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如果“投喂”是種本能,那么如何文明化?
每次長假過后,我們總結好壞得失時,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總是被吐槽的重災區,其中,在動物園任性投喂動物經常上黑榜。
10月7日,在昆明動物園,有游客將一個裹著塑料袋的蘋果投喂給大象,導致大象將塑料袋吞進了肚里。而這一幕,剛好被其他游客拍了下來。后經工作人員確認,此次誤食暫不會影響大象的健康。
但是類似行為曾造成過多次動物死亡的嚴重后果,無錫一家動物園就把一頭因為誤食塑料袋死亡的長頸鹿做成了標本,以警醒游人。再早之前,1993年,上海動物園的長頸鹿“海濱”猝死于誤食游客拋擲的塑料袋,也曾轟動一時,成為一代上海小朋友的集體記憶。
忍不住喂動物這件事兒,并沒有文化地域的限制,你不管用哪種語言搜索“不要喂動物”,都能跳出來N多頁結果。那么,除了勸阻和譴責,我們是否可以思考一下,人們為什么對喂食動物樂此不疲?有人會投喂小區流浪動物,梁朝偉會飛半個地球到倫敦喂鴿子,很多人喜歡去日本奈良,最大的樂趣是把專門出售的“鹿餅”送到小鹿的嘴里。
有心理學家就認為,人類有可能在長期馴養馴化野生動物的過程中,自身也進化出了一種“喂食本能”。這種愉悅感和看著別人美滋滋地吃下自己做的飯菜的滿足感,可能略有相似。
投喂動物不僅是人們的一種自我滿足,對于動物園來說,也是一種吸引游客的游樂項目,同時還可以成為一個科普的窗口。著名的動物保護先驅,生物學家珍·古德,她就認為一個“好的動物園”在兒童成長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兒童心理成長發育中不可或缺的“情景學習”、“社會學習”,其實都可以在飼養、喂食小動物中實現。
我在日本學習的時候,曾經在福岡的一家動物園實習過,負責的就是兒童與動物互動的專區。在其他區域,自行喂食動物也是被明示禁止的行為,但在這里,喂食動物就是重要的活動項目。這里的環境布置和動物選擇,都頗下了心思。供人接觸、喂食的動物,以各種馴化動物,如小羊、豚鼠為主。因為這些馴化動物性格溫順,更能適應人類,與孩子接觸比較安全。它們的食物也比較簡單,青草等植物性飼料,喂食對孩子和動物本身都沒有什么危險。
孩子們在這里獲得了和動物相處的愉快體驗,也能夠學習到如何照顧他人的責任感。據園方介紹,這個專區開設之后,整個園區的亂投喂動物的現象確實得到了控制。
除了專門設立“投喂區”,對不能喂食的動物區域設立明確的警示標記,給游客的投喂需求一個出口和引導,日本對很多肆意的喂食動物行為也立法進行處罰,大阪箕面市就有地方法規,對肆意喂食猴子就會處以一萬日元的罰金。正視需求的同時嚴格處罰失序行為,是日本在治理動物園“肆意投喂”的做法,從取得的效果來看,值得我們借鑒。
從早期的動物園通常像“集郵”一般,重視圈養動物的物種數目以及個體數量,到如今更強調教育和體驗的功能,那么應該如何引導游人和動物正確的互動,提供適當的服務,就和環境保護、科學研究一樣,都是動物園該面對的課題,也是社會管理、立法不該忽視的領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