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太宗:為君者,必須謙虛為懷

(九十八)
太宗個性本來剛烈,常得理不饒人,自從當了皇帝,決心勵精圖治,要當一名圣君。志氣既在于此,首先就必須修養自己的個性,必須謙虛為懷。貞觀二年(628)二月某天,他向侍臣們說:
“人家說,做天子就可以樹立權威,自我尊崇,而無所畏懼;朕則以為作為天子,正該自守謙恭,常懷畏懼。從前大舜教訓大禹說:‘只要你不矜不伐,則天下莫能與你爭能爭功。’《易經》也說:‘人道惡盈而好謙。’凡為天子的人,如果惟自尊崇、不守謙恭,則自身倘有不是,誰肯犯顏諫諍?
“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定上畏皇天,下懼群臣。皇天雖高高在上,但是天聽自我民聽;下民的意旨可以上達于天,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一言一行他們都知道,何得不懼?以此思之,但知常謙、常懼,猶恐不能稱合天心和民意啊!”
“古人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魏征順著太宗的意思勉勵說,“愿陛下守著這常謙常懼之道,日慎一日,則宗廟和社稷可以永固,而無傾覆敗亡的危險了。堯、舜所以太平,實在是因為運用了這種方法。”
(九十九)
貞觀三年(629)十二月,太宗有一個問題請教于大經學家孔穎達,穎達當時在門下省任給事中。太宗問:“《論語》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這是什么意思?”
穎達回答:“圣人設教,欲人謙光,雖有才能也不要自我矜大,仍然要就教于沒有才能的人,以求訪能事;自己才藝雖多,猶嫌以為少,仍然就教于才藝寡少的人,以更求有益的東西;自己雖有其狀卻如沒有一樣,自己雖然充實卻如空虛一般,這種態度不但是普通人該如此,即使是帝王也該當如此。
“標準的帝王,應該內蘊神明,而外表則必須玄默,使人深不可知,因此《易經》說:‘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蒙是微昧暗弱的意思;明夷則是暗主在上,明臣不敢顯其明智的卦象。)如果人君位居尊極,而又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這樣則上下之情有阻隔,乖違了君臣之道。自古滅亡,莫不由此。”
太宗聽了,接著說:“《易經》說‘勞謙君子有終吉’,誠如卿的說法!”詔令賜穎達二百匹絹帛。
(一○○)
太宗的隴西李氏宗族里面,有兩個文才武功都很出色的堂兄弟——李孝恭和李道宗。
孝恭是太宗的堂兄,大太宗七歲。他在開國初期,即奉命經略長江流域以南的半壁江山,得名將李靖之助,經略事業一帆風順,累封為趙郡王,拜任東南道行臺尚書左仆射,先后討平了長江中、下游及五嶺南北各武裝集團,統攝戰勝區內軍政大權,威名甚著。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后來一度授他世襲刺史。
孝恭個性雖然奢豪,但卻也是寬恕退讓,毫無驕矜自伐之色的人。太宗待他極為親重,宗族中無人能比。
道宗是太宗的堂弟,十七歲即追隨太宗麾下從軍作戰,極為英勇,中年以后被太宗許為當世三大名將之一。道宗以將略馳名,晚年兼且好學,敬慕賢士,動修禮讓,不以地位權勢欺凌他人。他和李孝恭二人俱為當時所重,太宗待他也和待孝恭一般。
……
選摘自 |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編撰 | 雷家驥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克制私欲、廣納雅言;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幾位公忠體國的大臣,不畏君威、廣進忠諫,營造了專制時代的民主氛圍,成就了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
如何做一個統治者,論政治的重要原則,治理國家的實際問題,戰爭和國防建設,君臣相處之道,個人美德的建立。一個理想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書是改寫本,既有對《貞觀政要》原文精華的解析,也有改編者對當時人與事的歷史引述,使讀者對君臣所論之事的來龍去脈有大致的了解,更便于閱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