸快速蔓延擴散,過去一周中平均每日新增22萬例,相比上一周增幅達44%。法國德國28日同日宣布再度實施全國封鎖措施,關閉休閑娛樂設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國歐洲諸國也實施類似禁令。
而疫情另外一極-美國,近日平均71000人確診,48個州均為都上升趨勢,39個州死亡人數也在增加,平均從兩周前的單日平均714人攀升至805人。這波流行可能由于忽略社交距離與口罩防護缺乏所致,并且加上北半球氣溫下降人們在室內時間增加,從而增加病毒感染概率。
通常醫學科技界認為,導致新冠病毒傳播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可能通過直接吸入或通過手或物體接觸間接感染。然而,關于呼吸道氣溶膠微滴是否作為傳播途徑發揮重要作用存在較多爭議。氣溶膠是指在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顆粒直徑一般小于100微米(0.1毫米)。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期發表在《流體物理學》(Phys. Fluids)研究指出,氣溶膠在傳播新冠病毒病毒方面似乎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尤其是來自表現出低病毒含量的無癥狀或輕度癥狀的個體。該結論研究人員在密閉空間中使用激光技術來測量人們說話或咳嗽時釋放的液滴的SARS-CoV-2傳播模型中得出的。


主導該研究作者和研究所所長Daniel Bonn認為,現代通風設施的場所使氣溶膠傳播感染風險不大,因此進入通風良好的現代建筑,例如機場,火車站,現代化的辦公室等,相對是安全的。但如果與被感染者一起在通風不良的房間中呆了相對較長的時間,或者在被感染者咳嗽之后,就會變得很危險。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more/scientific-brief-sars-cov-2.html
美國CDC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持有類似觀點,該機構對于氣溶膠是否傳播新冠病毒遲遲不作定論,直到10月初,也才承認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
從其發布的最新版指導方針中,美國CDC引用越來越多的證據承認氣溶膠能傳播新冠病毒,但這并不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美國CDC表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與新冠患者近距離接觸或與新冠患者直接接觸者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在幾周之前,該衛生機構曾承認氣溶膠能傳播新冠病毒,但隨后突然移除這一說法。

美國CDC指出,很大一部分SARS-CoV-2感染(估計為40-45%)并無癥狀發生,并且感染可以由無癥狀者傳播。從可獲得的數據表明,SARS-CoV-2的傳播更像大多數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毒,主要是通過短距離(例如,不到六英尺,約1.8米)內的呼吸道飛沫傳播。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表明可以它傳播到更遠處的人,或者在感染者到達后數小時進入空間的人。

SARS-CoV-2的傳播可能在特殊情況下發生氣溶膠傳播:感染者同時在其中或在感染者離開空間后不久就暴露于易感人群的封閉空間;長時間接觸呼吸顆粒,通常是通過呼氣運動(例如大喊,唱歌,運動);通風或空氣處理不足會導致懸浮的呼吸小液滴和顆粒積聚。

10月16日,美國研究人員《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提出了相反觀點。研究人員稱,有絕大多數證據表明,氣溶膠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迫切需要協調有關跨學科病毒傳播方式的討論,以確保最有效的控制策略并向公眾提供清晰一致的指導。
氣溶膠中的病毒(小于100 μm)可以像煙霧一樣在空氣中懸浮數秒至數小時,并被吸入。它們高度集中在受感染的人附近,因此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在附近感染人。但是含有傳染性病毒的氣溶膠也會傳播超過2 m,并積聚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氣中,從而導致超級傳播事件。
新冠患者(其中許多人沒有癥狀)在呼吸和交談時會釋放出數千載有病毒的氣溶膠,而釋放的飛沫數量則要少得多。因此,吸入氣溶膠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防止空氣傳播上。除了現行的戴口罩,社交疏離和清潔工作的規定外,科學家們敦促公共衛生官員就戶外活動、室內使用通風和過濾改善空氣以及改善對高危工人的保護的重要性增加明確的指導。

10月29日,《柳葉刀-呼吸內科》(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也發表社評提及關于新冠如何傳播的爭論。社評指出,呼吸道病毒主要以三種主要方式傳播,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最新研究表明,接觸傳播不太可能成為主要的傳播途徑,盡管SARS-CoV-2可以在無生命的表面上持續數天,但從這些表面培養病毒的嘗試并未成功。
感染控制指南已指出,大多數呼吸道病毒的傳播是通過咳嗽,打噴嚏和與他人緊鄰呼吸產生的大的被感染飛沫發生的。最初,人們認為SARS-CoV-2不可能通過空氣傳播,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感染性微滴足夠小,可以懸浮在空氣中,并且可以使個體與感染者的距離超過2 m。通過對非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人之間病例傳播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這表明空中傳播是最可能的傳播途徑。7月,超過200位科學家發表了一份聲明,呼吁國際機構認識到COVID-19在空氣中傳播的潛力,因為他們擔心遵守當前的建議并不能完全保護人們。
隨著北半球冬季的臨近,在戶外進行社交和鍛煉的機會變得更具挑戰性,并且人們對傳播COVID-19的風險增加的擔憂日益增加。社評呼吁各國公共衛生指南需要建議人們如何在室內環境中應對風險,諸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室內購物和聚會時,必須戴上口罩。
隨著2021年的臨近,人們已經對這種流行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破壞感到厭倦,他們堅持嚴格的規則和封鎖的意愿可能會減弱。隨著全球COVID-19病例的增加,我們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傳播途徑。至關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接受新的研究,并且不要依賴基于舊數據的建議,這樣在面對大流行性疲勞時,可以提供更清晰,更有效的感染控制指南。

總體來說,諸多研究肯定了新冠病毒可經氣溶膠傳播。我們也呼吁人們做好保持手部清潔、社交距離(1.5米以上)、避免擁擠的室內空間及公共區域中戴好口罩并改善室內空氣。
SARS-CoV-2是一種新病毒,我們仍在不斷研究了解它,很多東西我們還在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