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DF印象:攝影機什么時候停,這是一個問題
記得在遙遠的北京民間影展時期,英國紀錄片學者布萊恩·溫斯頓曾分享,有關一部紀錄片最基本的問題是何時開機與何時關機。確實,當時間的重量成為人們評判一部紀錄片好壞的一般標準時,何時停機則是考驗一個創作者的耐心和創作能力的標桿。恰巧,這一次在杭州西湖IDF有限的觀影時間里,我看到了四種結束影片拍攝的方式,在這里分享諸位。
1,生命的終點:
巴西紀錄片《巴班克:當我死時告訴我》(Babenco: Tell Me When I Die )是我此行觀看的第一部作品,也成了兩屆IDF中自己最為鐘愛的影片。從片名來看,“告訴我何時死去”,正是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也預示了影片的結束之時。巴西知名導演巴班克(Babenco)身患絕癥,醫生告訴他生命只有三個月。這時他決定和妻子芭芭拉聯手拍攝生命中最后一部電影,即為本片。停機的時刻也就是導演生命終止之時。生命如此殘酷,且又將攝像機對準自己(或者自己所愛之人)。導演會如何記錄?不同于紀實風的紀錄片導演,在巴班克的指導下,妻子芭芭拉執導的影片中呈現的是內心外化的表現型影像傳達。這種風格也可參考紀錄片理論家尼克爾斯所述的表演型紀錄片類型(performative)。例如片頭特寫著液體流入的影像,比擬巴班克注入抗癌后的身體感受。片中出現了大量導演重要作品的混剪場景,同時嫁接導演最后人生階段的生命影像。電影對于巴班克來說就是生活本身。他不習慣被人統領著工作,他需要以導演的身份工作與生活,需要借此表達自己對于世界的看法。那段巴西少年在鐵路沿線走路的時刻,讓人聯想起《四百下》中的法國少年。但巴西電影混雜的滄桑感使得巴班克電影中少年的背景也有藏著生活的苦澀。對于巴西電影如此無知的我想去探知南美的電影風格,那未被歐美統治的視聽表達系統具有怎樣的創造力。這也是本片給我帶來的副產品。影片中出現了大段具有表現主義風格的表演段落。例如巴班克視角下和好友們死前最后一次聚會與告別,以及兩個少年手推自行車進入一個全白的空間,隱喻著墳墓也代表著通天之路。尤為讓我難忘的是結尾中導演模擬出巴班克死后靈魂暢游香港的影像。四角暈影的畫面,游蕩在旺角等地,花紅酒綠、行人匆匆。這是東西方雜糅出的奇特黑白鏡像,觀眾看到了另一種面貌的香港,一個南美導演眼中的東方天堂。雖然導演巴班克已經離開人世4年,但透過這部影片,更通過他之前的無數經典之作(如《蜘蛛女之吻》),他的生命在電影中得到永生。

巴西導演巴班克,代表作《蜘蛛女之吻》等 (《巴班克:當我死時告訴我》劇照,來源豆瓣)
2,項目的完成:
日本紀錄片《過往皆為新事,未來終是舊夢:攝影師森山大道》是本屆IDF 熱門片。主人公森山大道被譽為日本的“街頭快照之王”,且其反攝影的藝術性給予攝影本身更深遠的開拓性。但縱觀全片,影片的制作理念比較傳統,敘事線索也比較簡單,全片圍繞森山大道攝影集的再版進行講述。相冊出版的過程中也在還原他的作品與美學風格。當攝影集成功再版并在法國圖書展上再次引起轟動時,也即影片拍攝行將結束之時。這類以事件為主體的作品,跟隨事情的啟辰轉合進行。一般跟隨劇組拍攝的幕后花絮即以此為拍攝主線。早到鄭大圣的《DV China》(2002),再到本屆的《山間風疾》(2020)都是這類樣本。從影片的美學性來說,本屆的森山大道傳記片并不出彩。頻繁出現的黑屏字幕更是被觀眾詬病。而森山大道本身的專業魅力成為了影片的重點。時時刻刻都去創作,分解攝影(dismantle)是革命也是遵從內心,一切也都和器材無關。

隨時街拍的森山大道 (《過往皆為新事,未來終是舊夢:攝影師森山大道》劇照,來源豆瓣)
3,等待的和解:
看韓國紀錄片《夜曲》(Nocturne)的過程讓我感慨萬千。那些踏踏實實的跟拍,沒有任何花哨的技巧,不僅令人回想起曾經的中國紀錄片。從2008年的第一次舉起鏡頭聚焦這一家人,一拍就是十年。透過影像看媽媽、哥哥和弟弟三人之間在十多年間的愛恨情仇,直到2019年的影片完成。導演鄭光祖在映后時說,他一直在等待弟弟與哥哥之間的和解。瞬間,我被他的恒心所打動。多么似曾相識的心境,曾經我們的創作者也是如此耐心地守候在主人公身旁,等待事件的發展。時間的重量,不是急于求成地想要完成影片,而是追隨著生活本身的節奏。事件的和解可遇不可,但十年后的導演等到了。

《夜曲》(Nocturne)劇照,來源豆瓣
4,尋求的團圓:
十年等到了和解,而對于《妮諾絲卡》(Ninosca,2020)的瑞典導演來說,則是用33年跟拍一位堅韌的女性,直到她與家人團圓。1985年導演偶然間拍攝了南美尼加拉瓜12歲少女妮諾絲卡的第一個鏡頭。那時,她夢想做一名教師。之后滋潤在愛情中的她早早地結婚生子。但是婚姻并不如愛情般甜蜜,她深陷家庭暴力。當兒子成長為17歲的少年時,她決定離婚,以無證移民的身份闖蕩西班牙。而離家打拼的時刻,她也錯過了孩子們最需要母親陪伴的青春期。在西班牙打拼六年后,也就是導演跟拍妮諾絲卡大約30年的時候,妮諾絲卡終于取得合法的西班牙移民身份。她當即決定回國團聚。終于衣錦還鄉的妮諾絲卡此時已經步入不惑之年。與孩子感慨萬分地團聚,在攝影機的見證下顯得如此動人。這也是一個逐漸完成獨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團聚之后,導演的攝影機還沒有停。因為她攢的錢并不足夠以在尼加拉瓜造新房。還沒有封頂的房子如爛尾樓一般。她仍舊回到西班牙打工。三年后,她再次回家,新房也得以蓋成。但時間并不是寫好的劇本。蓋好房的妮諾絲卡,仍然無法在老家生存,本想做的咖啡豆生意也并不可行。她不得不再次踏上移民打工之路。一招為移民,終身為移民。這句無奈的話竟然成為了妮諾絲卡后半生的寫照。但她仍然是一位動人、堅強、令人敬佩的獨立女子。雖然妮諾絲卡和孩子們的團圓已經成為本片最重要的結局,但之后的持續性拍攝呈現出難以把控的未知性。紀錄片的張力也在此彰顯。

12歲時的妮諾絲卡(《妮諾絲卡》劇照,來源豆瓣)
何時關機對于紀錄片來說,意味著主題的塵埃落定。作者所拍所想在那一刻基本成型。有時是事件的結束,有時是生命的終止,有時雖已關機但故事仍在繼續。無數類型的紀錄片以無數種結片方式奉獻給觀眾。事到如今的紀錄片影展,最重要的就是回歸作品本身,好好地拍攝,好好地面對觀眾,褪下一切的光環。這是紀錄片展仍有的純然。感謝今年的西湖紀錄片大會和觀眾如期而約。大家都好好地,明年期待再聚IDF。
(作者紀然。本文屬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系作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