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鴨血粉絲湯,安徽的還是鎮江的?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風物君語-
鴨血湯里放粉絲?
你挨擺(一定)是新南京人!
“臘八粥,豌豆糕,荷葉烏飯炒元宵
糖山芋,糖芋苗,桂花酒釀小元宵
豆沙條,馬蹄糕,松子茶糕滿街跑
糖粥藕,五香藕,棗泥餡心山藥桃
豆腐腦,火腿粽,金陵春卷加年糕
茶葉蛋,鴨血湯,五香驢肉老鹵干”
一讀這首老民謠,風物君的口水就不爭氣地直流,里邊全是南京特色的風味小吃。大多數人看到“鴨血湯”,一定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南京的招牌,難道不是“鴨血粉絲湯”嗎?

“來碗鴨血(衁)湯,不要粉絲!”
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第一網紅美食,不僅在南京橫著走,而且溫暖了全國人民的胃。
在南京,無論是大馬路上窗明幾凈的連鎖店“金陵”“回味”“鴨得堡”,還是犄角旮旯里的“金中”“葉新”“小潘記”,都不缺人氣。肚子餓了且懶得做飯的任何時刻,一碗鴨血粉絲湯能同時滿足你味蕾和飽腹的雙重標準。

若時光倒流至20世紀90年代中葉,那時遍布南京城的王牌小吃就叫“鴨血湯”,一根粉絲也沒有。本地節目《聽我韶韶》的主持人老吳從小生活在夫子廟,在他年輕的時候,這一帶從沒有聽過鴨血粉絲湯。
當新南京人把被鴨血粉絲湯當成南京的臉面時,一定會有資格更老的土著站出來:“世風日下啊,年輕人不知道,鴨血湯才是老南京喲!”
移民改變了昔日的古都,也悄然改變了這兒的美食。不開口說話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可以把老南京人和新南京人區別開來。堅守美食原教旨主義的老南京一定會說:“來碗鴨血湯,不要粉絲!”鴨血粉絲湯還沒登場的年代,后邊半句其實是畫蛇添足。

在“鴨血粉絲湯”密不透風的包圍之中,市井氣息濃郁的南京老城里,還能找到幾家做鴨血湯的老店。如果你不小心提一句粉絲湯,就會被老板和老食客同時翻白眼。
這些小店的標志是一個深筒鍋,用高湯煲著小塊鴨血,湯底是加了鹵水的老鴨湯。走上前去,點上一份,老板一定會說南京人最熟悉的暗號:“阿要辣油?”
鴨血鮮潤嫩滑、鴨腸脆韌爽口、鴨心筋道、鴨肝面糯,鴨肫有嚼頭,湯面灑上蔥花、青蒜、榨菜碎——


鴨血湯與鴨血粉絲湯,聽起來差不多,其實口味、氣質各異。鴨血湯里的湯,要的是清鮮、簡約,老鴨鹵的香氣、鴨血的嫩滑Q彈,從入口到下肚都展現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鴨血粉絲湯大約從1995年開始,在南京大規模亮相。盡管歷史不長,但關于其來歷,已很難說清。有人說,粉絲掉進了窮人裝鴨血的碗里,不舍得浪費,不得已把二者一同烹飪,陰差陽錯誕生了“鴨血粉絲湯”。
美食評論家董克平在《食趣兒》一書中專門提到, “鴨血粉絲湯不是南京傳統小吃”,而且指出了鴨血粉絲湯火起來的原因:
“鴨血粉絲湯,比南京的鴨血湯多了粉絲,而且油脂也多了不少,咸度也增加了,喝起來香氣濃、味道沖,尤其是在南京潮濕寒冷的冬天早上,喝一碗鴨血粉絲湯很是暖和。”

有人說是安徽人最早發明,南京的鄰居鎮江也不甘示弱,甚至搬出晚清《申報》里的詩,說清末秀才梅茗售賣的鴨血粉絲湯太香,吸引了無數食客。這家名為“鴨先知”的店就開設在鎮江。
南京人才不在乎這個發明權,好吃就行唄。何況,本地的正宗可是“鴨血湯”耶。再較真的話,正宗讀法叫——鴨衁(“衁”,音“huang”)湯。衁,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血”。
民國南京文人盧前才在《東山瑣綴》的“鴨史”一節中說:
“金陵之鴨名聞海內……
鴨之附業,有鴨血,俗呼鴨衁。”

鴨血湯的祖宗,還得加個“腸”
70后、80后等中年老南京口中的鴨血湯,還有一個更早的鼻祖——南京鴨血腸湯。
南京作家、文化學者薛冰在《饑不擇食》中介紹了鴨血腸湯當年在南京的受歡迎程度:“……鴨血的大宗,則是進入小吃店,與鴨腸一起,制作南京傳統小吃鴨血腸湯。”

一份鴨血腸湯的制作,需要經過如下步驟:
宰鴨時流出的鴨血摻鹽水攪和,待其凝結,放入沸水煮熟,然后浸在冷水中備用。鴨血在加熱中如不加水,會導致其質地變老。一只鴨的血,加水量約為400克,可使其嫩如豆腐,柔滑適口。

煮熟后的鴨血保鮮期很短,夏日里只有半天,冬天也只有三五日。使用時,整塊鴨血去除四邊,切成邊長約半厘米左右的方塊。
然后是,用老鹵制作鴨腸、鴨心、鴨肝、鴨肫等。鴨腸,需要剪開沖洗,并以鹽、醋揉洗,至起泡后再以水沖凈供用;鴨心,則需切去血管,可剞花刀或旋削成長片,洗凈血污供用。

最后是熬制鴨湯,多用鴨骨架熬制,也有混入骨頭湯或雞湯的,味道也都不賴。
有食客用餐時,攤主或店主就用剪刀將鴨內臟們剪成一小塊一小塊,與切好的鴨血倒在漏勺里,放進滾開的鴨湯汆幾下,再裝到碗里,澆上鴨湯,撒上作料,一碗湯清見底、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美味可口的鴨血腸湯就成了。
鴨血腸湯的店家有些像茶館,面街敞門,幾張大方桌圍著條凳,有時候桌椅都鋪到街面上來。臨街一條長案板,一只大爐,火上的湯鍋滾沸,溢出陣陣誘人香氣。當年沒有廣告,沒有代言人,商家的競爭,全靠過硬的品質。

后來,隨著鴨腸的成本上升,湯里的鴨腸越來越少——從紅白參半,到成為點綴,最后完全消失,再叫“腸湯”就名不副實了。今日南京部分老店的鴨血湯里,依然還有鴨腸,但不再是湯里的主角之一。于是,“鴨血腸湯”變成了“鴨血湯”。
鴨血湯+酥燒餅,還能回來嗎?
“腸”沒有之后,“落魄”版的鴨血湯,依然不缺乏擁躉。
學者朱季海先生生活無著落時,曾靠典書賣物度日,“每天燒餅油條,中午踅入小飯鋪午餐,一角錢一碗鴨血湯,三兩米飯”。因一身傲骨拒絕某大學的聘任后,仍然吃著鴨血湯,“但不久飯鋪店主因鴨血湯利小,改革為鹵肉豆腐鴨血湯,價錢一下猛增數倍”,囊中羞澀的朱先生“在小飯鋪前徘徊趔趄,望湯興嘆”。

2008年時,代表了南京小吃巔峰水平的“秦淮八絕”公布了最新品種,依然是昔日南京街頭挑擔叫賣的小吃,依然是“一干一稀”的搭配方式:
“雨花香茗茶、茶葉蛋五香豆;
麻油煮干絲、鴨油酥燒餅;
如意回鹵干、什錦素菜包;
鴨血湯、開心小燒賣;
養顏豆腐腦、夫子廟臭干;
牛肉湯、牛肉鍋貼;
雨花石元宵、梅花甑兒糕;
桂花糖芋苗、蜜汁藕片。”


鴨血湯當之無愧,終于名列其中,也終于摒棄了那“玉帶千條”的粉絲。
沒有粉絲的鴨血湯,最好的搭配是鴨油酥燒餅,燒餅不及巴掌大小,薄薄的,面上撒著白芝麻,趁熱咬一口,焦黃酥脆。鴨油的鮮混合著芝麻的香,層次分明,就著鴨油酥燒餅,一碗鴨血湯下肚,那是曾經最地道的南京味兒!
不過,新老總是相對而生,美食也是如此,就像古都南京的文化迭代那樣。昔日的老南京,曾經也是新南京,今日的新南京,總有一日會變成老南京。

放不放粉絲,與其說是口味優劣的爭論,不如說這是兩個文化圈層對話語權的爭奪。對于上個時代的老南京來說,清淡爽口的鴨血湯,凝聚著與生俱來的口味記憶。當其地位無可撼動時,或許無需強調這種“身份標識”,等到“新王”登基,甚至成了南京走向全國的名片時,“舊貴族”自然不甘退出歷史舞臺。
鴨血湯放不放粉絲,曾經也許很重要,但最終一定會變得不那么重要。新的寵兒鴨血粉絲湯,總有一天也會變成名正言順的“老南京小吃”。

你的選擇是什么?
留言一起嘮嘮這事~~
- END -
文丨程瑤
編輯 | 大羽
封圖 | 視覺中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簽約賬號【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南京鴨血粉絲湯,安徽的還是鎮江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