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被10萬+們忽悠,逃不過常識二字

不被10萬+們忽悠,逃不過常識二字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文金月
一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是由它的中心思想的深度和社會意義所決定的。——齊斯

一個公眾號的粉絲增長,可以通過一些外部營銷技巧和短期重度宣傳獲得,但如果要取得持續成功,則取決于推送內容的質量。
一些十萬加的稿子,閱讀量數據看著是可觀,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洋洋灑灑寫下幾段文字卻經不起推敲,終是繡花枕頭一個。
忽悠之
稿子形式重于內容
文章的字數
文章總共也就一千多中文字符,從文章的字數上,是非常適合用戶閱讀體驗的。整體讀下來,也就幾分鐘。不會花費太長時間,也不會使人感覺到眼睛疲勞。

今天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有很多人是今天看這個,明天看那個,但最后其實都沒有沉淀下來的東西。
在現在的這種狀態下,大部分人的心里都是非常浮躁的,愿意花時間讀三四千文字的人,真的非常少了。大部分對長篇文章都是跳讀的。
所以,很多十萬加的稿子只是短短描述,并沒有能去深切的分析問題,去剖析事件,也沒有什么深刻內涵,甚至有時犯常識錯誤。
標題
一篇文章點擊率內容是其次,標題才是關鍵,一篇閱讀量高的文章,標題都是很吸引人的。
從而衍生出一些標題黨,標題雷人,浮夸風。


用標題黨的文風命名的話
比如:
3個女人和105個男人的故事——《水滸傳》
騷娘們整容三次均失敗,最后被亂棍打——《三打白骨精》
兩少年人窮志不短,僅著內褲環游世界——《海爾兄弟》
女孩昏迷后,竟被7個侏儒拖入森林……——《白雪功夫》
車展——《是車展還是肉展!》
航母——《戰時若是看到航母這個樣子,就是出了大事!》
人民網曾重磅推出“三評浮夸自大文風”系列評論,指出“‘跪求體’、‘哭暈體’、‘嚇尿體’等浮夸自大文風頻現,消解媒體公信力,污染輿論生態,扭曲國民心態,不利于成風化人、凝聚人心、構建清朗網絡空間?!?/p>
傳播角度
內容可以簡單地分成兩種:有趣的,有用的。

有趣的就是你在閱讀這類東西時,感覺到的是一種精神愉悅,用來打發時間,用來娛樂。
有用的內容則與你的現實問題緊密相連。
一些人對養生類文章關注本身就很高;平時使用手機支付比較多的人,看到一篇防止手機詐騙的科普,自然會重視;喜歡財經的人,對炒股類的文章格外上心。
在這種一切向功能性傾斜的大環境下,用戶慢慢地被培養出“功能性使用”的習慣,所以在公眾號上看文章,會不自覺地就會把這個習慣傾向帶出來。
你的親戚們給你轉發的微信文章,如雞湯,養生謠言類,在中老年讀者里就非常有市場,轉發率還很高,這也造成那些稿子閱讀量蹭蹭往上漲。

另外,沉默的螺旋中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當人人都在相互轉發,人云亦云,看著閱讀量不斷往上漲,人們都會覺得這稿子好,會覺得稿子更加有質量,更加相信它,被帶偏思路。
忽悠之
蹭熱點話題加以評說
其中一些適用于實時熱點,容易成為爆文。例如虐待兒童事件,每個父母都關心他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因此他們更愿意向所有人傳播這種信息,在這樣的大眾心理下,文章更有可能爆發。
如生存壓力、生活質量、社會不公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慣用的焦點。就像女士朋友們經常會關注減肥塑身、美容時尚、兩性關系等方面的事物,一旦網上出現污蔑女生的文章就會引發很多的關注與討論。
什么是傳播因子:干貨、共鳴、沖突。

公眾號的類型眾多,吸粉的方式都是可以共通的,但流量號永遠不缺流量,一天幾千幾萬的粉絲流量是再正常不過,但是在內容質量確實是有待商榷。
凡十萬加的文章,看完后,都會讓人產生某種情緒,情緒的種類包含多種多樣的,不管是無奈消極,還是積極愛國的,總之刺激用戶情緒了,就會產生二次傳播。
大家看到有代入感的字眼時,往往會想到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心理會驅使自己去點擊它,分享它,起到一些指引作用。還有的文章會直接帶你身臨其境,比如我們談高考,大部分人都有高考的經歷,你就會去看文中所提到的情境對比自己是否符合。這也是很多十萬加文章形成的敲門磚。
咪蒙它的公眾號文章其實看多了就會發現套路都是一樣的,你要說質量真正有多么的好也未必,但卻非常受一部分用戶歡迎,粉絲粘合度更是極強。這就是因為它抓住了用戶心理,公眾號有非常準備的定位,目標用戶也很明晰,哪些主題能夠打動他們。
忽悠之
洗稿
胡師姐新傳考研公眾號上致歉肖一涼介”公眾號,表示確實存在抄襲洗稿行為。作為一家較大的考研輔導機構,堂而皇之的進行洗稿行為,即使贏得了閱讀量,卻不是優質的原創內容,終將讓人嗤之以鼻,淪為笑話。

我們可以將洗稿理解為:對原創作品進行形式上的改頭換面處理、但中心思想不變或最有價值部分還是抄襲的作品。

一個叫周沖的影像聲色的公眾號也洗了很多稿,發布在自己的公眾號上。通過這種方式運營起了自己的公眾號。但不巧的是,他剽竊了一個大號的文章而被曝光。同時,一場大號之間的撕逼大戰呈現在我們面前。
洗稿然后獲得超高閱讀量的形式是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別人的勞動成果轉為己有甚至去獲得利益,本身就是對原創作者和自己讀者的很不負責。
忽悠之
刷單
央視新聞頻道曾爆出深度調查報告《刷單產業鏈的生意經》揭秘部分微信公眾號刷閱讀量造假現象。這則重磅新聞在央視新聞頻道早間節目《朝聞天下》再次播出,引起普遍關注。

曝光出來之后,微信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對涉嫌造假的公眾號降權或者除名,或者警告,并專門設置舉報通道,網民一旦監督舉報,核實有效的話,會第一時間受理。
所以,我們有些看到的10萬+,可能真的不是10萬+,可能就是1萬+或者是1千+。我們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有些假的我們未必也都能看到。
“怎樣讓一頭豬推的文有十萬加的閱讀?”
“把文發到一千萬的號上?!?/p>
粉絲基數在那里,你無論發什么,閱讀都不會低。
粉絲是可以買,可以引流的。但買粉,引流,都要成本。內容如果一直爛,粉絲流失的也會非??臁?/p>
從用戶角度來說,人們的文化需求上升,專業度也在提升,他們不再滿足于膚淺的東西,而是追求更深度的內容,內容的價值自然也要水漲船高。
有過十萬加稿子的公眾號,內容升級是一種必然,“內容會越來越好,圖片會越來越重要?!?/p>
我們要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學習得來的,還有一部分知識是通過思考得來的。我們在閱讀時的時候,需要考慮清楚一點,不要被作者牽著鼻子走。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于認識和經驗,有什么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
有什么樣的人生沉淀才能有什么樣的寫作水平。學習本身是不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只有在學習之后通過你的思考。所謂的爆文,關鍵就在對用戶情緒把握的恰到好處。
閱讀量和推文質量沒有多大關系,公眾號是個閉環,而且訂閱公眾號都是折疊的,幾乎都是靠朋友圈才能看到,而且前提還是你認識的人多,傳播的出去。
不像短視頻流量爆炸,只要創作內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平臺會通過智能算法推送給更多的人;而公眾號文章不同,內容是次要,推送給更多的人有高閱讀量才是關鍵。

反復琢磨是保證

李小龍曾說過,他不怕會一萬種腿法的人,但是他怕一種腿法練一萬遍的人。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

何其芳也曾說,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
閱讀量多的文章不一定優秀,閱讀量少的不一定差。
創作者應該寫出具有傳播性質量性的文章,而不只是追求閱讀量的十萬加;讀者們帶著份思考去閱讀爆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