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消費的B面︱“防呆法”:從源頭減少不可持續消費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減少流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遵循的首要準則,本地取材、生產、銷售,居家辦公,線上會議……人們逐漸發現,很多條件在當代社會并非完全不可替代,有些人開始迅速適應甚至依賴新興的生活方式。
網購就是其中之一。國際咨詢機構尼爾森發現,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全球只有9%的消費者經常網購,而截至今年5月,這一數字已上漲至44%,有23%的消費者甚至表示每周都會進行多次網上購物。不少分析認為,新冠疫情造成的消費習慣轉變也許是永久性的,當網購的熱潮變成一種固定的習慣,新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也會應運而生。
然而,在帶來便捷的同時,網購也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副作用”。菲律賓De La Salle大學的Chiu等學者發現,網購的功能設計容易引導消費者購買比其所需更多的產品,從表面上看,這種現象也許會被歸類為經濟回彈或報復性消費,但其實并不盡然。
早在疫情出現之前,網購就因減少購物所需成本而直接導致過度消費、后勤服務使用量(如快遞到家服務)以及包裝垃圾增加等因素受到質疑。這些 “副作用”均使得本可以服務于促進可持續性消費的線上購物與綠色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而且,后疫情時代的“新常態”中,電子購物平臺將有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地區、階級的消費者以及生產不同種類、性能產品的制造商加入,這意味著推進可持續性消費,包括對產品可持續性的檢測、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等,都變得比以往更加迫在眉睫。
社會學家彼蒂里姆·索羅金(Pitirim Sorokin)1942年曾表示,一個災難后的社會絕不可能再恢復至與災難發生前一樣的狀態。社會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破壞性事件有催化社會變革進程的作用,在悲劇性后果以溫和但穩定的趨勢出現時尤甚。蔓延全球、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就歸屬于這一范疇。
疫情會對可持續消費的發展進程造成怎樣的影響?Chiu等學者建議,應將源于日本的“防呆法”(Poka-yoke)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更廣泛地應用,這種方式能夠從源頭減少不可持續消費發生的可能性,同時促進可持續性消費。
將工業運作中的“防呆法”運用到生產與消費領域
“防呆法”是一個運用在工業領域的概念。比如在汽車制造業,設計“防呆”裝置需要預料次品出現的幾種可能情況,并針對這些情況調整生產步驟,在流水線上提前設置程序防止這幾種情況的出現,從而保證產品的質量。
“防呆法”的重要優勢在于將對質量的把控環節直接融入生產過程,無需額外的步驟確保產品質量。如果將這一理念應用到消費領域,制造商也可以通過預測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幾種反應,設計出特定的、符合可持續性消費要求的產品和服務。
這是一種“編輯”消費者選擇的生產方式。消費者不再需要從好次摻雜的產品中做選擇,拿到手的全部是符合可持續性消費標準的“合格品”,那些不符合綠色標準的“次品”已經從源頭被禁止了。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模式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應處于“納什平衡”中,即雙方都知道對方的策略,而且沒有一方可以在對方策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自己的策略來獲益。而“防呆法”的應用則使兩方的權利關系不再平衡。這一模式將生產者與消費者分別分類為“主從博弈”中的領導者和跟隨者,把設計更加綠色的產品從而推進可持續性消費的責任全權放在生產者一邊,而消費者要做的僅僅是從僅有的、已經“編輯”過的商品列表中做出有限的選擇。
這種主從關系的益處在于減少了消費非環保產品的可能性,但生產者是否有動力去履行這一責任?生產者是否會出于收益考慮將“防呆”裝置的設計費用轉移至消費者身上?消費者是否有動力為額外的設計買單?這些問題均需要研究者們的進一步關注和討論。
“防呆法”策略在產品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在產品設計層面,“防呆法”具體可以如何應用?“為可持續行為設計”(Design for Sustainable Behavior, DfSB)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一設計理念認為,在消費者的責任范疇內,一件產品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只來源于購買此商品后對這件產品的使用情況。因此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關注此產品使用起來是否足夠環保變得尤為重要。
例如,如果將插座設置在靠近地板的位置或桌子的背后,消費者在使用完插頭之后將其拔出需要做出彎腰、蹲下、伸手等多個步驟,步驟繁瑣程度的增加可能會讓消費者選擇索性將插頭留在插座上。但如果把插座設置在消費者隨手可及的區域范圍內,及時拔出插頭的習慣就可能很快被養成,積少成多,多次及時拔出插頭就能夠累計節約可觀的電量。
“為可持續行為設計”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在房屋的設計中也可以得到體現。一座沒有窗戶的房屋必定會使居住者傾向于安裝通風、空調等消耗電力資源的系統,這是在房子這一產品的使用階段衍生出的“綁定”式(lock-in)消費,并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相反,一座考慮了自然通風條件和采光條件的房屋能夠讓消費者在使用該房屋的階段幾乎不用做出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總而言之,“為可持續行為設計”將產品使用階段的情況納入考慮,消費者無需接受額外教育,也不必花費時間或金錢,就可以加入到可持續消費的行列。
這一設計策略如果能運用得當,則很有潛力更大規模地影響消費者行為。畢竟,消費者堅持使用大部分非環保產品均是因為它們能帶來極大的便利,比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等,而便利這一優點也是許多消費者難以被說服去使用綠色商品的原因。
通過“為可持續性行為設計”的方法創造出的“防呆”產品可以規避“不方便”這一可持續性產品常見的、主要的弊端,幫助消費者改變認知:符合可持續性消費標準的綠色產品不一定是不便利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選擇中的一個普遍而自然的常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