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姜子牙》的“熱”與光線傳媒的“冷”
文 | 蕭田
上映23天,電影《姜子牙》的票房已經突破15.48億。
作為光線傳媒“神話三部曲”之一,《姜子牙》以3.62億票房成為單日冠軍,并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動畫電影首日票房紀錄、2020年單片單日票房紀錄。
在電影上映的11天里,光線傳媒就曾預計來自于該影片的營業收入約為3.6億元至4億元,無疑《姜子牙》的成功“出圈”能給光線傳媒帶來巨大收入。
然而,在投資影片大火的背景下,票房數據如此漂亮的《姜子牙》卻沒有阻止這家老牌傳媒公司創紀錄暴跌。
影片上映前一天,9月30日收盤后光線傳媒總市值高達488億元,而截至10月23日收盤,市值僅有約362億元,直接蒸發了126億元。
這場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慘劇”背后,或許是光線傳媒歷經22年發展后迎來的中年危機。
造成大跌的“元兇”
過去的三周是光線傳媒的“至暗時刻”,股民的心情也跌入了谷底。這一切都源自于《姜子牙》。
作為一部歷時4年打磨的動畫片,在豆瓣上《姜子牙》的評分已由開分7.5一度降至6.9,這是近年熱門國漫作品中排在末尾的分數。
“本來以為是哪吒那種合家歡動畫片,帶著孩子來看,結果故事講的原來是‘中年危機拯救蒼生’這種宏大議題,感覺被預告片欺騙了。”一位年輕家長在豆瓣下面寫下了這樣的觀影感受。
同為光線傳媒的“孫公司”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制作,去年的《哪吒》是一部現象級的制作,票房突破50億元。
當《哪吒》冠絕2019后,光線傳媒決定“趁熱打鐵”,在《姜子牙》的宣發過程中與《哪吒》深度綁定。

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一幕,上映前淘票票想看人數超過200萬、熱度曾遠高于同檔期競爭對手,一度被看成是“國慶檔最具冠軍相的種子選手”。
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觀眾一直以為兩部電影在IP上的聯動自然在故事或者情節上一脈相承。可縱觀整個影片,前作哪吒的角色只出現在了片尾彩蛋里,而那卻是許多觀眾全場唯一發出笑聲的橋段。
誠然,無論是題材畫風還是制作,《姜子牙》都和去年大爆的《哪吒》為同一標準。但從整個封神宇宙角度來看,《姜子牙》的敘事能力較《哪吒》是大幅的倒退,甚至是崩塌式的毀滅。
《姜子牙》試圖立意在文藝片方向上,期望去探討一些更為深刻的話題。可當觀眾帶著合家歡的心境走入影院,沒想到收獲的卻是一個純粹成年人的視角與故事后,自然不會買單。
最終,《姜子牙》只在國慶檔冠軍寶座坐了3天,就被同檔期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反超。而此時,光線傳媒的“噩夢”也開始了。
作為出品方,光線傳媒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面臨一定壓力,原定于春節檔、情人節檔上映的熱門影片《姜子牙》一再撤檔,直到8月16日,《姜子牙》宣布定檔國慶假期。
由于有了此前《哪吒》的驚艷表現,上映時間一拖再拖,資本市場的期望被拉滿,再加上疊加了報復性觀影的預期,第二天光線傳媒開盤暴漲;9月7日光線傳媒的盤中股價最高漲至18.04元,創下2015年7月以來新高。
捧得有多高,摔的就有多疼。
滿懷期待的消費者觀影后卻只收獲了“就這”和滿臉的問號,當越來越多的人打出了低分,口碑下滑的《姜子牙》接下來的幾天票房收入也走向了“拋物線”。
這與“保守20億”的票房預測相距甚遠,反應在股價上,光線傳媒也收獲了2015年上市以來的最大跌幅。
短短兩個月,光線傳媒歷經了“冰火兩重天”。這次崩盤與其說光線傳媒做得不夠好,倒不如說之前做的太好。
影片之外的中年危機
《姜子牙》主要講述了封神大戰后姜子牙因一時之過被貶下凡間,失去神力,被世人唾棄,之后姜子牙踏上旅途尋回自我的故事。
面對外界的“差評”,《姜子牙》導演程騰、聯合導演李夏打起了圓場,“故事情節設計確實存在一種冒險的精神,就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完全不同的一個姜子牙。”
市場今年之所以對光線傳媒如此厚待,很大原因就是對《姜子牙》給予了厚望。
把《姜子牙》的失利描述成一次冒險行為,顯然難以服眾。
不過《姜子牙》影片的確是講述了一個中年人的失意和掙扎,而在影片之外光線傳媒也恰恰迎來了自己的中年危機。
表面上看,《哪吒》收獲的高票房對光線傳媒是個巨大的壓力,存在盈利天花板的嫌疑,從而引起這次不受市場待見。
實際上,從光線傳媒近幾年的財報來看,其經營情況也并不如人意。2015年至2019年,光線傳媒營收分別為15.23億元、17.31億元、18.43億元、14.92億元、28.29億元。

有意思的是,光線傳媒營收增速在連續4年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于2019年猛然上揚。
根據光線傳媒2019年7月底發布的公告,當時《哪吒》的9億票房,公司預計實現營收2.03億—2.43億元。按此推算,以《哪吒》最后的票房總計是50億(中國影史排名第二,第一是《戰狼》),光線傳媒的營收應該可以達到11億—14億元。
換而言之,一部《哪吒》的票房扛起了光線傳媒全年近50%的營收大旗。2019年若非有《哪吒》,善于“以小博大,制造爆款”的光線傳媒難言翻身。
此前,光線傳媒陸續上映了《妙先生》《蕎麥瘋長》等影片,但票房效果不盡人意;雖參與出品了《八佰》,但憑該片掙錢的主力軍卻是華誼兄弟。
對于光線傳媒來說,由于內容制作周期等方面的原因,在內容儲備上不僅有大小年,加上盈利模式相對單一,故時常面臨著因單一爆款被資本市場追捧后,因無法持續輸出優質內容,而又被資本市場“冷落”。《姜子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如同《哪吒》片尾的《姜子牙》彩蛋一般,《姜子牙》的片尾彩蛋又將“接力棒”交接給了《深海》。
據出品方彩條屋方面的口徑,《姜子牙》和《哪吒》是平行開發的兩個項目,導演、團隊和制作上彼此獨立。
作為接下來光線傳媒最重點的動畫項目,這部由《大圣歸來》團隊打造的科幻懸疑動畫,似乎又有了更多的不定數。
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個開始
光線傳媒這家影視傳媒公司由王長田在1998年創立,以電視娛樂節目制作起家,《音樂風云榜》、《娛樂現場》等就是光線傳媒制作的。
隨著光線在娛樂圈積累的大量人脈,也在全國各個層級的電視臺積累了廣泛的宣發網絡和廣告主資源。由此,2004年光線由電影發行起步,嘗試切入電影行業,并一度成為國內第二大民營電影發行公司。
憑借著在電影發行積累的經驗和資金,2009年光線傳媒又由電影發行轉向了電影的制片和投資,《畫皮》、《傷城》就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總體而言,光線傳媒前期在項目選擇比較保守,主要以投資小成本電影為主,并著重扶持新導演。
意料之外的是,2012-2013年投資的徐崢處女作《泰囧》、趙薇處女座《致青春》均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如此一來,光線在電影制作領域名聲大噪,開始躋身國內制片公司的第一梯隊。
彼時,嘗到甜頭的光線改變了發展策略,開始從保守向激進轉變,在此期間同時進軍電視劇行業和動畫電影制作。
2015年,光線傳媒成立孫公司彩條屋,在動畫電影領域發力。
也是在這一年前后,市場上出現了捆綁明星的收購成風,包括華誼兄弟、唐德影視等在內多家上市公司都發布了不同捆綁計劃。
然而藝人作品的不穩定輸出對上市公司市值造成了極大影響,2018年以查稅風波為起點,華誼兄弟、唐德影視等不斷“暴雷”,整個影視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這種情況下,動漫形象的IP無法被創作者帶走,其商業價值始終歸公司所有,光線傳媒在動畫電影的布局對于市場而言猶如一股清流。
2019年,光線傳媒憑借《哪吒》穩坐“動畫電影一哥”的寶座,這也讓市場在光線傳媒身上看到了希望。但“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很快成了光線傳媒身上最大的問題。
試圖打造“中國神話封神宇宙”的光線傳媒和IP帝國迪士尼相比,后者擁有眾多獨立于觀眾認知之外的IP,從中國神話中攫取一段或人名來進行故事的重新匯編,盡管這可以規避風險,但終究兩者不是一個東西。所以長遠來看,光線傳媒很難打造出像漫威IP這樣的經典。
爆品不成,那就打造爆款。自從吃到過幾次爆款的紅利之后,光線傳媒一發不可收拾,致力于打造爆款。而過于依賴一部電影撐起利潤,顯然一旦失手,企業將面臨一種尷尬的局面。
電影《姜子牙》中,被顛覆了原著的申公豹成了姜子牙的燈塔,一路追隨、一路保護姜子牙,然而他沒料到姜子牙在封神大戰中未能封神。
電影之外,本想借助《姜子牙》打個漂亮翻身仗的出品方光線傳媒,卻被資本市場打了一巴掌。
如今《姜子牙》口碑失利正給動畫電影上狂奔的光線傳媒敲響警鐘。但對于整個行業而言,下一個國漫爆款終究會來臨,中國國漫的崛起或許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