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朗普用的“抗體雞尾酒”,國內早就做了
原創 界弟 醫學界
我們國家在前期抗疫非常成功的情況下,更加重視疫苗的研發,以提高群體免疫力。
我國是否因及時、有效地控制了感染,反而導致群體免疫力低下,而在應對新冠病毒再流行時處于不利局面?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病毒學家聞玉梅在接受“醫學界”專訪時表示,“我們不是通過得病來得到免疫力的,而是通過打疫苗,產生抗體,獲得群體免疫力。為什么要通過得病而獲得群體免疫呢?”她指出,所以,我們國家在前期抗疫非常成功的情況下,更加重視疫苗的研發。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所使用的“抗體雞尾酒療法”,更是聞玉梅院士的“拿手好戲”。在武漢疫情期間,就有多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接受“血漿療法”效果顯著的消息傳出。當時,聞玉梅就提出,利用最新技術,將恢復期患者產生的特異性抗體的記憶B細胞制備成單克隆抗體,不僅不愁“數量”,安全性也相對更高。聞玉梅還表示,這一制備單克隆抗體技術應該很快可以成功。

醫學界: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引起很大的關注,從目前已公開的特朗普的治療方案來看,您認為有什么特殊之處?
聞玉梅:我們注意到,特朗普用的是好幾種治療方法,其中很重要的是,他用了激素,激素實際上是比較嚴重的患者才需要用到的,但是給他用了。
另外他還用了一個藥,那就是瑞德西韋。我們知道,瑞德西韋這個藥至少在我們國內還沒有把它放在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上,可是美國認為它在減輕癥狀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然后,他還接受了兩個抗體的聯合使用,也就是所謂的“雞尾酒療法”。這兩個單克隆抗體(單抗)都是美國做的。其實這種療法也沒有什么稀奇的,和我們起初使用恢復期患者血清進行治療的原理類似,不過恢復期患者血清里是混合抗體,還不夠“精準”,因為人體的血漿成分是比較復雜的,有很多種抗體,恢復期患者既包括針對新冠的抗體,也會有針對其他病原體(例如乙肝等)的抗體。因此從恢復期患者的B細胞克隆出有中和新冠病毒作用抗體,不僅針對性更強 ,還可克服抗體來源少的問題。
醫學界:這種抗體療法將來會被普遍使用嗎?中國國內是否也有類似產品的研發?
聞玉梅:這種方法現在國內早已有好幾個單位在做了,其中有的企業,以及清華大學實驗室的進展比較快,我們實驗室也做了,就是從恢復期患者的血液里克隆出來效價比較高的中和抗體。
不同克隆的抗體雖然都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但免疫保護效果是有差異的,需要篩選,大家都在找最好的抗體,最終有可能某幾個克隆的抗體效果特別好,最后可經過大規模生產以及臨床研究后發展成為產品。
特朗普使用的REGN-COV2,是由REGN10987和REGN10933兩個抗體組成的“抗體雞尾酒”,這個名字是生產廠家再生元公司對抗體的編號。不同的抗體可針對的是不同的表位,一般是不會公布的,因為大家都有技術保密,這屬于商業問題,但作為一項技術,它在中國已經比較成熟了,我國克隆的抗體也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由于單用一種單克隆抗體治療, 冠狀病毒可能會出現逃逸變異,所以一般可聯合2-4種不同的單抗聯合治療。
單克隆抗體是一種生物制品,要批準在臨床上使用,還要走很長的路,還需要經過Ⅲ期臨床試驗。我估計在美國抗新冠病毒的單抗可能還沒有正式完成臨床研究,就給特朗普先用起來了。單克隆抗體療法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有人會發生過敏反應, 或出現抗體依賴增強反應。
醫學界:作為病毒學家,你認為人類對新冠病毒的了解到了什么程度?
聞玉梅:為什么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播性特別強?特別快?這個病毒為什么可以侵犯很多臟器,包括神經系統、消化道、肝臟等,對于這些機理還講不清楚,而只是看到一些現象,現在還找不出特別的答案。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大而復雜,其轉錄過程也較復雜,各種冠狀病毒的不同基因組可以在其非編碼區分別發生不同的變異,改變其調控功能;編碼區又可以編碼不同的功能蛋白;加上RNA病毒復制缺少校正(proof reading)過程,在自然界與動物體內復制過程中發生重組與變異的機會更高,因此可導致出現有新的病毒特性的毒株。要理解這些現象和病毒的生物學特性之間的關系,還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醫學界:你對新冠疫苗研發前景有何預期?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
聞玉梅:我們國家是非常重視疫苗研發的,所以我們現在對五種不同的疫苗技術路線都進行支持。包括滅活疫苗;陳薇院士團隊正在研發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疫苗;還有就是核酸疫苗,包括RNA的疫苗和DNA的疫苗,也包括多肽疫苗。
疫苗研發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研究、生產、安全性與有效性考核的一整套完整的過程。要讓大眾理解一個問題:就是疫苗跟藥不一樣,藥是給患者用的,而疫苗是給正常人用的,所以就要比藥物的研發過程更加謹慎,出于對疫苗安全性的要求,在疫苗的臨床研究中需要參與試驗的人數比較多,觀察時間比較長,對于疫苗的效果,需要對各方面進行全面的考慮。它的審核程序,一般都是在幾十萬人使用的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數據分析。因此對疫苗研發要保持嚴謹、科學的態度。
無論如何,目前情況下,疫苗是唯一大家都公認的可以控制這個疾病的技術。現在各國都在加緊研發,而且國際上更需要通力合作,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醫學界:全球疫情將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有人擔心,國外都達到所謂“群體免疫”了,好像中國人因為防控得好,是不是反而讓整個人群的抵抗力比較弱?
聞玉梅:那就靠疫苗啊!我們依靠疫苗,不就能夠預防了嗎?我們不是通過得病來得到免疫力的,而是通過打疫苗,就能獲得同樣的免疫力,能夠產生抗體,那又何必要去得病呢?所以,我們國家在前期抗疫非常成功的情況下,更加重視疫苗的研發。
現在國外估計,全球疫情可能要到2021年上半年,形勢會明顯好轉;大概到2021年下半年,新冠病毒才會慢慢地被控制,預計到那個時候疫苗的使用也比較廣泛了,大家抵抗力也普遍增加了,它是一個慢慢緩解的過程。新冠疫情可能跟SARS不一樣,不會一下子就沒有了。這個病毒很狡猾,也很復雜,這些我們都得給公眾要有一個清晰的解釋。
醫學界:近一段時間,各國都在防范疫情出現第二波,秋冬季來臨之際,新冠疫情出現第二波反彈是可能的嗎?
聞玉梅:可能。假如防御做得不好,再加上同時有其他呼吸道感染增多,如果大家都擠在一起,或者對戴口罩的習慣有所放松,就可能出現第二波疫情。當然,中國一直是很注意防御的,但是在國外疫情沒有防控好的情況下,我們要對于輸入性病例控制好,不能放松。所以,不能說我們中國就太平無事了。只要國外沒有控制住,中國就不能放松。對病毒輸入的防范,除了針對外來的旅行者,還有冷凍食品的包裝也要注意,這些都可能成為傳播途徑。
總之,下一步,一是要看中國對國外輸入感染的防控做得好不好;第二要看老百姓遵守國家的規定做得好不好;第三,就是要看疫苗是不是能夠早點研發、生產出來。這幾個因素如果都做好了,我們對新冠疫情就不必懼怕了!
專家簡介

1934.01.16- ,醫學微生物學家。上海市人。
1956年畢業于原上海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治療型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名譽主任/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來源:醫學界
作者:張長清 王光躍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恒佳
原標題:《聞玉梅院士:特朗普用的“抗體雞尾酒”國內早就做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