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雨天的空車都去哪兒了?他們可能已經回家了 | 心理賬戶
原創 吉小迪er 果殼 收錄于話題#科學X計劃5個
雨季年年有,今年尤其多。“我今天一定按時打卡不遲到”的躊躇滿志都會被拉開窗簾發現的傾盆大雨輕松擊潰——雨天真的是太難打車了,甚至打開滴滴發現排隊人數少于三位數都算燒高香了。
為什么雨天這么難打車?大多數人會認為是因為下雨天打車的人多了,可以打到的空車自然就少了。這個解釋看似邏輯通順非常完美,但其實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卻看似違反常識的原因:下雨天很多司機師傅會提前下班,導致可以被打到的車變少了。

這一迷惑行為不是有錢放著不賺嗎?但事實就是這樣,就像我們一生中會做很多看似荒唐毫無理性的事情。不僅僅是出租車司機們,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如此看起來完全不理性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我們大腦最基本的運作原理之一——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我們的內心有無數個小本本
通俗地講,心理賬戶是指人們在內心默默計算收入和支出時,不會單純地計算總收入和總支出,而是會把收入支出分門別類計算的內心活動。

在花錢消費時,我們在內心會把不同的花銷分開記在不同的“賬本”上,比如這個賬本是計算住房的,那個賬本是記錄娛樂開銷的。在分開計算支出時,不同類別的支出之間無法比較,進而導致“自相矛盾”行為的出現:比如一邊哀嚎“房租又交不起了”,一邊又大手大腳地買著各種限量版和明星周邊。分開記賬會讓我們覺得追星和租房并不沖突,“即使下個月的房租有點危險,佳琦推薦的新色號該買還是要買?。 ?/p>
對這一現象的最初探索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和已故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他們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創者。2002年,卡內曼教授由于將心理學和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杰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心里的賬本”也是有結算周期的
心理賬戶不僅可以按照商品種類規劃花銷,也會根據時間分期計算盈虧。盈虧結算的時間周期會根據不同情景、不同人群有所不同,有的是月結,有的是周結,有的甚至是一個人生階段一算。
回到文初的問題,如果你也疑惑過為什么下雨天往往會比較難打到車,那恭喜你,你跟另一位經濟學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有過同樣的疑問,塞勒便是給這一心理學現象正式冠名“心理賬戶”的人。
塞勒教授發現,下雨天的出租車司機確實變少了。他和同事們走訪了許多美國城市,采訪了各地司機的想法,找到了這一切的根源:大多數出租車司機在腦內計算自己的盈利是按天結算的,即開到當天不虧(或者說是“當天凈賺”)就可以收車了。
詳細來講,司機們每天都有一筆成本開支:運營出租車的固定租金成本和油費。每天出車是賺了還是虧了取決于當日的接客量:當日乘客越多,就賺的越多,越快收回本。腦內進行每日結算的邏輯很簡單,每天只要拉客掙的錢與租車錢和油錢持平,就可以開始凈賺了!

所以下雨天時打車的人多了,載客率很高,很快就撈回本,“當天凈賺任務”就能更快完成提前下班了!
這種心理分賬的存在會讓司機們在雨天比晴天更早收車。大多數司機們不會趁機多開一會兒多賺些錢;反而因為乘客多了,能很快賺夠本錢,更快地完成了“凈賺目標”,那就干脆趁此機會給自己休個假唄!這看似有悖大眾日常的邏輯,在司機們腦內以“天”為單位計算盈虧時便顯得非常自然合理。
如今,除了傳統出租車行業,網約車司機逐漸增長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與出租車司機不同的是,他們更多使用的是自己的私家車,即少了車租這一成本,但也沒能躲過每日結算的心理分賬。類似的,他們每天也會在自己的賬本上有一個類似“當日凈賺目標額”的概念,等達到了這個目標額,師傅們就會理所當然的收車了。在下雨天,快車師傅們的線上訂單滾滾而來擋都擋不住,很快就賺夠了——達到了當日目標額的司機們,也就會心滿意足地收車了。
短周期結算或許該為虧本行為負責
但是,這樣引起的后果就是,如果以長周期進行結算,很有可能是虧損的。因為難免會有乘客比較少的時候,稀疏的載客密度可能導致開到深夜都賺不回本,還賠了油錢。所以如果不好好利用下雨天多拉點客賺點錢,下雨天每次一到凈賺就早早收車,以月或者年為單位結算的虧本后果真的就注定了。

最合理最理智的做法也許會是,在雨天多拉客,彌補回在晴天可能虧本的錢;而在晴天時趁機提前收車,享受雨天沒有的陽光。仔細想想,陽光大好的時候沒什么想打車的客人了,與其在路上晃悠浪費油錢,不如自己也提前下班沐浴一下陽光。
類似這樣的認知偏差,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其實是很普遍的,而且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習慣性的,所以即使是再精明的精算師,也難免有時“算錯”心理賬戶。
純理性的經濟學人真的快樂嗎?
所以同樣是“收入”或者“支出”,“得到”或者“失去”,即使金額一樣,產生的心理上的感覺可以大相徑庭。人在花錢做決策時靠的往往不是那么純粹的理智與計算,而是一些潛意識的因素,比如認知習慣(“賺夠了今天的錢我就收工”),以及感情。而行為經濟學,則主要捕捉做決策時人們偏離完美理智“經濟學人”的事例以及背后的心理學/認知機理。一旦認識到了這些認知偏見,也許我們可以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人畢竟是情感動物,有的時候花錢就是為了買快樂,有的時候即使凈賺但是心理上還是不開心,最完美的“經濟學人”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人。到底理智還是情感在決策時占的權重更大,因人因情景而異。
參考文獻
[1]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 Macmillan., R. (1985).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arketing science, 4(3), 199-214.
[3] Thaler, R. H., & Ganser, L. J. (2015).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New York: WW Norton.
[4]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4157), 1124-1131.
[5]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4481), 453-458.
[6]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9).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In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and risk analysis using microcomputers(pp. 81-126).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作者:吉小迪er
原標題:《雨天的空車都去哪兒了?他們可能已經回家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