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女鬼為什么漂亮又癡情?
原創 子琪 印客美學

中國鬼怪多半是活不成的人
——沃茲基碩德
“鬼神”是東西方文化中共有之處,雖說他們的樣貌和職能都有很大差別,但是關于鬼,東西方人都會感到恐懼啦!
那么問題來咯——中國鬼VS西方鬼誰會贏吶?
你支持誰?
兩軍交戰之間,要明確雙方實力、能力、巧克力,正如《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小印要做一名有勇有謀的鬼界灰常不資深HR。


類似于簡單的人類社會
有階級,有政權、有體系
有善惡標準,有能力差異

歸陰曹地府管理、最終會投胎
逢中元佳節之際可以回家享祭
其中包括十八層地獄受罰的鬼

冤死不愿投胎要報仇的
惡貫滿盈卻不知收手

他們被稱之為鬼仙賽神仙
譬如土地神、山神、河神
西方的鬼
似乎沒有中國的鬼種類豐富、特色鮮明
他們不外乎喪尸、吸血鬼
咱們蒲大叔的《聊齋志異》
就有幾百種個性各異的鬼怪
且魔力高超

大家熟知的“喪尸大家族”,有且僅有一個品種,無善惡之分
還記得《釜山行》嗎?



畫面太美,不提也罷,有意者轉移“植物大戰僵尸”官網下載正版。
把喪尸顏值按在地上摩擦的是鬼中貴族冰淇淋——吸血鬼具有統一血統,可按職位分等級,有親王、長老、領主、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晉級難于上青天。








- 中國鬼 -
中國的鬼三界六道,種類眾多,等級森嚴,靠修煉或吸取人類精氣晉級,有著相當官方的“中國百鬼錄排行榜”。
我的老天鵝啊!做鬼都要競選!儼如人間社會的復制,通常揭露現實殘酷、抨擊封建社會制度。
所以他們?她們?還是它們愛吃冥品、集天地精華、對晉級有激進的會吸取人類精氣。

形象也各異,一般可變身易容;既有艷麗女鬼(聶小倩、白骨精、狐貍精、蜘蛛精)。





中西方鬼怪有著共同點:均起源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在現實中,它們的原型有跡可循。
了解之,恐懼不攻自破。
綜上所述,在中國鬼怪面前,喪尸連說話都不會,不值一提;吸血鬼能說上兩句,也會思考,但作戰手段及目的太過于單一,在我國頂多算個蝙蝠精,也不足放在眼內。
以上皆屬鬼怪戲言,與小印無關。
簡單來說,中國的鬼分為動物鬼和人鬼,而人鬼又可分為男鬼和女鬼。


相較于男鬼,在中國,女鬼顯然更受歡迎一些。

如果說女鬼是男性想象的投射,那她們或許是妖冶多情的化身。







就像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女性非有不可,而純粹講男性的故事就不那么令人神往一樣,在民間故事里,女性做主角會引起大家的注意。

而中國第一女鬼當屬《畫皮》中“裂生腹、掬生心、臥嗥如豬”的厲鬼。

而最經典的女鬼影視形象則是聶小倩和如花。



而《胭脂扣》中鬼女如花,為愛而死,又為情而返人間。



如果說世俗愛情中,男性想象的妻子應是幽嫻貞靜、溫良和謹、端莊賢淑的話,女鬼們更符合男性完美情人的想象了,她們風情萬種、聰慧過人,無須三從四德,不屑清心寡欲,少了世俗女人的做作和忸怩。
元明清時期,鬼故事迎來了文化創作的高峰,經過文人演繹后的大批美麗女鬼就此出現,并且在民間廣泛流傳。
在蒲松林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這些形象的共同點就是大膽的追求自由并且反對封建禮教束縛。敢于在男尊女卑的時代里為自己說話,為自己爭取自由。
她們熱愛生活,熱愛幫助人們,渴望正常人的生活。在生前死后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她們不會因為生活的不公平而報復社會,而是更努力地追求幸福。

女人不像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更像被砍掉的另一半,是對立面,既難分難舍,又是可能的威脅。從某種角度來說,女鬼形象多可怕,男人對女人的無力感就多強烈。

情有獨鐘?
最早的吸血鬼原型記載于《圣經》之中。
亞當和夏娃生下亞伯和該隱。上帝懲罰犯錯的該隱,將他驅逐到黑暗的荒野,但承諾他永生。
該隱在荒野遇見莉莉絲。莉莉絲將自己的血給該隱喝,而該隱學會了利用鮮血而使用魔法和力量,成為了吸血鬼始祖。

當時歐洲瘟疫流行,這致死的傳染病讓人們恐懼不已,甚至將病者在尚未確定生死前就倉促掩埋,這些人臨終時痛苦掙扎、肢體流血甚至自我吞食,這些特點正好符合人們對吸血鬼的幻象,并借助人們的恐慌快速蔓延。
此時教會開始公開承認吸血鬼的存在,而自此之后,不同宗教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和迫害,使得吸血鬼都曾經作為強加給對手的罪名,也強化了吸血鬼這一恐怖形象。
不過,當代的吸血鬼早已經從18、19世紀的惡魔形象轉化成一個具有人性、情感豐富而又值得同情的形象。


而西方鬼種較為低級的喪尸的設定則是永遠吃不飽,見到人便要攻擊,有強大的傳染性,貪婪、情緒化、充滿控制欲。

在這其中,往往不是為了物質,大多是情感,他們不是厭惡生活,反而是太熱愛生活啦!

不!!都是在死亡的反襯下出現的!
所以你覺得是東方的鬼和西方的鬼,到底是誰比較恐怖,又是誰比較厲害呢?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中國女鬼為什么漂亮又癡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