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竇靖童被陳可辛贊高情商:“有態度,但沒有刺”


跟桀驁不羈的生父竇唯,和經常懟人一臉“關你什么事”的老媽王菲相比,竇靖童同學的個性,仿佛父母基因突變一樣:
她不僅有馬思純、周冬雨這樣的小姐妹,也有周迅這樣的忘年交,人脈廣,朋友圈串起了半個娛樂圈。
演員黃覺說:她是我見過情商最高的一個孩子。
陳可辛評價:有態度,但沒有刺。
在各種訪談里,面對那些圍繞她父母感情八卦的問題,她態度很好地回應,有口皆碑(也是被她媽媽襯托的)。
她退學、紋身,看似“出格”,但其實都是父母許可的。出專輯,記者問她,如果專輯效果不好怎么辦?
竇靖童回:那就接受吧,還能怎么樣?
有人夸她:你有你媽媽的范兒。
竇靖童坦然接受:是嗎?是好事,我對我媽很尊重。
今年春晚,王菲和那英同臺合唱,一微博的段子手都沒有竇靖童發的那條“看見沒,這是我媽,牛逼不”熱度高。

李亞鵬和王菲離婚后,身邊人會替她擔憂怎么面對各路人馬的追問,竇靖童甚至安慰“曾經”的繼父李亞鵬:該怎么說怎么說唄。
并且還發微博支援媽媽:
傷痛是有的,但生活要繼續。
何況,我愛你。

——這些技能點,竇靖童全都點亮了。


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認為:情商,是孩子未來能不能快樂、幸福的關鍵因素。
它代表著一個孩子,
?是否能夠與父母長輩、兄弟姐妹愉快交往;
?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相應場合言談舉止恰當;
?是否能理解他人感受,是否能有效溝通、與人合作;
?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積極認識自我、樂觀面對挫折。
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鍛煉,成長過程中和成人以后,更容易出現情緒管理問題。
張怡筠做了20多年情感節目的心理顧問,為很多成年人開導他們在事業、情感和人際關系中出現的困境。
她發現,這些痛苦不堪的當事人,看似有著不同的煩惱,成因卻只有一個: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
不擅溝通、理解能力差、情緒容易失控……說白了,就是“情商太低”。
很多成年人,將保持情緒穩定,當成一種“高配”生活

張怡筠說,那些成年人的情緒問題,多數都根源于童年。
孩子小時候,父母的關注不夠,于是他們會選擇用激烈的情緒喚起關注,長大之后,容易活在自戀暴怒中,稍有不合心意就暴躁、崩潰;
也有的孩子,在和他人的相處里,被父母要求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著弟弟妹妹、讓著別人家的小朋友,長大后,形成習慣性討好的性格;
更多的人,面對挫折與困難,缺乏應對、調整的能力,因為沒有人教他們如何處理情緒。
人的一生是一個總量管理,痛苦的時間越多,用來幸福的時候越少。與其在后端糾正、調整,不如在前端做成長與建設。
0~6歲是做好孩子的情商教育的最好時機,對孩子日后社交、學習能力、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有長遠影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首要任務。

前不久,張怡筠博士在新浪教育慶典分享了一個議題:
“20年后,我們的孩子走上社會,他們面臨的挑戰,是我們當前無法預判的。
而學校教給孩子的知識,到那時候,也許會落伍、甚至被時代拋棄。那我們如何保障孩子的未來?”
張怡筠博士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的孩子,在生活層次,有能力快樂、有能力獨立,生命的層次,能夠自我實現,把自己最好的潛能發揮出來,不枉此生。
那些擁有面向未來能力的孩子,需要擁有四個“未來勝任力”。
▼
科學力
創造力
終身學習力
情商力
知識變化很快,也許孩子畢業以后出來發現,多數社會生產不需要人類了,要盡快調整,跟上時代。
而幫助孩子在未來能適應調整、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基礎,是我們每天都用到的情商力,是情緒處理、憤怒管理、人際交往能力,是沖突管理、抗壓抗挫與自控專注。
寫《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赫拉里教授,提出:
“
面對人工智能的未來,
人類要靠情商和韌性來取勝。
”
在美國,中考、高考已經把性格測試放進考核,申請好的學校,要拿的不只是SAT的成績,還會考量孩子性格。
張博士說:
情緒是本能,情商是本領。
情商就好像打游戲中打怪一樣,需要有狀況才能把各種各樣的狀況處理掉。
我們把孩子送上考場,讓他人生碰到無數狀況,背包里沒有一點裝備,沒有抗挫能力,就送他上路了,等他不開心,出了大狀況,才懊悔不已。
人格健全是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禮物,幫助他們有內心的能力。
在孩子人格塑造最關鍵的階段,培養出重要的情商力,包含:
安全感、情緒認知、憤怒管理、自信、抗挫力、自控力、沖突解決、習慣養成、客服怯生、共情、獨立、合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