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產手術縫合針廉價但易斷,上海研發團隊攻克難題引來廠家
小小一根手術縫合針,研發生產卻大有學問。
“在國內臨床上,醫生大部分采用進口手術縫合針,很少會采用國產手術縫合針,但從價格上來講,如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進口手術縫合針價格每根超過100元,而國產同類產品在10元上下不等?!?10月12日,作為醫工交叉領域的先行者之一,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劉平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為何價格較低的國產縫合針不被臨床選用?如何突破這一難題?醫工交叉如何助力醫療創新 ?10月11至14日,以“融合、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醫學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辦。
國產縫合針為何不被臨床選用?
對于國產縫合針不被臨床選用的問題,劉平曾咨詢諸多醫生,最終他了解到,目前,國產醫用縫合針主要是不銹鋼針,與進口同類產品相比,強韌性配合不好,存在易彎、易斷等問題,一旦手術時發生斷裂,會對手術過程造成一定影響。
如何突破?早在201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大醫學院攜手共建“醫工交叉研究創新院”后,就有諸多來自交大醫學院的醫生提出改進診療手段和醫療服務的關鍵問題,而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工程科技團隊集體攻關、對接需求,雙方相繼啟動40多個醫工交叉合作項目,其中就包括改進國產縫合針。

改進優化后的國產手術縫合針 上海理工大學供圖

改進優化后的國產手術縫合針 上海理工大學供圖
劉平介紹,手術縫合針項目最初是由交大醫學院附屬九院的醫生提出的設想,接到這一需求后,上海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團隊著手研發,在半年時間內就研發出了硬度高、不易斷的國產縫合針。
然而,材料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在臨床上使用的手術縫合針,往往都是帶線針,每根針都需要有尾孔能穿線,但我們在提高了縫合針的硬度后,要在針的尾部鉆孔反而變成一件難事,國內現有工廠加工能力也跟不上。”劉平說。
對此,研發團隊又從金屬機械加工中尋找靈感。劉平說,國外一般采用兩種方式鉆孔,一種是采用激光,但中國的生產企業尚未具備這樣的加工能力;另一種則是通過將針尾部通過變形成孔。最終,研發團隊采用了電熱鉆孔技術,通過電熱處理提升成孔質量,目前研發出的縫合針尾孔已實現最小直徑0.1毫米,可以與進口縫合針相媲美,成本還能較進口針更低。
劉平表示,目前,有很多廠家找到研發團隊,希望能一起合作推動這一國產縫合針的產業化,“由于手術縫合針是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它的價格下降最終也能使廣大患者的診療成本下降?!?/p>
醫工交叉帶來哪些醫療創新?
這一研發成果也讓諸多臨床醫生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醫生把臨床的一些對醫療器械的設想和建議反饋給上海理工大學的工程技術團隊。
“醫工交叉為國內醫療技術的發展帶來非常強大的動力?!痹趧⑵娇磥恚斍搬t學的進步離不開工程技術的發展,如超聲、射頻、激光、冷凍等技術都被應用于臨床醫學。
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吳韜同時指出,醫學技術的發展亟需復合型人才的培養,2020年9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專門提出要加強人才建設,其中特別提到復合型人才建設。
“原來對于臨床醫生來說,只管治病救人就夠了,他們多半不懂醫工交叉,而工科生如果完全不了解臨床需求,很難設計研發出適合臨床使用的醫療設備或醫療器械,兩者一旦結合,這樣的碰撞就會使得醫療創新來得更多更快,也更能符合實際應用需求?!眳琼w說。
吳韜坦言,今后隨著醫工交叉的深入發展,創新成果將會越來越多,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式發展,“今后,我們還將會與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光學團隊等開展合作,一起推動創新醫療成果的誕生,同時還將推動5G創新實驗室的落地?!?/p>
吳韜表示,在疫情期間由其團隊自主研發的AirFace人工智能醫護服務機器人就應臨床需求而生,在金銀潭醫院、武漢三院等醫院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具有人臉識別、自然語音交互、遠程協作等功能,它被部署在隔離病房內,醫生可以在隔離病房之外通過手機或電腦實現遠程查房、遠程會診,極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瑞金醫院的發熱門診留觀病房,已引進了AirFace人工智能醫護服務機器人。上海交大醫學院供圖
“這款醫療服務機器人未來還會得到更多的應用,目前已經在上海、廣西、云南、新疆、西藏、海南等開展試點應用,我們希望它能走進各大基層醫療機構,甚至可以走進普通老百姓家里,用于老年人的照護?!眳琼w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