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賦能新基建:氣象服務商借AI黑科技破圈???????
隨著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日益臨近,賽事對舉辦地氣象服務要求頗為苛刻,尤其是不少比賽項目在戶外場地進行,對場地溫度、濕度、風向、以及是否有霧,是否降雨降雪等天氣因素要求甚高,提升預報精確度成為賽事重要的技術保障環節,也是冬奧會能否成功舉辦的重要因素。
墨跡天氣不久前牽頭舉辦“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課題”,以提高預報準確率為核心,提升賽事氣象預報針對性、時效性及精細化程度,實現要素預報客觀訂正和極端天氣系統的相似識別。墨跡天氣將機器學習與氣象技術相融合研發,將AI技術與人工經驗預報相結合,開發冬季極端天氣識別系統,同時將AI技術與現有氣象預報技術融合,根據冬奧站點觀測資料與預報的模型進行檢驗和優化。
從墨跡天氣跟北京冬奧會合作案例可以看出,氣象服務除在防災減災大顯身手,眼下憑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技術,在生活氣象場景化服務的不斷延伸,已經成為輔助用戶出行、鏈接科技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剛需基礎服務,也成為企事業機構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新基建產品之一。
當AI遇到氣象服務
在大多數人眼里平凡無奇的氣象服務,背后具備大量硬核技術和商業故事。比如氣溫相差1℃或降水量增減1mm,反映到商場和客流和銷量都有明顯變化,有統計表明流通類產業銷售額的65%取決于天氣。此外天氣預警、防雷減災、衛星遙感、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短信等形式多樣的服務已將新的氣象科技成果及時的應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
高精尖技術的氣象服務如此重要,其對氣象服務供應商的技術和服務要求可不低,主要取決于氣象數據源,數據處理能力,以及結合行業觸點能力。以行業獨角獸墨跡天氣為例,其支持約20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生活類天氣查詢,基于海量氣象、用戶數據,提供經緯度級別的精準天氣服務。目前已擁有約6.5億用戶,天氣日查詢次數過6億。
盤點發現,墨跡天氣目前坐擁國內外多家合法數據源,從城市到模式經緯度數據,涵蓋預警和空氣質量在內的多項氣象類核心數據,通過優化網絡,計算,存儲資源,搭建高效的計算機集群,滿足高分辨率的大氣模式計算的軟硬件條件。同時墨跡還采購了多家全球大氣模式的數據,除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還有美國大氣與海洋管理局以及歐洲中心的全球大氣資料,能夠融合觀測資料,進行區域乃至全球的大氣模式模擬和預報。
資料顯示,墨跡天氣在10年內積累的6.5億用戶,提供用戶眾包數據——每天數十萬張天氣時景圖片及上萬次用戶天氣反饋。實現自動識別圖像中云圖分類,每天約有30萬張天氣照片上傳,總氣象圖片資源達十億級。

災害天氣識別也是墨跡天氣重要的AI產品之一,基于海量的用戶反饋,使用大規模機器學習技術、自動化識別和推送災害實景信息,提高災害判斷能力。墨跡實景分布范圍廣、及時性高,并帶有位置信息,可用性強。這部分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與分析的方式,可作為氣象數據的有效補充。
除此之外,墨跡天氣的算法團隊匯集機器學習和圖像識別算法工程師,通過采集大量的圖片進行標注,優化機器學習訓練模型,對圖像進行信號識別和分類。該項技術在短臨預報,災害性天氣的識別和預警方面取得不俗成績。

氣象服務背后黑科技
黑科技可以賦能天氣服務毋庸置疑,實現更加精準及時的氣象服務。比如傳統天氣預測“一天一數據”方式,顯然難以滿足當下出行的多樣化需求,比如登山隊在進入高海拔山區時,不僅需提前鎖定適宜的天氣窗口,還要在攀登過程中根據實時天氣變化調整裝備和路線,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氣象需求,也是氣象服務產業的發力空間。

當前不少氣象服務商在“長周期預報”還是在“超短時預測”上也有不錯表現,墨跡天氣推出的“短時預報”,是一款氣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產品,可以提供全國范圍逐分鐘、最細顆粒度500米*500米的未來兩小時的降水變化情況。其核心技術是雷達告訴數據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雷達數據預測,基于用戶反饋的系統過濾,多種方法的互相校驗,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分鐘計更新,準確率高于市場上其他競品5%。
筆者盤點發現,黑科技已經廣泛墨跡天氣多款服務和技術領域。比如災害天氣識別也是墨跡天氣重要的AI產品之一。墨跡天氣災害識別技術,可以基于海量的用戶反饋,使用大規模機器學習技術、自動化識別和推送災害實景信息,提高災害判斷能力。墨跡實景分布范圍廣、及時性高,并帶有位置信息,可用性強。

此外,針對部分原始氣象預警信息存在語意模糊,推送城市有誤等情況。墨跡自主研發的氣象預警信息預處理技術,能夠準確識別預警推送城市,預警類型、級別等信息,并能夠及時推送給用戶,保證預警信息的準確和及時性。
而對于復雜的氣象數據,如何直觀、更加貼近實際感受地展示給客戶也具有很大的價值。墨跡天氣氣象研究部2019年開發出氣象可視化平臺,能夠將氣象數據直觀顯示。此外墨跡通過機器學習、NLP等技術,研發出的機器人寫文章產品。該產品能夠通過氣象數據,對于未來的氣象情況寫出新文章,節約了大量人工成本。
由此可見,墨跡天氣能對外輸出精準及時的氣象訊息,主要源于自身海量的AI及黑科技加持,成為氣象行業獨角獸可謂實至名歸。

氣象服務硬核破圈
西方經濟學中有條德爾菲氣象定律,認為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企業在氣象信息上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回報。天氣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進而左右他們消費行為。企業主如果提前把握近期天氣走勢,在生產、采購、銷售計劃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避免損失,還可變成在競爭中的優勢。
有資料顯示,全球約八成的經濟活動與氣象有著緊密的聯系,包括農業、航海、水利、能源、交通、零售、物流、保險,甚至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商業氣象服務商業價值凸顯。據國家氣象局和統計局統計,目前,按需定制企業級氣象服務價值在2025年可達3000億元,算是巨大的藍海市場。
《中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報告》指出,2025年氣象商業的產業規模可達3000億元人民幣。墨跡天氣CEO金犁曾認為氣象是經濟發展的一把“鹽”, 能否炒好經濟這盤菜取決于如何運用氣象服務賦能經濟發展。墨跡天氣聚焦氣象經濟領域,用互聯網和新技術來賦能經濟發展、實體企業轉型升級,自己就是那把“鹽”。
以外賣平臺“準時達”服務為例,外賣平臺承諾在約定時間內為用戶提供餐品送達服務,超時則需賠付紅包。氣象服務商可提供以短時預報為主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借助于天氣數據實現配送優化,同時降低外賣平臺在惡劣天氣下的大量損失,進而實現提質增效。
除了服務宏觀產業,氣象服務也在不斷賦能百姓生活方式。墨跡天氣APP除能提供常見的紫外線、運動、空氣污染、交通、感冒、洗車等指數外,還自主研發穿衣、釣魚、護膚、寵物等指數。通過提取關鍵氣象要素,將不同氣象要素通過算法組合,最終得到具有不同等級的指數,從而為特定的生產生活提供等級預報。
筆者認為,伴隨著氣象服務在中國蓬勃發展,眼下墨跡天氣已從單純的天氣查詢APP發展成為氣象服務平臺,廣泛服務農業、保險、物流、高速公路、車聯網、智能家居、新零售、賽事等多個新興產業,可同時為C端和B端的客戶提供全方位氣象服務,進而實現C端和B端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用黑科技賦能實體經濟,助力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廣大氣象服務商的終極使命和價值所在。(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