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江千戶苗寨,古村落美在何處?
駱聞迪
在蒼莽的雷公山麓深處,藏著西江千戶苗寨。漫長的歲月造就了這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滄桑古村落。它的古韻之美究竟美在何處?
吊腳樓和觀景臺
苗族的建筑自然是美的落腳。
我和友人隨意找了一條上山的巷子往寨子深處走去,眼前清一色的黑瓦木板,就是苗家吊腳樓,學名叫做“穿斗式歇山頂結構”。多為三層,基座以青石、卵石壘砌,一般不住人,用來關養家禽牲畜和存放農具,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則是糧倉。
吊腳樓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由于地形所限,一棟棟吊腳樓上下相接,左右相連,幾乎沒有空隙。工匠們善用各種力學原理,巧妙的運用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多重結構構成了整座房屋的脈絡體系,柱柱相連,枋枋相接,讓吊腳樓在綠樹映襯間顯得更加相融相契。
沿著青石路向山坡上攀行,一路穿過琳瑯滿目的小店,悠閑的踱步至觀景臺時,整個苗寨的景色便一覽無余了。
苗寨全景
千戶苗寨重巒疊嶂,四面環山,掩映在大山中的苗寨吊腳樓如同瀑布一般從山間傾瀉而下,連綿成片,又依憑山勢,逶迤向周邊延展,竹黃色的房屋,黑灰色的房頂,間或有翠竹點綴,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而暗黃色的楓木壁板,在午后的陽光下閃著熠熠金光。
谷底,是清澈見底的白水河,輕聲呢喃著歌聲,緩緩流向遠方。往西邊望去,大片的坡地梯田和平坦的稻田一同在風中輕漾著一波波的葉浪;趕著耕牛的農人,互相追逐嬉戲的孩子,零散的分布其間;油亮的玉米與菜蔬,熒光閃亮的包谷,都飄逸著特有的清香,給人以滿目蔥蘢、萬物生長之感。
夜景下的酸湯魚
苗族人愛吃酸,聽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的說法,到此游覽自然也得入鄉隨俗。
小館子里點上一份苗寨招牌美食酸湯魚。這道聞名四方的名菜造型實在樸素,簡單的小鍋盛著紅彤彤的湯汁在小爐子上熱著,新鮮的魚肉在沸騰的紅酸湯內翻滾,端上桌來,酸爽的香氣瞬間撲面而來,從鼻尖到味蕾,先是酸,后是麻,接著還有貴陽特有的焦辣,就連魚的鮮味也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酸湯魚
熱情的店家不僅為我們盛湯,還拿來了特制的辣醬蘸料,囑咐說要趁熱吃。我迫不及待的一口下肚,細膩的魚肉被濃郁的酸辣香味包裹著,每咬一口都能感受濃郁的湯汁,辣而不燥,反而混著酸爽的口感和些微的麻,所有的滋味在舌尖跳躍,令人著迷。
吃得盡興,抬頭驀然驚覺苗寨已燈火通明。萬家燈火開始從山下的店鋪一路蔓延至山頂,空氣中隱隱傳來蘆笙音,遠處的風情表演臺上傳來蒼涼沉郁的苗族古歌,身著黑色長袍的男性老者,胡須銀白,一臉祥和,虔誠而深情的描繪了一部壯美的苗族史詩。
苗寨夜景
美味佳肴,憑欄臨風,視野中華燈初上的苗寨,表演臺上的悠揚歌聲,還有在房屋間搖曳的迷幻光柱,生生將苗寨的夜晚弄出了個火樹銀花不夜天。
清晨的風雨橋
清晨的苗寨又是另一番景象。這時的苗寨似乎在漸漸蘇醒,零散的苗民在做開張的準備;還有些背著孩子的年輕媳婦兒在做早炊,裊裊炊煙,在房屋上方緩緩升騰,遠遠望去,就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清晨時分,苗民忙于開門營業前的準備
此時的朝霞染紅了群山,遠山溝壑處還彌漫著未散的薄霧,層疊的吊腳樓仿佛都成了深深淺淺的剪影。我繼續走著,路過了橫跨白水河的一座座風雨橋。
風雨橋和吊腳樓
如果把白水河比做苗寨華貴衣裳上的一條翡翠腰帶,那么河上的七座風雨橋就是鑲嵌著的寶石。傳統的風雨橋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非常精密。而如今苗寨的風雨橋,則采用的是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橋更加美觀堅實。流火的七月,蟬聲此起彼伏,苗家人就坐在橋內的長椅上,納涼消暑,伴著悠悠河水,說些家長里短的閑話,任憑暮色四起,才會起身散去。

風雨橋
最初,我想象中的苗寨是坐落在大山之中與世無爭,吊腳樓中炊煙裊裊,苗家人天然質樸;若是外人闖入這里,應該有著陶淵明誤入桃源一般的驚嘆。
然而,當我發現寨子的道路兩邊都是銀飾店,民宿店家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想象中美麗靦腆的苗族姑娘,也成了餐廳和特產店中的服務員,一路走來,還有一群租賃苗族服飾的大姐們上前推銷,現實與期待之間的落差,難免有些失落。
不過,轉念一想,在夾帶著商業氣息的景區內還有舊習俗、舊風物、舊時光的留存,也是一種跨時空的碰撞。
無論時光流轉,歲月變遷,都無法改變苗族與山水,與自然的血脈相連。他們佩戴銀飾,點燃炊煙,唱著悠揚的古歌,跳著歡快的舞蹈,所有真摯、頑強的文化基因仍在存續,它的本色依舊美麗。
(聯系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