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靳東老年粉,該被同情而不是嘲笑
最近,網上一個老年版的追星事件火了。一位60歲的女士在抖音上迷戀靳東(系他人冒充),為了追星,她和老公分房睡,離家出走,不要兒子,要給“靳東”轉賬,連頭發都白了……
這是個在情感類節目播出的故事,不過稍微編輯下,就可以變成一個法治節目:這明顯是個騙局。不法分子冒充靳東,利用中老年人對互聯網的陌生,進行情感勒索與經濟詐騙。果然,靳東工作室也發了聲明,稱自己從未在任何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并將通過法律途徑起訴假冒者。
在不少年輕人看來,詐騙的手法過于低級,毫無技巧可言,“靳東”居然向這位女士“全網告白”,而她卻深信不疑、為之瘋狂,簡直不可思議,種種離奇荒誕的情節宛如段子。故而這個故事也成了熱點,網民紛紛圍觀,一時間十分熱鬧。
其實,這位女士很值得同情的,本質上她是一位詐騙案件的受害者,她對互聯網的復雜與虛假幾乎毫無戒備,很多幾乎不需要科普的互聯網騙局套路,她卻一無所知。
從這位女士的經歷看,抽離了年齡因素,其實也頗像一個“娜拉出走”的故事。大概也是她厭惡了繁瑣的家庭生活,試圖追隨內心感受而去。她依然相信美好與童話,“60歲”“大媽”這些標簽,并不應該給這樣的純樸抹上“喜劇”色彩。
所以,這種獵奇性的圍觀,本身是帶有某種歧視,甚至有些“殘忍”的。事實上,類似瘋狂追星的故事,在年輕人群體中并不少見。盡管輿論同樣屢加撻伐,但至少從認知習慣上,人們對不同年齡“行為規范”有了一整套預設,已經把這種非理智的情感沖動與年輕進行了勾連。“60歲”,顯然在很多人看來,應該搭配“天倫之樂”“含飴弄孫”之類的畫面。中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已經不是我們認識這一群體的主要角度了。故而,當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需求時,往往遭遇的是旁觀者不理解、甚至不屑理解的目光。
中老年人,如今在互聯網上,其實相當程度變成了段子的重要來源。比如沈陽勞動公園日前在短視頻平臺上也變成了網紅基地,各路大爺大媽斗舞的畫面在網絡熱傳,他們“把心跳亂、把家跳散”的傳奇在添油加醋的傳播。他們成了被觀察的對象,他們的行為舉止的邏輯,內心世界的演化,在互聯網上總是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被敘述。這種敘述本身,沒有多少同理心,更多的仍是獵奇與調笑。
所以,類似“靳東老年粉”的故事,不能只當個段子看。事實上,這關系到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是不是在互聯網輿論中占據充足的“合法性”,能不能被廣大網民真心實意的認可。類似事件,輿論聚焦的重點應是詐騙分子的無良,而不能是怪罪中老年人 “異想天開”“幻想型認知障礙”。無論什么年齡,當然有權利“幻想”,有權利“追夢”,他們的情感需求,不應被年齡壓縮,以至于退到“隱秘的角落”。
同時,重視他們的情感需求,在進行互聯網防騙知識的普及時,才能更有針對性。之前的一些防詐騙宣傳里,有多少是立足于中老年人可能“為愛付出一切”的呢?他們的情感需求,不用回避也不該回避。人生的色彩,不該分年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