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結局漲到8.9,《在一起》拍出了咱們家的故事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今天是國慶假期最后一天。
車站人來人往,出游的人們都踏上返程之路。
對比八個月前武漢封城,居家隔離的光景。
你是否也有做了一場大夢的感覺?
這場「夢」,被拍成了電視劇《在一起》。


果然,豆瓣開分8.5,如今一路升至8.9。

這句話,兩層含義。
一是在國慶檔電影普遍不盡人意的情況下,給了我們另一種選擇;
二是多虧了有《在一起》中的那些原型人物。
正是他們曾守在抗疫一線,我們才得以安安心心過這么一個假期。

以及,公認最不好拍的「抗疫」題材,憑什么《在一起》拍成了。

相信這是很多人對《在一起》的第一感受。
那些從新聞上看到的抗疫事跡,再次浮現眼前。
因為電視劇《在一起》有一個特別的稱呼——時代報告劇。
時代報告劇報告時代。
婁燁說過,「電影會幫我們記住,我們和我們的時代。」
電視劇一樣有這個功能。
有評論說:「只要把事實拍出來,就沒有理由不給五星。」

真實自有千鈞之力。
十個單元,二十集。
每個單元的主線故事,都有相對應的人物原型。
多重角度,多個視角,多處地點。
有《救護者》的醫護人員視角,有《擺渡人》的外賣小哥視角,有《我叫大連》的志愿者視角,還有《口罩》的商人視角…

在這部劇里,沒有假大空的口號,沒有刻意的煽情,我們看到的全是細節。
是臉上被口罩和護目鏡勒出的深深印記;




當然,細節只是手段。
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一個個鮮活的人。
這也正是《在一起》成功的地方——
在劇中,我們看到了「人」。
有得了漸凍癥仍然守在一線的張漢清院長,他上樓時的右腳,巍巍顫顫;





但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帶著口罩。
如果不對照演員表,其實難以分辨哪位明星飾演了哪個角色。
因為真正的主角并不是明星本人,主角是每一個人。
打贏抗疫這場戰役,靠的是每一個人的努力。
在每個單元的結尾,所有人摘下了口罩,都是不帶妝的素顏,面對鏡頭微笑。


這部劇更難得的一點在于:對劇中人物并不全然贊美。
所謂「忠于事實」,那便是容不得半點虛假,同樣也要避免過度美化。
這也是頗有爭議的地方——
在劇中,出現了一些「慫人」。

暴露出內心恐懼的一面。
可魚叔恰恰覺得,他們反而是整部劇中點睛的角色。
他們更接近于我們常人。
他們怎么就不能「慫」了?

武漢疫情爆發初期,宋小強乘火車準備回長沙過年。
可他在專為武漢返鄉人員安排的車廂里,停留超過一個小時。
按照防疫規定,必須在武漢下車。
就這樣,他陰差陽錯留在了武漢。

他之前與武漢這座城市沒有任何交集,現在卻作為一個「闖入者」,被迫留了下來。
他一出火車站才知道,武漢封城了,也沒有酒店愿意收留他。
想要不露宿街頭,就得想辦法找到一個包吃包住的地方。
于是他應聘了武漢市江天醫院的志愿者。

上班第一天,宋小強就笨手笨腳弄壞了一套防護服。

然后他的防護服上就多了兩個字:大連。
大家就這么叫他。

有一位病人咳出的血濺到了他身上,嚇得他急忙逃出病房。
接著又看到一位去世的病人被送走。

他在心里告訴自己:「我必須承認我不是勇士,我的心里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看見了來自山東運白菜的卡車;
看見了在高速路口默默堅守的警察;
又想到在病房里舍生忘死的醫護人員。
他的內心動搖了。

誰知那個警察直接打電話,讓家里人給他做熱干面。
然后開車帶他回家去取。
在車上,警察對宋小強說:
「留下來就是漢子。很害怕是不是,我們也害怕,警察也是人。但我們是武漢人,攤上這么大的事,你也不能說我們倒霉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再說了,怕什么,全國人民包括你不也來支援我們嗎?你們都有多大力,出多大力了,我們還怕什么?」

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讓宋小強深受感動,也帶給他直面疫情的勇氣。
于是他選擇了返回醫院。
從迷茫到恐懼,到退縮,再到知難而上。
人物的情緒變化,逐步遞進。
讓觀眾真切感覺到,一個平凡的人,同樣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去成為英雄。

然后在防護服正面寫下:打不死的小強。
背面寫著:武漢加油。
他要確保病房里的衛生清潔,幫護士打下手,偶爾還會跳舞安慰病人。

一直到3月中下旬,武漢和全國疫情已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醫院方面通知小強,任務結束了。
從最初只想找個落腳的地方,到因為恐懼而逃離,再到因感動而返回,如今小強表現出的是不舍。

此時他防護服上的字,也由「打不死的小強」替換成了:
沒有冬天不能過去,沒有春天不會來臨。

這是一個小人物在武漢的堅守史,被刻畫得立體鮮活。
在現實中,宋小強一角的原型是來自大連的蔣文強。
接受采訪的時候,蔣文強說:
「醫院里的醫生護士為武漢拼過命,其實我自己想想,我為武漢也算拼過命吧。」

是啊,為什么呢?

他能夠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恐懼,并且去克服它。
他戰勝了自己,幫助了他人,同樣值得敬佩。

他們無不在困境前有過逃避。
比如《擺渡人》單元的護士平小安。
在病房人員緊缺的時候,她說自己受不了,逃了出來。

大吼著:「我也是個人,我不能怕嗎?我不能走嗎?」
「我拼盡全力去救助那些人,去保護那些人,誰來保護我們呢?是爛掉的口罩,還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呢?」

可第二天依然回到醫院,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還有《擺渡人》單元的老郝。

可是他自己不敢送,所以就想到給辜勇打電話。
辜勇的女朋友很生氣,她接過電話就開始質問老郝:
「你是不是就是怕了?你就是覺得危險你讓別人去送唄。你要做好事你怎么不做到底?」

他開車來到老郝的飯店,老郝對辜勇說:「沒想到你真能來,我沒這膽。兄弟,你牛掰。」

她在幫助病人帶呼吸機的時候,躲開了病人噴出的痰液。
后來她在大巴上失聲痛哭,對護士長說:
「我原本以為自己不怕艱苦,不怕犧牲,可當我真得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害怕了,我躲開了患者噴出的痰液。」

然后告訴她:「勇敢是什么?就是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面對它,解決它。」

就算是醫護人員,他們也是人,不是神。

在《救護者》單元中,黎主任對護士周周說過這么一句話:
「不會流眼淚的護士不是好護士。你會哭,說明你有感情。有感情,才會和病人共情。」

以血肉之軀,行神明之事。
如羅曼·羅蘭的那句名言所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后依舊熱愛生活。」
理解了他們的故事,誰還敢說他們「慫」呢?
本劇的同名片尾曲《在一起》,有句歌詞令魚叔印象深刻:
「我們在一起,不就是彼此的家人?」

可家人存在的意義,不就是為了攜手戰勝這份恐懼嗎?
《在一起》拍出了咱們家的故事——
沒有從天而降的超級英雄,只有千千萬萬挺身而出的凡人。
全文完。
原標題:《大結局漲到8.9,這樣的國產劇才叫良心之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